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似菩提樹」怎麼就敗給了「菩提本無樹」?

2020-12-24 背包包大人

了解禪宗文化的朋友,多半都知道這一段公案:六祖惠能,大字不識,先請人讀了神秀的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然後又找會寫字的人把自己的偈語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之後,禪宗大行於中國。

我不是佛教徒,我感興趣的,為什麼「身似菩提樹」最終敗給了「菩提本無樹」?

在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看來,就是「物慾」敗給了「心境」。

修身,更要修心。

而「修心」的關鍵,在於「空心」。套用一個流行的詞,叫做「清零」。

清零的心態非常重要,這是創新的前提。

執著於眼前的罈罈罐罐,你永遠無法邁出下一步。

就像當年的朱元璋,如果他執著於當一個更好的和尚,後來的大明帝國就沒他什麼事。

劉強東如果執著於在電腦城擺一個更好的攤,也不會有京東什麼事。

關鍵時刻的「清零」,不就是「涅槃」嗎?

「涅槃」的含義就是「重生」,跟基督的復活沒兩樣。

這是跟過去告別。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困境,其解決之道往往不是當前狀態的延續,而是重獲新生。

這才是「菩提本無樹」的含義:你眼前的「樹」,只是一個幻像。

把心「空」出來,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才知道幻像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有另一個世界。

西諺說,「上帝關上了一扇門,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但如果你的心是「滿」的,那扇窗你永遠都看不見。

但這些,是禪宗大行於天下的全部嗎?

當然不是。

我們換一個思路,可口可樂風行於全球,是因為它好喝嗎?

起碼可以說,不全是。它絕對不是全世界最好喝的飲料。

那它怎麼風靡全球的?

你隨便去一個便利店或超市看看,就能知道它強大的鋪貨能力。

惠能打掉了修行過程中最不利於普通人接受的「時時勤拂拭」,那多累呀!「本來無一物,」你只需修心,到了這個境界,自然就惹不了「塵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放下屠刀修行30年成佛」,哪個更有用?

你的口味能夠被勞苦大眾輕易接受,就具備了強大的鋪貨能力。

這才是傳播的秘訣。

這不就是新時代的「群眾路線」麼?

