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青島記憶之六 寫滿滄桑的老建築

2020-12-11 青島新聞網

車站飯店

    點擊查看>>

    獨家:青島記憶之一 老照片還原臺東舊貌

    獨家:青島記憶之二 老膠片重溫臺東風情

    獨家:青島記憶之三 三十年前的臺東街頭

    獨家:青島記憶之四 寫滿故事的臺東地標

    獨家:青島記憶之五 鐫刻時光的臺東馬路

    【青島新聞網獨家】

    車站飯店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13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蘭山路28號。樓梯照原樣翻修。

    該建築屬新巴洛克風格,建築面積2406.82平方米(其中地下室625.07平方米)。建築平面呈折角形,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花崗石砌基,花崗石刻線貼牆面,折坡屋面上有老虎窗,簷部有多個巴洛克式山牆。主立面設在西北拐角處,二層有外廊陽臺,扶手孔呈幾何狀。陽臺欄杆上的圖案為魚鰾紋,屬晚期哥德式建築形式,在德國文藝復興式建築中長被用作裝飾圖案。八角形塔樓凸出主立面屋頂,塔頂部為綠盔帽式,引體向上內收尖頂。上覆金屬皮。建築外牆門窗均由花崗巖嵌套,房間高4米。整體造型自由活潑,變化豐富,是青島著名的街景之一。車站飯店主入口,透過綠地廣場,面對車站主塔樓。設計者為避風寒,將西北角的立面設計成闊不及4米的豎長形,樓體則向東、南兩個方向分別水平展開。出於豐富立面和觀望車站及廣場的考慮,在車站飯店一至二層間架設了一條外陽臺,陽臺分別面西、北和西北。樓內建有3處樓梯,牆體厚達48釐米,室內地面配設松木地板。

    青島解放後,該建築曾為青島鐵路分局宿舍。現為飯店。

車站飯店西立面山牆

車站飯店西北立面

火車站飯店西立面山牆

車站飯店全景

    阿里文住宅舊址

    阿里文住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899~1900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1號。

    該建築維德國侵佔青島時期膠海關稅務司阿里文所建私人住宅。屬德國三段式建築,佔地面積約1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96.5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73.25平方米)。磚石結構。地上二層,有地下室和閣樓,入口處為1間仿中國屋頂的門房。花崗巖牆基,紅瓦折坡屋面。地下室及一、二層封閉陽臺,拱形木窗。位於不同方向的陽臺,分別選用了橢圓和條狀等形式。二樓面向大海的一面陽臺面積足有60平方米。窗戶頂部起拱券,窗間的牆垛處理成半圓柱形式,局部牆角鑲嵌花崗巖方石。房間高度約4米,室內為長條木板地,樓梯木扶手有雕飾。住宅基石上刻有「光緒貳拾伍年陽月造,陡彼高岡,至於南海。築室於茲,宜其遐福。膠海關稅務司阿里文志」字樣。

    該建築現為民宅。

阿里文住宅舊址

    阿里文住宅舊址

安娜別墅

    安娜別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1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26號。

    該建築築面積719.24平方米,總高13.4米。二層磚石樓,有閣樓、地下室、花崗巖牆基,牛舌瓦折坡屋面。南立面有挑臺,以四根花崗石柱支撐。每個立面門、窗兩邊皆以花崗巖石柱裝飾,山花及牆角皆飾以花崗巖石雕。頂部起山牆,疊錯式內收,兩端為小裝飾柱頭。該建築的牆體轉角處,用花崗巖石鑲嵌。窗戶為長方形,頂層的窗簷上方牆面採用拱券狀裝飾線條。室內門、窗、扶手等木構件皆經雕琢。整棟樓格調莊重典雅。

    該建築維德國磚瓦商卡普勒以其大女兒安娜命名的別墅,後幾易其主。

    青島解放後,該建築為青島市房產局使用。現由青島新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使用。

安娜別墅

安娜別墅

貝恩住宅舊址

    貝恩住宅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1~1902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8號。

