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

2021-03-01 無生寂靜

有句禪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
歷史上許許多多大德,做出各種精妙的解答,各種鞭辟入裡的見地。
但是,他們只給出結果答案,卻沒有告訴後來人道路。

以自己切身的修行體會,對這三句話,予以如實的闡述。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走在路上,看見眼前的景象,你很確定,景象是你看到的。
因為你,而有了看到,因為看到,而有了景象。
景象,等同於看到;看到,等同於你。
你不會懷疑,看到景象的,不是你自己吧?
你不會懷疑,景象是你自己,所看到的吧?

「你」是你的意識,眼睛,心願,體驗,記憶所構成。
「世界」是微觀能量,宇宙微粒聚合,形成的現象。

「現象」與「你」,在這個時空節點上,聚合在一起,才有了你所看到的景象。
因為內心,對你所看到,深信不疑。
從而有了,你所看到的境界,以及看到景象的「你」。

你與境界,都源自於心,只是被境界牽引的你,已經察覺不到這一點。

可是,「你」並非是恆常不變的!切記,世界只是緣起的現象!
這一刻看到景象的你,與你所看到的景象,是剎那間變化的。
是意識流與感受力,聚合外界的因緣,川流聚合的境界。

世界,是微觀能量相續聚合形成的現象,現象下面並無世界。
自我,是心識妄想聚合體驗習氣的境界,境界之中並無自我。

你與世界,在不停的變化之中,可是,為何會有此刻的真實世界?
世界與你,都是因緣虛幻聚合,可是,為何會有看世界的,真實的你?

因為貪戀,心在體驗中昏沉;因為思慮,心在境界中沉淪。

你看到的世界,是所看之你的認知。
或者說,世界是你認知所投射。

你與世界互為因果,世界是「你」投射的果。
因為有「你」而有世界,你是世界緣起之因。
你與世界都是因緣,世界與你,都是迷境。

這就是「看山是山」。
心隨境轉,即名凡夫。

恆常不變的,只有內心中,你的「見」,那個能明了一切,卻清醒無染的見。
祂是不會隨著你的變化而變化的。

你幼年時,見到父母時心中明了,與你中年時,見到事業時心中明了。
與你臨終時,見到醫生的心中明了,是同一個清醒,同一種確定,同一個覺知。

清醒不會隨著你的,頭腦知識的增減,情感善惡的轉化,身體衰老的變化,而有絲毫改變絲毫損減。
能夠覺察身心自我的變幻,體察內心深處不變的清醒,這就是修行。
這就是」知境為心「。

這個階段中,最重要事是——-選擇。
在人生方向中選擇出離心,在是非矛盾中,選擇寬恕心,在情慾執迷中,選擇純潔心。

通過學法,認知心靈中清醒;通過禪定,培育清醒之強度。
通過懺悔,淨化清醒中雜質;通過寬恕,讓清醒從體驗與頭腦中,純淨解脫。

解脫了身心意識的,清醒心靈,將升華為純澈。
純澈之中光芒綻放,光明熄滅習氣,純潔粉碎體驗。
失去欲望感受的支持,心中體驗的習慣,就會融化分解。

體驗融解時,頭腦意識失去了,思慮分辨的推動力,於是意識停頓。
不受意識牽引的體驗,就會徹底瓦解,融化消失。
體驗消融的過程,猶如冰塊融化為水,會釋放冰塊中曾禁錮的,生死歷史中一切妄念情緒。
妄念情緒感知,在純澈心光中沸騰,會形成形形色色境界,展現出三界六道。

純澈心光,驅散思慮陰影,照破體驗昏沉。
自我體驗身心意識,如同衣服般脫落,脫落身心頭腦,情感覺受的心。
不再受身心自我的遮蔽。

純光無染,純澈無掛,光中離暗,空中無色。
光明中會呈現,脫離光明的性質,性質中並沒有生與死。
這就是「知心為空「。

想陰破,入三摩地,離分段生死。

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事是——-寬恕。
寬恕內心欲望,寬恕內心恐懼,寬恕內心煩惱,寬恕他人過錯,寬恕自我卑劣。
寬恕中體驗溫暖,寬恕中覺受純潔,寬恕中覺知清淨,寬恕中實證安寧。

三摩地中,證人無我,法無我,親證到光明之中,不受光明形態約束的性質。
性質本身無生無滅,無垢無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
明性,不被覺受所體驗;覺性,不受覺知所牽引;空性,不受存在所禁錮。
覺明空一體性空,清淨莊嚴,極明極耀極圓,普照十方圓明三世。

人間世界自我身心,如太陽純光中,漂浮的一粒灰塵。
身心自我意識體驗中,心靈純明睜開了眼睛。

覺成就,是你的內心睜開了眼睛。

眼光純澈無有雜染,純澈光明沒有遮蔽。
實證到,身語意並非是你自己。
心可以同時看到,自我的心願與意識的川流。
看到身心意識的心,脫落了看,以及身心意識的牽絆。


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事是——-純潔。
極致的純潔,純潔到極致,明晰覺性,將從覺知中圓滿復甦。
宛如睜開的眼睛中,目光純澈遍滿,脫落了眼睛能見的障礙。

明明了了,解脫自在,極樂極耀,圓明十方。
心光中,明晰粉碎了存在,言語道斷,如夢初醒。

這就是「看山不是山」,也稱為「知心為空」。


覺圓滿,是宇宙空間成為你的心。

脫落了身心自我的,內在明空性質,與身外的空間合為一體。
無論你的肉身在做什麼?無論你的頭腦在想什麼?
無論你的心靈願望什麼?無論你感受在情慾什麼?