「菩提本無樹」走的就是群眾路線。

無論你身處何種行業,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就有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過去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而世本無「我」——從六祖慧能一首佛偈認識菩提樹文/舒放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如果我們對比「菩提本無樹」和「身是菩提樹」這兩句,就能發現,「菩提本無樹」不光是從證悟角度,從事實角度而言,也能勝出的部分緣由。「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2500多年前,佛陀經過七年苦修,仍未能開悟。最終佛陀坐在一棵畢缽羅樹,發誓說,若不證悟,誓不起身。
  • 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孰是孰非
    北宗神秀大師講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南宗慧能大師繼而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首先神秀大師的第一句,身是菩提樹,這個身體是辦道的場所,是產生菩提覺悟的地方,心如明鏡臺,我們這個心像明鏡一樣,在照耀外面的世界,也映射出外面世界的影子,時時勤拂拭,經常要洗心革面的去懺悔,去洗刷自己的真心,勿使惹塵埃,不要讓真心蒙上一層汙垢,而看不到內外的光明。這神秀大師的禪偈寫的很好啊,所以在慧能大師未回答之前,大家都認為神秀寫的太好,可以繼承五祖的衣缽。
  • 禪修:「菩提本無樹」無我的超然,「身似菩提樹」不踩雷區的自律
    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他的師兄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兩種不同的禪修境界,更是面對生活時不同的兩種態度。他們之間是互相批判的,慧能單從名字的字面意思看,是擁有智慧的能力,可遇而不可求,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常被成為有「慧根」;神秀呢?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菩提偈【唐】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3)明鏡: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4)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
  • 禪語「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當時,弘忍座下的首席大弟子神秀法師,做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樹本來是指菩提道場(釋迦牟尼佛悟道的地點)的那棵樹,明鏡臺本指釋迦牟尼佛悟道時的座位。通過比喻,神秀大師說明人人可以成佛悟道,不需要外在的蔭庇與座位,而是不離身心--只要時時掃卻身心中的種種煩惱惡行,就可以即身成佛。
  • 到底是「身是菩提樹」還是「菩提本無樹」使禪宗花開自然成?
    佛祖說了這麼一段話: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從此,禪宗就誕生了。一葦渡江如此代代相傳,一直傳到了第28代菩提達摩大師,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在長江邊他摘了一片蘆葉仍到江中,然後就過江了,這就是一葦渡江的故事。
  • 菩提樹下的人生感悟:心若無物 菩提本無樹
    菩提樹,一種極有寓意的佛國符號。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七天不吃不喝,最終悟得救世真理,修得正果,終於成佛。提到菩提樹,很自然地想起了六祖慧能那首有名的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哪一個更好?
    想必大家都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熟悉。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做的四句偈,其實在慧能說這話之前他的師兄神秀和尚說了另外四句,那就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朝聖指南】妙金山菩提園:身植菩提樹 心發菩提因
    小路石階兩側的樹是文丁果樹,代表子孫興旺之意。妙金山的菩提樹是世界各地信眾為敬造108米海上觀音而發心認植的。發菩提心,種菩提樹,會有不可限量之功德。相傳菩提樹的生長周期為500年。種菩提樹即種福田,種福田則有福報,將智慧與慈悲播種於人間,功德無量,福報久遠。在舉世無雙的108米南山觀音像前認植一棵代表心願的菩提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殊勝緣份。
  • 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菩提樹開花
    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禪畿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兩句話均源自佛教禪宗的大師。分別為青原行思大師和他的老師——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從佛學術語來說,前一句是有關修行的「次第」論;後一句是有關「頓悟」的千古名偈。
  • 塔爾寺的菩提樹
    寺院內有一棵菩提樹,樹上掛有許多信徒們敬獻的哈達。這聖樹首先引起了我的關注。在內地已經是仲秋,許多闊葉樹都漸黃近凋了。但生長在青藏高原上的這菩提樹卻長得青蔥盛茂極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望著這樹,想著這詩。一種神聖的情感油然而生。朋友見我在菩提樹下久久不肯離去,便催促說,寺裡還有更大更奇的菩提樹哩!
  • 菩提樹之血脈探尋
    菩提樹之血脈探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六祖慧能作的流傳甚廣的佛教偈子。皈依佛教之人皆用之來開化,那麼,菩提究竟是不是樹呢?菩提又是指什麼呢?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過時代演化,逐漸形成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國內以漢傳佛教為大宗。漢傳佛教以禪宗最為盛行,禪宗不立文,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也是印度國樹
    漳州長泰林墩龍虎公園裡有一棵菩提樹,高聳入雲,枯葉稀枝,依然壯觀。菩提樹,又名畢缽羅樹,既是佛教聖樹,又是印度國樹。菩提樹原產於印度,然而,它與佛教淵源頗深。菩提在佛教裡的寓意:覺悟、智慧的意思。菩提樹是桑科大喬木,也有季節性枯黃落葉期,黃白色的樹幹,高聳挺拔,花瓣隱藏於花託之中,樹籽可以用來製作佛珠。據說: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佛,原來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他年輕的時候,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境界,拯救人間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選擇放棄王位的繼承,和王族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修煉,尋找人生的真諦。
  • 北方的菩提樹
    這時,北方與中原地帶落葉樹綠滿,常青樹更新,滿眼新樹綠如綿,樹葉迎風沙沙有聲,蓬鬆翻騰似河流與綢緞一般放開,將冬天與早春的空落轉眼充滿。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七葉樹開花,直立圓錐花序,毛茸茸像狼尾巴谷穗朝天長,白花簇密緊實,點綴了花蕊是一點又一點細細的硃砂紅,綠樹白花,望之 「似千重寶塔,萬盞燭臺」。它與禿樹早春開花者,白玉蘭滿樹燈盞與白鴿形狀,兩下風致不同。七葉樹獨立成科,自成體系,曰七葉樹科,七葉樹屬。作為落葉喬木,它新生的嫩葉紫紅褐,和紅香椿似的。開花時,樹葉變得蓬蓬勃勃,濃綠油亮。
  • 香山有棵「菩提樹」
    原標題:香山有棵「菩提樹」   戶力平   菩提樹有「佛門聖樹」之稱,原產於印度,北京何以有菩提樹呢?它生長於香山腳下的中科院北京植物園內,是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菩提」本是梵文音譯,意思為覺悟、智慧。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而修成菩提是佛教徒的最終理想。
  • 樹木傳奇丨菩提:智慧聖樹 福蔭眾生
    推薦詞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 佛教「聖樹」菩提樹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後經過6年苦修,猶不得要領,後來便捨棄苦行,在尼褳禪河洗去多年積垢,隨後受了牧女供養的乳麋,得以恢復體力,在佛陀伽耶(現在印度比哈爾省菩提伽耶)的畢波羅樹下金剛座上敷上吉祥草,結趺坐,發誓道:我如果不能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釋迦牟尼就這樣在樹下靜思冥想,終於在第七天(臘月初八)天將破曉時,豁然大悟,證得無上大覺,圓悟正果,成為偉大覺者——佛陀。
  • 佛寺中的菩提樹
    佛寺中的菩提樹相傳禪宗五祖弘忍年老時,命門徒作偈呈驗,以選拔傳法繼承人。慧能(公元638~713年)做了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而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六祖。但菩提真無樹嗎?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佛寺,隨處可見菩提樹。
  • 佛教偈語「菩提本無樹……」竟然還有「這樣」的人生啟示?新鮮!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的「成名偈」。相傳,五祖弘忍一見此偈,立刻認定惠能已「悟」、已「明心見性」,並就此決定將「禪宗衣缽」傳於惠能,使惠能成為禪宗六祖。在中國,惠能此偈可謂家喻戶曉。但惠能此偈究竟有什麼深刻的意涵?這簡單的四句韻語真有哪麼大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