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記憶之老青島的飯店:南北齊聚 中西兼容(圖)

2020-12-16 半島網官網
  

    晚年移居臺灣的文學家梁實秋曾深情懷念自己在青島的四年生活,他說「我也吃過頂精緻的一頓餃子,是在青島的順興樓宴會……大家本已酒足飯飽,但禁不住誘惑還是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又說「青島好吃的東西很多,牛肉最好。」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吃,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它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存狀態。同時,飲食更是一個時代風貌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直接體現。隨著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我們不妨來回溯歷史,追尋下這座城市的

舌尖記憶

    起源:開埠以來,迅速發展

    民以食為天,城市的興起離不開穩定飲食的保證。從這一點來講,青島可以說「先天不足」。丘陵遍布導致土壤貧瘠,而淡水缺乏的情況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引黃濟青」工程後才有所緩解。所以直到清朝末年,這裡仍然是一片相對貧瘠的小漁村 。生於鹹豐九年(1859年)的胡存約在自己的《海雲堂隨記》中記錄了那時的青島:「丙申(1896年)二月十七日……迨(某人)年高體衰,自設瑞茂酒館,勤於經營,由是粗具規模……」這家瑞茂酒館是目前可查資料中青島最早的

飯店

。而對於當時青島地區的整體餐飲情況,我們可以從胡存約的另一段筆記中一窺究竟:「丁酉(1897年)三月十四日,晚,集議本口商鋪數目……魚肉鹽鋪行六、酒館飯鋪九、醬園、豆腐坊各一、糕點茶食三。」

    歷史的突變出現在1897年 11月,德國殖民者以「巨野教案」為藉口佔領青島,隨後對這裡進行了城市化改造。傳統的村落被強制拆除,現代化的街道鋪設起來。這其中不得不說至今依然著名的「中山路」。「德國人最早在青島的時候,城市南部沿海的這一帶被劃為歐人區,中國人不許進入居住,北邊的大鮑島一帶才是華人區。而當時的南北走向的中山路就連接這兩個區。那時飯店主要就集中在這一帶。」青島檔案館編研處主任孫保鋒介紹,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後被德國、日本、北洋政府、民國政府統治過的青島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的「一線城市」。與此同時,經濟的繁榮和別樣歷史讓這裡在飲食上成為一座極具包容性的城市。

    概括:南北齊聚,中西兼容

    「當時的青島不僅有魯菜館,粵菜、川菜、淮揚菜、北京菜也很多,尤其粵菜館。另外西餐和日本料理也很多。」生於1932年的島城文史學者魯海回憶,他幼年時中山路上已經聚集了各種菜系與多國風情的飯店。就中餐而言,位於中山路北端的順興樓、春和樓 、聚福樓 、亞東飯店被稱為

老青島

的「四大名樓」。其中,北京路上的順興樓是當時島城文人雅士的聚集地,這裡精緻的水餃和美味的「西施舌」曾讓梁實秋終生難忘。而至今猶存的春和樓歷史則更是悠久,有人說這家飯館曾在1891年招待過到青島視察的李鴻章,而更可信的說法則是在青島經營木材生意的天津人朱子興在1902年創辦了這家位於中山路的魯菜館。「另外,聚福樓我小時候進去吃過,是個回字形的三層樓,二三樓是雅座,中間是個空的天井。那是個很火的場子。生意很好,還有兩道很出名的菜,掛霜丸子、蘆筍扒鮑魚,這個房子是在青島的遜清遺老 、書法家王垿(音,xu)的地產,他的後人現在還在青島。」    魯海介紹,根據當時《青島指南》的記載,「(聚福樓)包辦酒席異常昂貴,12到 14元之席(當時普通工人月工資約在4至6元),在南方已頗覺可下箸,在此尚顯十分菲薄。」而當年位於大沽路河南路路口的亞東飯店生意更是興旺。「這家飯店有個特點,就是一般不接散客,只接待大酒席,而且你還得提前預訂。」