心靈內在的,脫落了覺知意識的,那個明晰空性是不動的。
內在空性與外界空間合為一體,虛空就是你的眼睛。
空性與空間一體,周遍宇宙世界。

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情緒感受,你的意識思維。
你的思慮動機,你的心願體驗,身心靈川流不息的相續。
在虛空性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毫釐不爽。

沒有禪定的你,你的行住坐臥,如幻影浮雲。
浮雲幻影無痕,虛空就是你的定境。

沒有修行的你,你的痛苦煩惱,本性皆是安然。
煩惱痛苦無根,安然就是你的生命。

心光脫落了光明形態,你成為明晰性質。
性質不受身心與世界制約,宇宙十方是你的倒影。
內心光明是你的夢境。

從夢境中徹底甦醒,你與世界,過去與未來,如沙塵從目光中滑落。
明性離光,空性離相,覺性離照。
覺明空一體,寂淨覺滿,妙樂安寧。

能覺照到,心靈中,覺知與心識,自我與意識,相續輪迴的體系。
能覺照到,心識分別,所投射出的宇宙時空,如幻影般海市蜃樓。

在能覺照中,寂靜;於是所覺照的,熄滅。
無我亦無我所,十方三世,只在一念中發生。

夢醒時,並無做夢人。
妙樂莊嚴,本來如是。

這個階段中,無重要之事。
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隨遇而安,隨緣不變。
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無一不缺,常駐貪嗔痴中,貪嗔痴性了無掛礙。
行住坐臥,嬉笑怒罵,皆是禪定,身語意煩惱中,即心離心落落清淨。

於是,煩惱即菩提,如是,生死即涅槃。
修與不修,儘是圓滿;定或出定,皆是禪機。

這就是「看山亦是山」。

夢境無需分辨,離辨幻境無痕。
也稱為「知空為無二雙融」。

相關焦點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佛教、佛法偈語。該如何來理解這三句話的含意呢?在佛法的禪修上,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話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山不是山,是什麼?這種對自我認知充滿絕對信任的態度,正是佛教眼中的「愚人」。看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的境界。《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萬象,皆是虛妄。覺悟的人明白,我們看到的山水,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而已。所以「看山不是山」,而是幻象。
  • 看山
    有句禪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歷史上許許多多大德,做出各種精妙的解答,各種鞭辟入裡的見地。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        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就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對與錯、善與惡甚至黑白都不再是當時看到的模樣,我們懷疑世界,懷疑感情,懷疑一切。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圍觀一下佛教禪宗揭語的智慧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是佛教禪宗的一句偈語。有話就不能好好說嗎,非得故弄玄虛,還美其名曰:境界。真不知道古代的禪師,在賣弄什麼,好好的解釋給弟子,讓弟子能夠明白,豈不是更好】首先,先說一下佛教的禪宗。禪宗講究「悟」,分為「漸悟」和「頓悟」。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為了能讓大家聽得懂,咱們還是套用武俠小說來詳細描述一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是說,我們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於是我們說「白馬非馬」,「陋室不陋」、「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這一次我們聊得可能更多的不是手機,而是手機之外的東西,比如服務、售後等更能凸顯企業文化的地方。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看山還是山」,不同以往之新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看了網上很多的解釋總是覺得讓人更迷糊更不明白,本人不才今天獻醜說一下我的感悟,還請各位批評指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
    九日山之旅,山中無石不刻字,看山不是山也提到旅遊,大家總會談到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這次也不例外,小編這次還是想帶大家領略一下山巒疊嶂,怪石奇峰,綠樹環繞的九日山,但是這次卻很不一樣,因為九日山素有「山中無石不刻字」美譽。大家拭目以待吧。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好一個桂林。
    從桂林坐快巴到了一個國道路口,再乘坐班車到了一個村口,村路兩邊是桂林特有的山,水稻青青,山邊種了金桔樹,山上寸草不生,很快到了村盡頭,村盡頭是一個渡口。江邊很多竹筏,要下午五點多開,有些人一聽說就走了,我們相遇的幾個人,都嫌太晚了,只有我們相遇的四人想去,當民村民說可以送我們到一個地方,下了山坡,走一段路,才沿著村道走,怕錯,就看江水往那流,就錯不了,以後我們四人就按大姐說得路線走,果然過了一個渡口就是九馬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