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2021-01-11 胡磊一夢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

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

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

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諸法空相,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看山還是山

後面一個「偈子」講的是修行的感悟,描述的是佛學的至高境界——「空」。此句話大意是說:(你用身體比喻成的)所謂「菩提樹」,只是個「悟空、成佛」的象徵、意境,並不是真實存在人世間的,此為「人空」;(你用內心比喻成的)所謂「明鏡臺」,也只是個「自性圓滿」的象徵、意境,也並不是真實存在心中的,此為「法空」。一切心中「空明」的觀照都只是一種虛幻的執念,放下執念,你才能求得究竟解脫,獲得「新生」。

正所謂:舍不為得,人法皆空,揭諦殊勝,究竟解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兩句話均源自佛教禪宗的大師。分別為青原行思大師和他的老師——禪宗六祖惠能大師。

從佛學術語來說,前一句是有關修行的「次第」論;後一句是有關「頓悟」的千古名偈。如果非要分個高下,前面那句「觀山論」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確實更開闊、更清晰一點,讓人「一覽眾山小」,「青出於藍勝於藍」;後面那句名偈就事論事,比較隱晦,讓局外人「雲裡霧裡,只緣身在此山中」,而且由於屬於較高階的「悟空」層次,令「受者」更難以進入實修。

「觀山論」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原話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段話是摘自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大師的語錄。青原行思大師法號「行思」,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門下首座,後弘法于吉安市青原山淨居寺,也因此得「青原行思」稱號。行思大師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受過六祖「醍醐傳法」,也被民間稱為「禪宗七祖」。

《五燈會元》彙輯了禪宗傳說的從過去七佛到唐、宋時期各派禪僧所留下的「機緣」和語錄。該書用「歷史故事」來描述佛學的方式,通俗易懂,膾炙人口,屬於「世俗諦」。至元明以來,禪學愛好者多收藏此書,此書續作者也大有人在。

《五燈會元》

「菩提本無樹」出自佛教經典《六祖壇經》中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首偈子,屬於講述「空觀」的勝義諦。傳世版本的全句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據說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為傳授衣缽,讓弟子們各作一首偈子。當時大師兄神秀首先寫下一句話:「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大意為:「身心向佛,持戒自律,光明無垢,此為『正見』」。惠能大師聽到別人吟誦神秀之偈後有所感悟,便讓人幫忙寫下「菩提本無樹」那首經典偈子。大家看見惠能的偈子很是驚訝,認為比神秀的高明。五祖弘忍大師見狀怕惠能惹上是非,便擦掉文字,說「亦未見性」,平息了眾人的議論,待到夜深無人時才私會惠能,給其講授《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豁然開悟,說了著名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話對應的「次第」境界便是「自性圓滿,看山還是山」。至此,五祖印證惠能已經開悟,將衣缽傳與惠能,即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六祖壇經》

從「次第」境界來看,「觀山論」要高一個境界;但按佛學傳承來說,經書便是「中心教義」,形式高於一切,後人的論述再優秀,也只是修行教義的心得、旁證。正如「上座部」(小乘)佛教裡真正的「佛」只有「佛陀」一個,「佛陀」的「聲聞乘」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就算其他「阿羅漢」比「佛陀」高明,也只是對「聲聞乘」的發揚,而不是比個高低。而對於禪宗以及「大乘」佛法來說,就好比兩個人在吃同一鍋飯,本來沒有「好壞高低」分別的,但突然有人問「你們哪碗飯更好吃」,這是令人尷尬的,怎麼回答都是在「逼人造作」。

其實,修行者的目標境界都是一致的——成「佛」,得道不應分先後高低。修行方法道路放在不同場合,各有各的高明。所以兩句話沒有可比性,也不能比。

「空」禪

相關知識連結:

1、六祖惠能大師為了使佛教更適合漢地風土人情,決定只傳承古印度佛教的教化人的思想核心——「佛心」,而不照搬其修持戒律,從而開創了「漢地佛教」,又名「佛心宗」,即禪宗。六祖「傳法不傳衣」,菩提達摩一脈衣缽至此結束,而其佛法以另一種形式進行傳承。青原行思大師遵照六祖教諭,為了「佛學本土化」而「自立山門」弘法,成為「青原禪宗」祖師。