    該建築初為德國施密特公司商人貝恩所建,德國建築工程承包商F·H·施密特公司施工。佔地面積1026.67平方米,建築面積571.47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有閣樓。磚石結構,三段式。花崗巖牆基,紅瓦折坡屋面,大門東向,花崗巖引梯。大門左邊有六角形翼樓,樓頂有一圓盔狀小塔,所覆曲線形的塔頂形成構圖中心。正門前有甬道,上有木刻花狀挑簷。室內長條木板地,有護牆板,室內高約4米,每個房間至少有兩個門。

    青島解放後,曾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辦公樓,現為青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市南分局辦公樓。

    貝恩住宅舊址

貝恩住宅舊址

俾斯麥兵營

    德國俾斯麥兵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建築——青島德國建築群之一),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建於1903~1909年。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院內。為德國侵佔青島時期三大兵營之一。

     1897年德國侵佔膠澳後,將青島山以德意志帝國原宰相俾斯麥名字命名,在山上修建了南北兩座炮臺(俾斯麥山炮臺及伊爾蒂斯山炮臺),在山坡上建營房,稱俾斯麥兵營。兵營位於環山的坳口上,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坐向西南。

     兵營共有4座營房,德國人洛塔爾·馬爾克斯設計。建築最初設計形式基本一致,因後來的改、擴、建,面積略有不同。第一、二營房建於1903~1905年,面積均為5865.17平方米;第三、四營房建於1906~1909年,面積分別為6425.67平方米和5921.23平方米。這4座營房的平面分別呈「H」形,圍成一練兵場。營房建築為古典構圖,作橫五段縱三段劃分,中央與兩端突出階梯形山花作重點裝飾,有地下室和閣樓,明顯帶有19世紀末期德國市鎮建築的痕跡。花崗巖牆基,折坡屋面,正立面窗戶很大,多為拱形,階梯式山牆、山花及新哥德式的裝飾,為當時德國兵營建築的通例。花崗巖嵌角、牆基與磚砌身相結合,形成建築立面,為歐洲中世紀街市建築的裝飾格調。先期完工的兩座兵營,山牆、山花、牆基和外廊護欄均用花崗粗石砌成,山牆上有「矛」和「盾」的標誌。門窗為四圓券,是當時青島德式建築的常用手法。密排工字鋼梁,中間填以三合土的樓層構造則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築常見的構造技術。室內木板地,房間高約4米,裝飾簡樸。營房的南面築有敞廊,各營房均建有與宿舍、廁所分開的盥洗室。整組建築設計嚴謹,尺度適宜,紅瓦、黃牆掩映在綠樹之中,給人安靜安詳的感覺。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第一次侵佔青島後,該營房稱「萬年兵營」。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於1924年8月利用這座營房開辦了私立青島大學。1930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在此正式成立。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1937年11月抗日戰爭戰事波及山東,學校被迫由青島遷往重慶。抗日戰爭期間,該營房被日軍佔用作為兵營。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營房被美軍霸佔,仍作為兵營。1948年8月,國立山東大學收回該營房,確定為大學本部及文、理兩學院院址。1951年山東大學和華東大學合併,更名為山東大學。1958年秋,山東大學遷至濟南,部分涉海專業在該校校址內成立了山東海洋學院。1988年1月,山東海洋學院改名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10月,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該建築群一直是該校的教學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