    此外,當時的青島還評出了十家「一等菜店」,除了我們上文提到的「四大名樓」外,還有東華旅社、大華飯店、厚德福、三陽樓、公記樓、英記酒樓。「東華旅社是經營春和樓的朱子興開的,算是一家賓館,兼做飲食。厚德福是一家河南菜館,做熊掌和瓦塊魚很出名。這個飯店最早是河南人在北京開的,因為袁世凱是河南人,於是有人請他在北京厚德福吃飯,這個飯店就火起來了,後來在青島開了分店。最特別的是英記酒樓,在現在劈柴院那一帶,是廣東人開的一家粵菜館。粵菜和咱們北方人的口味差別很大,所以去這個樓吃飯的青島本地人不多,倒是來做生意的和外國人比較多。」魯海介紹,在當時青島的中餐裡,除了魯菜館最多便是粵菜館,1949年青島解放後,英記酒樓和廣聚隆等合併為一家「廣州食堂」。除此之外,當時位於蒙陰路與湖南路口的新新公寓是青島少有的川菜館,博山路上則有以售賣北京烤鴨而聞名的便宜坊和主打淮揚菜的四如春,而河南路上以經營素菜為主的「菜根香」和至今仍在德縣路的餡餅粥則是當時別具特色的清真餐館。

    「德國人佛勞塞爾在中山路開一餐館,所制牛排我認為是國內第一。」晚年梁實秋回憶的這家佛勞塞爾餐廳是那時青島眾多西餐廳中較有特色的一家,店主佛勞塞爾從1902年開始經營直到上世紀40年代。「這個店主是德國僑民,當時住在廣西路上,和我們家很近,我們都喊他夫老司,他戴著個帽子,一手拄個拐杖,一手牽條狗。他人很和善,很有派頭,肚子很大,而且會說一點中文。」魯海回憶小時候還見過這位「夫老司」,聽說他在八大關還有一套別墅。而與佛勞塞爾餐廳斜對過的則是延續至今的青島咖啡飯店。「這是一個希臘猶太人和一個俄國猶太人開的,但是後來他們不願意幹了,中國人王秀臣和我父親魯壽山就湊錢把它買下來了。其實之前王大爺是新新公寓的餐飲經理,我父親是青島俱樂部的經理 ,他倆買下這個之後就都辭職來這上班了。」這家青島咖啡飯店一度是青島最大的西餐廳,1933年作家柯靈來青島時曾寫了一篇《咖啡與海》來描述這裡的場景。其中寫到「感謝朋友的熱情,讓我也做了一回青島咖啡的座上貴賓,白衣侍者含笑相迎,跑過甬道,來到大廳……大理石的圓柱,精巧的座位,驕矜的微笑,指甲塗著蔻丹的縴手,高腳杯裡是殷紅的葡萄美酒。」到2004年,青島咖啡飯店在香港中路重新開業,改名為「青島飯店」。

    「當時日本人在青島也有很多飯店,只是大多在臨清路、市場一路、二路一帶,中山路一帶只有一家第一樓,但是這是日餐裡最高檔的餐廳了。」孫保鋒介紹,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由於日本的兩次佔領,舊時青島的日式料理也很多。只是,這些餐館大都集中在日本僑民的聚集區,雖然也對中國人開放,但顧客還是以日本人為主。