2、古印度佛教因對原始教義的理解不同,分為上部座(也稱聲聞乘、小乘)和大眾部(也稱菩薩乘、大乘),主要區別在於有無「菩提心」(度不度他人)。

從修持戒律上看,上座部修持「佛陀佛法」,認為佛陀是唯一「佛」,而他只是「人」,「佛陀」教誨不搞個人崇拜,不講究燒香拜佛;而大眾部講菩薩道,擁有「普度眾生」的「菩提心」,講究念佛是為了「明心見性」。

從實修來看,上座部只證到「人空」,就是「五蘊皆空」 ,而周圍物質世界是真實存在的;而大眾部要證到「人空、法空」 ,就是「我」是沒有的,「我」周圍的物質世界也是沒有的,「無我、無他」。

3、禪宗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乘」,也不是「小乘」,而實際上是古印度「大、小乘」佛法在「漢地本土化」的核心成果。禪宗修持和「大小乘」均有異,禪宗講成佛不是「西天如來佛」,而是「法身自在佛」,而且修智慧優先於修福德。我們平時習慣說「大乘禪宗」,不能簡單理解為禪宗是屬於古印度「大乘」定義,只能說禪宗主要汲取了古印度「大乘」佛法的成果。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相關焦點

  • 「身似菩提樹」怎麼就敗給了「菩提本無樹」?
    然後又找會寫字的人把自己的偈語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之後,禪宗大行於中國。我不是佛教徒,我感興趣的,為什麼「身似菩提樹」最終敗給了「菩提本無樹」?在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看來,就是「物慾」敗給了「心境」。
  • 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孰是孰非
    南宗慧能大師繼而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段話必須要對比起來才行,否則若沒有神秀那段,慧能也不會有回覆,這就是古代的論壇,你不說我不答,你說了我才答,所以要搞懂這兩段話的意思,不可以只看慧能的那四句話。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禪語「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菩提樹本來是指菩提道場(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點)的那棵樹,明鏡臺本指釋迦牟尼佛悟道時的座位。通過比喻,神秀大師說明人人可以成佛悟道,不需要外在的蔭庇與座位,而是不離身心--只要時時掃卻身心中的種種煩惱惡行,就可以即身成佛。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這是莎士比亞說的。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五月未央,太乙仙山遇見菩提,遇見你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菩提是什麼?遙遠而親切的名字卻從此住進夢裡心裡。,你指著路邊一顆樹說這便是菩提。剎時迷了眼,滿樹白色的小花瓣,少了寺廟前的莊嚴。站在樹前凝視片片枝葉,回首你撿起地上的果子說這便是菩提子。菩提子,心的子,頂著烈日,我們蹲在樹下一顆一顆的撿。你說媽媽拿它做佛珠常常掛在胸前,一顆一顆把往事數遍。我說要用它做手串,串起往事與未來,從此心底寬。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菩提偈【唐】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文/舒放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佛偈是當年六祖慧能最終從五祖手裡得衣缽的殺手鐧。和慧能大師一樣,神秀大師也是得道高僧,開創了北禪宗一脈。只是神秀大師提倡循序漸進的修行方法,和慧能大師的頓悟不同。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和傳衣缽頭號種子選手「學霸」神秀大師相比,原本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金剛經》:須彌山是眾山之王,可你知道比它更大的是什麼嗎?
    以人們常說的坐井觀天而言,至少還看到了天,可是如果以凡夫之眼去看須彌山王的話,可能連一粒塵埃都比不上,所以人們只能去想像其廣大,而無法付之實踐。須彌山既然是山中之王,無可比擬,那麼這世間還有沒有比它更大的物體呢?
  • 「看山還是山」,不同以往之新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看了網上很多的解釋總是覺得讓人更迷糊更不明白,本人不才今天獻醜說一下我的感悟,還請各位批評指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
  • 佛教偈語「菩提本無樹……」竟然還有「這樣」的人生啟示?新鮮!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的「成名偈」。相傳,五祖弘忍一見此偈,立刻認定惠能已「悟」、已「明心見性」,並就此決定將「禪宗衣缽」傳於惠能,使惠能成為禪宗六祖。在中國,惠能此偈可謂家喻戶曉。但惠能此偈究竟有什麼深刻的意涵?這簡單的四句韻語真有哪麼大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