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2020-12-13 公子刀法縱橫天下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

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經歷過一二層境界後,想要升入第三層,卻是許多朋友終生也達不到的境界,進入這層境界之後,雖多一個「還」字,如武林經歷萬般磨難,如旅者經歷了萬水千山,在紛繁複雜中,有一些本真,有一些睿,有一些糊塗,時刻總能保持一份平淡與平靜,任憑行情起起伏伏,總能處之淡然,得之泰然,失之坦然,應對有序,進退自如。

這裡總結一下,許多朋友不能進入第三層境界的原因:

一、不理智對待:

因為心中有執念,行情按預定的走勢運行,更加強化這種執念。當行情發生轉折時,總是一步步自我原諒,自我安慰,積小錯為大錯,積小虧為大虧,最後的結果多是痛別昨天,告別市場。

二、低級隨意操作:

每天交易時間,總有一股莫名的激動,打開盤面,看到滿滿的紅紅綠綠,就感覺到充滿機會,卻忘了同時也充滿陷阱。

之所以加上定語「低級」,因為是一種沒有準繩的隨意。通常表現為入場前激動,入場後就是後悔。

與這種低級隨意的另一面的是高級隨意,如武林高手,無招無式,隨意而動,攻敵於無形,化敵於無意,那種境界,卻非普通人能達到的,在交易中,看似隨意,實在通過多年的臨場發揮,遵循自身的法則,有其優勢的勝率與盈虧比。

三、輕易否定自己:

因為自身理論實踐基礎不夠紮實,當行情向不利方向波動時,極易懷疑自己,如果有別人以某種理由否定,更加覺得自己當初是衝動。

否定自己本來是好事,但是無原則地否定,就是不是好事了。

當初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除非當初的理由不復存在,或者向不利方向波動達到一定數值之後,才能以客觀代替主觀,以量變防質變地否定。

相關焦點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做到了你就成功了:人生三層境界,再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這麼多書中,最愛的還是《紅樓夢》。有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紅樓夢的方法。有人說《好了歌》是人生的大徹大悟,有人說《紅豆曲》是刻進骨子裡的相思,有人說秦可卿是前朝公主,有人說紅樓夢是明珠家事。我認為紅樓夢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所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言虛假者,指的不是這一切物質存在,而是人對它們產生的觀念,人看到摸到的東西本身確實存在,怎麼是虛假的呢?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階段,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的境界。它們之間,是一個普通人與禪修者與解脫者之間的區別。它們之間的跨度有多大,只有走完它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們之間的跨時有多長,有的人會很短,有的人會很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完。看山是山,是指尚未入門階段,依然還是普通人階段。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
  • 設計的三重境界:「山和水」的領悟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代表的是迷茫彷徨,看不清前路: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代表的是人生的歷練和奮鬥;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代表的是人生的了悟。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這一次參加發布會的導演王潮歌以及演員王珞丹也證明了這些,無論是分享還是發言,她們倆都不太像過去的那些「體驗官」、「代言人」,她們更深入人心,更關心情感。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三句話,咋一看像廢話,仔細想起來卻道出了人的三層境界。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