俾斯麥兵營北樓山牆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

相關焦點

  • 獨家:青島記憶之三 三十年前的臺東街頭
    點擊查看>>獨家:青島記憶之一 老照片還原臺東舊貌              獨家:青島記憶之二 老膠片重溫臺東風情    【青島新聞網獨家報導】    在老青島人眼中,臺東是一個神話,無淡旺季之分,人氣持續旺盛,商家越聚集越多,既是商戶「挖寶」之地,也是市民「淘寶」之地。
  •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七 青島下水道傳奇
    龍口路南端兩側牆壁上新裝飾的青島風景畫。 德佔時期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有效的保障了市面的清潔,使得青島從城市建設伊始便具備現金完善的現代市政設施,為以後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成就了「最不怕淹城市」的下水道傳奇。
  • 青島中山路劈柴院,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劈柴院的歷史——百年滄桑,歷史見證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的街坊。劈柴院誕生於青島開埠之初,建於1902年,因為這裡曾經有為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供應劈柴的市場,故被稱為劈柴院。
  • 獨家:青島記憶之一 老照片還原臺東舊貌
    德佔時期通往臺東鎮的大道(今威海路)   【青島新聞網獨家報導】    青島新聞網7月28日訊 在老青島人眼中,臺東是一個神話,無淡旺季之分,人氣持續旺盛,商家越聚集越多,既是商戶「挖寶」之地,也是市民「淘寶」之地。
  • 青島城市記憶:從於姑庵到觀音寺,重建鏡頭裡感懷歲月滄桑
    是年所立的「萬善同歸」碑上刻滿了捐款人名。正面第一名赫然刻著:「市長沈鴻烈」。擴建後的於姑庵共有殿宇房舍25間,建築面積達1 200平方米,後僧道交替,最終改為佛教尼姑庵,屬臨濟派。內建四大天王殿、三聖殿、觀音菩薩殿、地藏菩薩等殿宇,供奉四大天王、觀音菩薩、地王菩薩等。
  • 「測繪青島老建築」這種記錄青島老建築的方式太酷了
    半島記者 劉紅建築是人們記憶的載體,是生活的舞臺,是一部磚石的史書。2020年6月5日,在青島的再讀書房,一場名為《閱讀·青島老建築系列展》的展覽和公益分享會正在進行,這場展覽和公益分享會與以往大家看到的聽到的不太一樣,展出和分享的是一些老建築的測繪手稿、現場的建築實物、建築模型,以及建築美學,建築設計測繪等物件和知識,從另一個角度,帶你領略青島老建築的風情。
  • 【獨家】探尋青島記憶 一條微信還原臺東鎮舊貌
  • 天后宮 | 老青島的城市記憶
    ,歷經500餘年風雨淘洗,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歲月,歷史變遷。關於天后宮,老青島人有句俗話,叫「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老百姓稱之為「中國大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
  • 青島市北區發布首批「六個100」歷史文化記憶單位
    中國山東網青島8月22日訊 8月21日上午,青島市市北區召開媒體通報會,正式發布首批認定的「六個100」歷史文化記憶單位。媒體通報會首先由文旅推進中心負責人介紹了市北區打造百年青島(市北)歷史文化「個十百千萬」工程首批「六個100」歷史文化記憶單位的總體情況。區文新局、區商務局、區旅遊局分別就首批歷史文化記憶博物館、歷史文化記憶美食店、歷史文化記憶名優特精品商店、歷史文化記憶民宿、歷史文化記憶主題酒店、歷史文化記憶景區化街區進行了介紹。
  • 青島老建築集中「復活」
    如何讓城市的老建築「活」起來,煥發新生機?有專家認為,合理地開發利用,也是保護老建築的方法之一。要「喚醒」老建築,想辦法讓它們走出「深閨」,就要與新的城市風貌融合共生。近年來,青島市市南區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探索保護利用新途徑,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
  • 那些記憶裡的青島冰糕,是所有老青島的記憶!
