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2021-02-19 濠江人家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

別人告訴你,眼前靜止的叫做山,你就認識了山;遠處流動的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你就會不假思索地以為」眼見為實「,認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山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你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喜歡爭強好勝,愛出風頭,好打抱不平,看什麼都不順眼,你的人生將陷入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第三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大多數人都只達到了第二境界,就迎來了人生的終點。傾盡其一生的時間,忙忙碌碌一輩子,最後發現都沒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抱憾終身。而有些人通過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歸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個時候,你就要專心致力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幹擾,無求無欲,與世無爭,面對世間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糾纏,浪費大把光陰,與其這樣,不如豁達和坦然面對。人活的是一種心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人生,無非是笑笑別人,再讓別人笑笑而已。看盡人生百態,嘗遍世間冷暖,方能活得瀟灑自如。

轉自《淨語智慧》

相關焦點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佛教、佛法偈語。該如何來理解這三句話的含意呢?在佛法的禪修上,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        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就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對與錯、善與惡甚至黑白都不再是當時看到的模樣,我們懷疑世界,懷疑感情,懷疑一切。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圍觀一下佛教禪宗揭語的智慧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是佛教禪宗的一句偈語。有話就不能好好說嗎,非得故弄玄虛,還美其名曰:境界。真不知道古代的禪師,在賣弄什麼,好好的解釋給弟子,讓弟子能夠明白,豈不是更好】首先,先說一下佛教的禪宗。禪宗講究「悟」,分為「漸悟」和「頓悟」。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為了能讓大家聽得懂,咱們還是套用武俠小說來詳細描述一下,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話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山不是山,是什麼?這種對自我認知充滿絕對信任的態度,正是佛教眼中的「愚人」。看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的境界。《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萬象,皆是虛妄。覺悟的人明白,我們看到的山水,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而已。所以「看山不是山」,而是幻象。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
    有句禪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歷史上許許多多大德,做出各種精妙的解答,各種鞭辟入裡的見地。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這一次我們聊得可能更多的不是手機,而是手機之外的東西,比如服務、售後等更能凸顯企業文化的地方。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是說,我們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於是我們說「白馬非馬」,「陋室不陋」、「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 「看山還是山」,不同以往之新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看了網上很多的解釋總是覺得讓人更迷糊更不明白,本人不才今天獻醜說一下我的感悟,還請各位批評指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經典重溫:《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三句話是禪宗中著名的公案,源於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它所描述的是佛教修行的三重境界。而實際上這三重境界也正是我們強迫症患者從被強迫所困到走出強迫的三個過程。 第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