古港鎮梅田湖村依託好山好水好生態,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走上富民強村之路。記者張迪
「遊客不光可以住民宿,還可以採摘水果、吃農家菜、喝客家米酒,如今回頭客越來越多了。」8月31日,張坊鎮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峽谷景區內,客家山居民宿老闆羅玉來喜笑顏開,在剛剛過去的暑期遊高峰中,客房天天爆滿,今年收入預計可以達到8萬元,比去年翻上一番。
田溪村的火爆人氣,是近年來瀏陽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道縮影。穿行在湘贛邊界的瀏陽鄉村大地上,山巒疊秀,碧水競流,空氣清新。走進鄉村屋場,寬闊平整的道路,錯落有致的民居,滿目皆綠,處處是景。
實幹興鄉村,行動出真知。《農民日報》曾以《以實幹促進鄉村振興的瀏陽行動》為題,對瀏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深入解讀,並高度評價。瀏陽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探索打造了鄉村振興的「瀏陽樣板」。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可夫胡吉星
鄉村振興的「瀏陽方案」
「兩萬斤黃金梨已經賣完了,比去年提早收工,大圍山梨的品牌越來越響了!」每年採摘水果的季節,是大圍山鎮益康果園負責人羅建政和果農們最忙碌的時刻。自7月31日大圍山鎮第十一屆水果文化旅遊節開幕以來,前來果園採摘的自駕遊客絡繹不絕,果園內的黃金梨、圓黃梨和翠冠梨等都銷售一空。
得益於獨特的土壤條件、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徵,大圍山產的梨子質地細膩,脆嫩無渣,而且核小皮薄。為了打響「大圍山梨」的品牌,2014年5月,在市農業局、大圍山鎮的積極申報下,「大圍山梨」順利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認證後大圍山梨的種植面積三年內擴大了一倍。2018年8月,「大圍山梨」通過驗收成為湖南首個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樣板。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大圍山梨」捧回了農產品金獎。
農業品牌多而雜、缺少知名品牌,一直是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大瓶頸。在「大圍山梨」成為「國字號」農產品的背後,凝聚著瀏陽市在「品牌強農」特色產業建設工程中的心血。2018年,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密結合瀏陽市情,瀏陽出臺實施了《瀏陽市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回答了「鄉村振興幹什麼?怎麼幹?」的問題。
《瀏陽市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推進「十項重點工程」、探索「三會」工作體系、完善三類要素平臺、建立「三制」推動機制,確定了具有瀏陽特色的「10+3+3+3」工作路線圖,「品牌強農」特色產業建設工程就是「十項重點工程」之一。
有了好的發展思路,關鍵還是要靠人來落實。瀏陽探索建立了市、鄉(鎮)、村「三會」工作體系,通過「市級研究會聚智,鄉鎮推進會聚力,村級議事會聚心」,形成了「高位謀劃推動、整合要素資源、發動群眾參與」的鄉村振興「瀏陽方案」。
村級集體經濟的「瀏陽路徑」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之基。為確保《瀏陽市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取得成效,瀏陽堅持把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書記工程」來抓,形成部門指導、鄉鎮(街道)落實、村「兩委」具體實施的工作格局。同時,按照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鄉村服務型、物業經營型「四型」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為各村找準增強「造血」功能的發展路子。
2018年,社港鎮淮洲村還是集體經濟「空殼村」。為提高土地利用率,該村大力發展「土地合作型」經濟,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瀏陽淮洲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按照「支部+公司+農戶」的形式,流轉2000餘畝土地建設千畝荷花種植基地,並套養泥鰍、黃鱔、鯽魚等,一舉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成功邁入年收入20萬元「俱樂部」。古港鎮梅田湖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田園景色,該村把全村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謀劃,按照「一個屋場一個特色,一個屋場一個景點」的思路進行開發。2017年,梅田湖村在瀏陽率先採用「公司+村級+農戶」的運營模式,村集體入股10%,成立梅田湖研學旅行基地,將村民閒置的房屋改造成接待用房,流轉土地改造成特色體驗區,吸引學生體驗農耕文化。基地2019年接待學生8.9萬人次,帶動消費1000餘萬元,農戶分紅260萬元,其中村級收益近30萬元。
通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近年來,瀏陽湧現出一批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典型。據2017年初統計,瀏陽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僅644萬元,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有278個,佔比92%。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302個涉農村(社區)的集體經濟總收入達7727.1萬元,所有村(社區)經營性收入均超5萬元,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消除。
今年,瀏陽繼續高效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上半年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3530.3萬元,收入超20萬元的村有116個,其中收入達100萬元以上的村有39個,提前完成今年長沙市對瀏陽的考核任務。此外,瀏陽還啟動了「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自我加壓,明確到2021年底要實現所有涉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提標至20萬元以上。
新階段扶貧工作的「瀏陽試點」
張坊鎮田溪村通過發展旅遊產業,開發建設西溪磐石大峽谷風景區,帶動村民脫貧增收。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田溪村位於大圍山下,在幾年前還是無人問津的「省定貧困村」。2015年,田溪村支村兩委決定利用該村西溪片獨特的第四紀冰川石球石貌地質遺址自然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產業。
「沒有資金,就靠村民眾籌。」田溪村黨總支書記李紀煌介紹,大家以現金、土地、山林等形式入股,成立了湖南西溪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經過幾年的精心打造,西溪磐石大峽谷景區成為新晉熱門景點,2017年至今接待遊客達34萬餘人次,門票收入1700餘萬元,帶動村民創收3800餘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4700元增長至2019年的11000元。
在地處偏遠的小河鄉,農戶難以就近就業。為此,小河鄉烏石村引進了畫室產業,就近設立培訓點,通過免費培養、上手後按量計薪的方式,培養農民畫師,村民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不僅如此,擁有得天獨厚生態資源優勢的烏石村,還吸引了「中國旅遊影響力鄉村民宿TOP10」湖南惠潤民宿的目光。今年,在經過多方選址、深思熟慮後,惠潤民宿項目落戶烏石村。目前,雙方已經籤訂合作協議,正在製作設計方案,預計10月對外營業。
田溪村、烏石村同為省定貧困村,但依託優質的自然稟賦,兩個村均向著鄉村振興之路奮勇邁進。
通過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脫貧,目前,瀏陽3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已實現脫貧14843戶47804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9%降至0.12%。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今年,瀏陽被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為開展建立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試點縣市,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機制與著力點。
結合新階段扶貧工作試點,瀏陽堅持立足實際、著眼長遠,推進高質量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瀏陽實踐」,正在探索實施「四個升級打造」,即:把扶貧產業升級打造成為「品牌化」產業、把扶貧網格升級打造成為「全能型」網格、把脫貧典型升級打造成為「示範性」力量、把貧困山區升級打造成為「精品式」景區,培育長效脫貧機制,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確保實現高質量脫貧。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