    那時,每當耳邊傳來「冰糕、冰糕」的叫賣聲,每當表現不錯拿著父母獎勵的五分錢,興高採烈的買回一支花生冰糕或是奶油雪糕時,那就是我們童年夏季最美的期待、那就是我們童年最幸福的記憶。說起青島冷食業的歷史,可謂是歷史悠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德、日侵佔青島時期,那時一些外商開設西點店,銷售西式糖果,並時常自製少量冰淇淋出售。
  • 那些老青島人記憶中的電影院,你去過幾家?
    「紅星影院」,這個島城老字號的文化娛樂場所,見證了這座城市發展的風雨歷程,也伴隨著無數老青島度過了數十個春夏秋冬。曾經承載的老建築成為了人們記憶中難忘的一頁。青島劇院一提起青島影劇院,老青島人是再熟悉不過了,她不僅歷史悠久,曾是青島一類電影院,不僅局限於放映電影,而且是我市最著名的演出劇場之一。
  • 一組中山路老環球的珍貴舊影,老青島獨有的記憶情懷!
    這首陪伴著無數島城人成長的老童謠,可以說沒有比她更令人熟悉與親切的了,她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無數的青島人。在這裡,有著我們曾經難忘的點點滴滴,有著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街老店,纏繞著青島人太多的不滅情結。而在老青島的心中,上街裡,就是到中山路;買書包,買鉛筆,就是到環球。位於中山路和北京路交界處的環球文化體育用品商店,是許多老青島人的必到之地。
  • 舊影中的德國總督府舊址,見證青島百年風雨滄桑
    她,是我們老青島嘴上不變的「老市府「,她是青島百年風雨滄桑的見證者。
  • 51米巨幅攝影長卷《記憶中山路》亮相青島百年老街
    青島中山路歷史街區是青島老城的核心街區,中山路是一條沉澱了青島最初記憶和承載了青島城市商業文化底蘊的百年老街,她是青島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 中山路舊影,那些消失了的老街裡記憶!
    自1996年至今,中山路已經歷經多次改造,我們見證了許多曾經令青島人魂牽夢繞的老建築、老店鋪淡出視野,卻依舊難改頹容。「上街裡」,是老青島人曾經的時尚與永久的記憶。今天為大家展示的是那些曾經在老青島心中抹不去的點點滴滴,那些耳熟能詳、時常光顧的老店,那裡,一定有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憶。
  • 舌尖記憶之老青島的飯店:南北齊聚 中西兼容(圖)
    隨著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我們不妨來回溯歷史,追尋下這座城市的舌尖記憶。     起源:開埠以來,迅速發展     民以食為天,城市的興起離不開穩定飲食的保證。從這一點來講,青島可以說「先天不足」。丘陵遍布導致土壤貧瘠,而淡水缺乏的情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引黃濟青」工程後才有所緩解。
  • 小郭探校|是誰悄悄對山建大說,你擁有我的獨家記憶
    一提到山東建築大學,就讓人想起它渾身上下散發出的「俊朗之氣」,就像他的男女比例。可它早因為風格鮮明的「火車餐廳」,紅遍全國,也給這座以建築技術聞名的工科院校帶來一絲浪漫氣息。近日,記者探訪山東建築大學,卻在這俊朗與浪漫之外,發現更多的人文氣息,它的載體,就是一座座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老建築,包括平移而來的老別墅,古樸的海草房,寫滿歷史的鳳凰公館,還有帶有濃厚民俗氣息的岱嶽一居……他們所定格的這座城市的記憶,形成了一個學校,乃至一座城市文脈的形象表達。山建大,擁有對濟南的最獨家記憶。
  • 曾經的茂昌蛋廠,老青島記憶裡的時光舊影
    說起它的前身「青島茂昌蛋廠」,更是存於無數老青島的記憶中。19世紀末以來,我國開始向西方出口鮮雞蛋以及雞蛋產品,以英國為第一位,次為法、德、比等國。鮮蛋以外的蛋產品有冰蛋白、冰蛋黃、蛋片、蛋黃粉、甘油密黃、硼酸粉鹽黃等。
  • 消失的波螺油子,承載了多少老青島的過去
    與波螺油子告別已經是18年前的事了,如今提起波螺油子,能談起與之相關的記憶已是越來越少。回望那些過去拍攝的老照片,探尋波螺油子上的過往時光,曾經不修邊幅的一條小街,竟也有了一些懷舊的藝術範兒。談起波螺油子,能會心一笑的絕對都是有資歷的老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