相關焦點

  • 獨家:青島記憶之六 寫滿滄桑的老建築
    車站飯店    點擊查看>>    獨家:青島記憶之一 老照片還原臺東舊貌    獨家:青島記憶之二 老膠片重溫臺東風情    獨家:青島記憶之三 三十年前的臺東街頭    獨家:青島記憶之四 寫滿故事的臺東地標    獨家:青島記憶之五 鐫刻時光的臺東馬路    【青島新聞網獨家】    車站飯店舊址:    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
  • 青島人的年少時光裡,一定有這條路!回看中山路的歷史變遷,喚醒沉睡的記憶
    是那些沿街而立的眾多老品牌?還是那些你熟悉難忘的老味道?德國人來到青島後,為了方便接收由棧橋碼頭運過來的物資,同時也是方便運送物資通向小港大港以便其建設需要,德國總督當局開闢出一條向北的道路,史稱斐迭裡街,這便是中山路百年記憶的起點。
  • 一組中山路老環球的珍貴舊影,老青島獨有的記憶情懷!
    這首陪伴著無數島城人成長的老童謠,可以說沒有比她更令人熟悉與親切的了,她在很長時間裡影響了無數的青島人。在這裡,有著我們曾經難忘的點點滴滴,有著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街老店,纏繞著青島人太多的不滅情結。而在老青島的心中,上街裡,就是到中山路;買書包,買鉛筆,就是到環球。位於中山路和北京路交界處的環球文化體育用品商店,是許多老青島人的必到之地。
  • 青島市北區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正式開園 漫步中式園林找尋老...
    半島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張嘉慧昂首報曉的大公雞、樸實無華的燈塔醬油瓶、中西結合的哈德門煙盒……為留住城市記憶,聆聽品牌回聲,傳頌創業讚歌,位於市北區昌邑路上的「昌樂園」建成後,大港街道系統整理老名牌企業文獻資料,將企業的發展簡史、品牌標識通過浮雕、雕塑和註解文字形式逐一呈現,「奮鬥的足跡—大港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應運而生
  • 老糕點的舌尖記憶 大蝦酥枇杷梗勾起回憶(圖)
    花生粘糖、大蝦酥、枇杷梗、翻花……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總有幾種老糕點的味道恆久地滲入舌苔上的每一個味蕾,經年流轉,不曾減淡,這是老味道留在舌尖最美好的印記。當舌尖再次被老味道喚醒時,便能打開記憶的大門,勾起無限的回憶。
  • 青島城市記憶:勝利橋舊影,那些老青島揮之不去的記憶!
    南北引道寬均為24米。其中,車行道寬18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米。全橋長672.83米,橋淨高6.05米。橋孔確定依據:一、設計流量50年一遇1401立方米/秒;二、設計洪水位4.8米。工程總造價為204萬元。勝利橋建成後,大大提高了四流路的通行能力,確保來往車輛晴雨天通行無阻,成為當時青島市區內最大橋梁。從此再也沒有因為發大水而阻斷交通的現象發生。
  • 鬧市中留存時代印記 青島開啟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
    6月11日,記者來到青島市北區的一處街角公園——「昌樂園」,與其他公園不同的是,這裡被做成了一處青島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昂首報曉的大公雞、樸實無華的燈塔醬油瓶、中西結合的哈德門煙盒,無一不展現出青島市近代製造業發展的概況。漫步在公園中,仿佛置身於一座建在室外的博物館,也凸顯了公園設計的特色。
  • 那些記憶裡的青島冰糕,是所有老青島的記憶!
    那時,每當耳邊傳來「冰糕、冰糕」的叫賣聲,每當表現不錯拿著父母獎勵的五分錢,興高採烈的買回一支花生冰糕或是奶油雪糕時,那就是我們童年夏季最美的期待、那就是我們童年最幸福的記憶。說起青島冷食業的歷史,可謂是歷史悠久,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德、日侵佔青島時期,那時一些外商開設西點店,銷售西式糖果,並時常自製少量冰淇淋出售。
  • 青島市北區大港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鑑古觀今 再續輝煌
    2018年,市北區為解決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問題,統籌規劃設計一處佔地面積4300平方米的中式園林風格的記憶主題公園。如今走進公園,植被茂盛,四季有花,移步有景;亭臺長廊,假山碧水,古韻雅風,已成為居民每天樂往的好去處。市北區大港街道位於青島市的西南部,面積6.22平方千米,是青島市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工業片區,是青島眾多名牌企業的誕生地。
  • 青島城市記憶:消失的西鎮公園,老青島可曾記得嗎?
    現如今,除了老青島已經非常熟悉的幾個老公園之外,四方公園還尚有殘跡可尋,而東鎮公園與西鎮公園早已是消失的無影無蹤。被青島博物館收藏的「西鎮公園」碑石據《青島市志·園林志》介紹,西鎮公園建於1936年,1938年日軍二次侵佔青島後,強行佔用,建了宿舍和倉庫,公園消失。
