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飯店
點擊查看>>
獨家:青島記憶之一 老照片還原臺東舊貌
獨家:青島記憶之二 老膠片重溫臺東風情
獨家:青島記憶之三 三十年前的臺東街頭
獨家:青島記憶之四 寫滿故事的臺東地標
獨家:青島記憶之五 鐫刻時光的臺東馬路
【青島新聞網獨家】
車站飯店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13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蘭山路28號。樓梯照原樣翻修。
該建築屬新巴洛克風格,建築面積2406.82平方米(其中地下室625.07平方米)。建築平面呈折角形,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花崗石砌基,花崗石刻線貼牆面,折坡屋面上有老虎窗,簷部有多個巴洛克式山牆。主立面設在西北拐角處,二層有外廊陽臺,扶手孔呈幾何狀。陽臺欄杆上的圖案為魚鰾紋,屬晚期哥德式建築形式,在德國文藝復興式建築中長被用作裝飾圖案。八角形塔樓凸出主立面屋頂,塔頂部為綠盔帽式,引體向上內收尖頂。上覆金屬皮。建築外牆門窗均由花崗巖嵌套,房間高4米。整體造型自由活潑,變化豐富,是青島著名的街景之一。車站飯店主入口,透過綠地廣場,面對車站主塔樓。設計者為避風寒,將西北角的立面設計成闊不及4米的豎長形,樓體則向東、南兩個方向分別水平展開。出於豐富立面和觀望車站及廣場的考慮,在車站飯店一至二層間架設了一條外陽臺,陽臺分別面西、北和西北。樓內建有3處樓梯,牆體厚達48釐米,室內地面配設松木地板。
青島解放後,該建築曾為青島鐵路分局宿舍。現為飯店。
車站飯店西立面山牆
車站飯店西北立面
火車站飯店西立面山牆
車站飯店全景
阿里文住宅舊址
阿里文住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899~1900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1號。
該建築維德國侵佔青島時期膠海關稅務司阿里文所建私人住宅。屬德國三段式建築,佔地面積約1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96.5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73.25平方米)。磚石結構。地上二層,有地下室和閣樓,入口處為1間仿中國屋頂的門房。花崗巖牆基,紅瓦折坡屋面。地下室及一、二層封閉陽臺,拱形木窗。位於不同方向的陽臺,分別選用了橢圓和條狀等形式。二樓面向大海的一面陽臺面積足有60平方米。窗戶頂部起拱券,窗間的牆垛處理成半圓柱形式,局部牆角鑲嵌花崗巖方石。房間高度約4米,室內為長條木板地,樓梯木扶手有雕飾。住宅基石上刻有「光緒貳拾伍年陽月造,陡彼高岡,至於南海。築室於茲,宜其遐福。膠海關稅務司阿里文志」字樣。
該建築現為民宅。
阿里文住宅舊址
阿里文住宅舊址
安娜別墅
安娜別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1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26號。
該建築築面積719.24平方米,總高13.4米。二層磚石樓,有閣樓、地下室、花崗巖牆基,牛舌瓦折坡屋面。南立面有挑臺,以四根花崗石柱支撐。每個立面門、窗兩邊皆以花崗巖石柱裝飾,山花及牆角皆飾以花崗巖石雕。頂部起山牆,疊錯式內收,兩端為小裝飾柱頭。該建築的牆體轉角處,用花崗巖石鑲嵌。窗戶為長方形,頂層的窗簷上方牆面採用拱券狀裝飾線條。室內門、窗、扶手等木構件皆經雕琢。整棟樓格調莊重典雅。
該建築維德國磚瓦商卡普勒以其大女兒安娜命名的別墅,後幾易其主。
青島解放後,該建築為青島市房產局使用。現由青島新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使用。
安娜別墅
安娜別墅
貝恩住宅舊址
貝恩住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1~1902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8號。
該建築初為德國施密特公司商人貝恩所建,德國建築工程承包商F·H·施密特公司施工。佔地面積1026.67平方米,建築面積571.47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磚石結構,三段式。花崗巖牆基,紅瓦折坡屋面,大門東向,花崗巖引梯。大門左邊有六角形翼樓,樓頂有一圓盔狀小塔,所覆曲線形的塔頂形成構圖中心。正門前有甬道,上有木刻花狀挑簷。室內長條木板地,有護牆板,室內高約4米,每個房間至少有兩個門。
青島解放後,曾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辦公樓,現為青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南分局辦公樓。
貝恩住宅舊址
貝恩住宅舊址
俾斯麥兵營
德國俾斯麥兵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建築——青島德國建築群之一),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3~1909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院內。為德國侵佔青島時期三大兵營之一。
1897年德國侵佔膠澳後,將青島山以德意志帝國原宰相俾斯麥名字命名,在山上修建了南北兩座炮臺(俾斯麥山炮臺及伊爾蒂斯山炮臺),在山坡上建營房,稱俾斯麥兵營。兵營位於環山的坳口上,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坐向西南。
兵營共有4座營房,德國人洛塔爾·馬爾克斯設計。建築最初設計形式基本一致,因後來的改、擴、建,面積略有不同。第一、二營房建於1903~1905年,面積均為5865.17平方米;第三、四營房建於1906~1909年,面積分別為6425.67平方米和5921.23平方米。這4座營房的平面分別呈「H」形,圍成一練兵場。營房建築為古典構圖,作橫五段縱三段劃分,中央與兩端突出階梯形山花作重點裝飾,有地下室和閣樓,明顯帶有19世紀末期德國市鎮建築的痕跡。花崗巖牆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戶很大,多為拱形,階梯式山牆、山花及新哥德式的裝飾,為當時德國兵營建築的通例。花崗巖嵌角、牆基與磚砌身相結合,形成建築立面,為歐洲中世紀街市建築的裝飾格調。先期完工的兩座兵營,山牆、山花、牆基和外廊護欄均用花崗粗石砌成,山牆上有「矛」和「盾」的標誌。門窗為四圓券,是當時青島德式建築的常用手法。密排工字鋼梁,中間填以三合土的樓層構造則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築常見的構造技術。室內木板地,房間高約4米,裝飾簡樸。營房的南面築有敞廊,各營房均建有與宿舍、廁所分開的盥洗室。整組建築設計嚴謹,尺度適宜,紅瓦、黃牆掩映在綠樹之中,給人安靜安詳的感覺。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第一次侵佔青島後,該營房稱「萬年兵營」。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於1924年8月利用這座營房開辦了私立青島大學。1930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在此正式成立。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1937年11月抗日戰爭戰事波及山東,學校被迫由青島遷往重慶。抗日戰爭期間,該營房被日軍佔用作為兵營。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營房被美軍霸佔,仍作為兵營。1948年8月,國立山東大學收回該營房,確定為大學本部及文、理兩學院院址。1951年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併,更名為山東大學。1958年秋,山東大學遷至濟南,部分涉海專業在該校校址內成立了山東海洋學院。1988年1月,山東海洋學院改名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該建築群一直是該校的教學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山牆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