  • 青島老企業文化記憶主題公園開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通訊員 張嘉慧 具有時代記憶的大金鹿自行車、縫紉機實物安置在公園裡,供老居民回味,年輕人回望,日前,市北區打造的街角公園「昌樂園」開園,長廊遊亭、假山瀑布、竹林小道讓此處煥發新面貌。
  • 青島中山路劈柴院,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劈柴院誕生於青島開埠之初,建於1902年,因為這裡曾經有為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供應劈柴的市場,故被稱為劈柴院。走進劈柴院,就能看到牆上掛著的劈柴院簡介。劈柴院從建立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見證了青島的百年風雨歷程,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記憶。
  • 51米巨幅攝影長卷《記憶中山路》亮相青島百年老街
    青島中山路歷史街區是青島老城的核心街區,中山路是一條沉澱了青島最初記憶和承載了青島城市商業文化底蘊的百年老街,她是青島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 老青島銀都知道 誰的青春記憶裡沒有四方路?
    對於很多老青島銀來說  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承載著他們共同的青春記憶  那是一條神奇的街,路名無論是  易州路、濰縣路、博山路還是黃島路…  老青島們只管叫它——四方路   作為青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川菜館,這家名字如老式國營飯店一樣素樸的小店,成為不少青島人開啟了「辣協」人生的第一家店。知道現在青島最火爆的飯店有多少人排隊嗎?
  •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
    老記憶!萊州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飯店! 掖城當時有「向陽飯店」、「東萊飯店」、「車站飯店」、「城關旅社飯店」,農村28個公社26處有供銷社飯店,沙河還有車站飯店。當時不管是縣城飯店旅社還是各公社的供銷飯店都極簡陋,沒有專職服務員和「雅間」。
  • 青島城市記憶:消失的東方菜市場,老照片裡太多老青島的回憶!
    2008年拆除前的東方市場一瞥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東方菜市」與青島公立市場(位於市場三路,建於1917年,1993年拆除)、臺東鎮商業市場(位於老臺東,建於1927年,2000年拆除)、後海商業市場(位於莘縣路,建於1933年,2008年拆除)等幾大市場,在老青島心中有著非常高的影響力
  • 青島的「城市記憶之地」
    圖/隋以進 在青島,有這樣一條步行街,它的名字總會讓人有種置身於臺灣省的錯覺。這條街東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長1000餘米,既承載著老青島人的記憶,又是當代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2006 年,這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臺東商業步行街。
  • 那些老青島人記憶中的電影院,你去過幾家?
    那些熟悉的老電影院是純真童年裡不可或缺的亮點它們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青春記憶雖然現在的電影院設施設備愈來愈高檔但可能再也找不回當年老電影院的感覺了……青島,你最熟悉的影院是哪一間?1921年,由英國商人擴建為戲院,取名為支西大影戲園,又稱中西大影戲園,既演戲也放映電影。這就是紅星電影院的前身。之後不斷改建、擴建,曾用名:中國大舞臺電影院、福祿壽大戲院、福祿壽新聞電影院,1958年改為「紅星電影院」。老紅星曾常年穩居全國十大電影院之一,是山東電影業的排頭兵。
  • 舌尖上品味青島美食
    舌尖上品味青島美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06 星期三     三盛樓目前在老滄口四流中路附近,以蒸餃、水餃、鍋貼和包子等快餐為主,也有普通菜品。    除了春和樓、三盛樓以外,島城的餐飲老字號還有餡餅粥、青島飯店、華僑飯店等。    餡餅粥是一家以做牛羊肉清真菜為主的餐廳。除了牛肉餡餅、羊肉餡餅外,特色菜還有很多,其中烤全羊、它似蜜、拌羊肚、拌羊肝、大燉羊肉等都值得一吃。
  • 老滄口公園走進春天 大滑梯串起幾代人的記憶
    那記憶遙遠的滑梯,是美好的童年,一上一下,留下多少歡樂。 老滄口公園悄然走進春天 滄口公園始建於1957年,佔地面積達9萬平方米,是滄口片的大型公園。2015年夏末,滄口公園啟動自建成後規模最大的一次改造,以便民、利民、保留老滄口居民的城市記憶為原則,並未對大滑梯等進行拆除,僅通過恢復公園內老設施、治理裸露土地、方便群眾使用等方面,完善功能、改善環境、提升面貌。2016年的暮春,滄口公園完成整治,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