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須彌山是眾山之王,可你知道比它更大的是什麼嗎?

2021-01-08 梅山易學

在佛經的記載中,須彌山又叫妙光山,是山中之王,在每一個世界中都有一座須彌山,因為它的面積高廣達三百三十六萬裡,所以這個山中之王的廣大是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

以人們常說的坐井觀天而言,至少還看到了天,可是如果以凡夫之眼去看須彌山王的話,可能連一粒塵埃都比不上,所以人們只能去想像其廣大,而無法付之實踐。

須彌山既然是山中之王,無可比擬,那麼這世間還有沒有比它更大的物體呢?從世人的角度而言,這確實是無法想像比須彌山王更大的了,就像我們看見喜馬拉雅山,就很難想像比喜馬拉雅山更高更大的山是同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的身體也如須彌山王一樣的大,那確實是挺嚇人的,那麼究竟有沒有比須彌山王更大的呢?

答案是「有」,這個答案是佛祖與須菩提長老在《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中所說的,「須菩提,比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長老回答說:「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佛祖在這裡是用須彌山王微妙身相為喻,來顯示無相的法身之高廣不可測量。

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的身形再廣大,還是有大小的稱量和形色的比較,還是有生有滅,終究要受輪迴的,所以只是從比較而言,似乎很大而已,但是佛祖所說的「非相法身」,乃是清淨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括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又豈是能以世間的大小、形色所能夠涵括得了的呢。

所以「身如須彌山王」,只不過是假借為名而稱之為大身,須菩提長老所理解的佛所說義「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裡的非身,是不住授記、不住佛莊嚴之土、不住涅槃聖果而所得之無相法身,與廣大無匹之須彌山王的有相之身相別,乃是真正的法身,此無相法身,最終也沒有住著執取之處,方才見道。

這個無相法身,可以攝盡三千大千世界和剎塵,又哪裡是區區的須彌山王可比的,《首楞嚴經》中云: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如果真正的達到了無相法身,在一根毫毛之中便可以攝現四維上下等十方國土,又豈是虛幻相中的須彌山王能比擬的呢?

所以須彌山雖然是山中之王,但是比它更大的是無相法身,那些執著於須彌山之大而心有妄相之人,不過是還沒有領悟到佛祖所說的境界而已,等到真正達到了真如實相的境界之時,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執著於須彌山王之大小了,所以這個世界什麼最大,是眾生的心念,放之則彌四海,收之則如芥子,領悟到這一點,才能更努力的精進修行佛法,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說剛仁波齊就是須彌山,錯啦
    就像現在,我把自己對學習《金剛經》的認識體會分享給朋友們,儘管其中百般謬誤,千種顛倒,但我想還是可以引發大家學習《金剛經》,討論《金剛經》的。 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善知識的批評指正和開示,難道這不是在網絡時代對佛陀教法的傳播嗎?就算我的言論無一是處,起碼我還是規規矩矩的讀誦了一遍《金剛經》的。
  • 須彌山王
    須彌山的那一面是什麼珍寶,那一方的虛空也顯出它的顏色,由於南方是琉璃,因而南贍部洲的天空也呈現藍色。那麼,這些山的量有多少呢?九山有八萬由旬沒入水中,原因是所有的山均依靠金剛大地。如是須彌山在水面的上方也有八萬由旬。後面的八山高度相當須彌山一半一半遞減,即持雙山露出水面四萬由旬,鐵圍山是二百一十二點五由旬。這些山的厚度或寬度也都等同各自的高度。
  • 《金剛經》:多如須彌山王的財布施,也比不上一句法布施的福德
    仍然是為了顯明受持讀誦此《金剛經》的福德為無上最勝,「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個小世界都有一座須彌山王,以百億之多的須彌山王之數,去布施七寶,不可謂不多,所以其福德亦甚多。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須彌山,也譯作蘇迷盧山,意為妙高山,由金、銀、琉璃等七寶構成,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為古天竺長度單位,有相當於四十裡、六十裡、八十裡等不同說法),在諸山之中最為高廣,乃眾山之王,故在《金剛經》中稱其為須彌山王。在佛法中,須彌山絕不僅僅是一座高山而已,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須彌山
    ……又須彌山王中級階道廣四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如下階。上級階道廣二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牆。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亦如中階。  佛告比丘。其下階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樓羅足。其中階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階道有鬼神住。名曰喜樂。其四捶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七重。
  • 金剛經,微塵不小,須彌不大,都是一合之相,不二法門
    有師兄可能問了,你這解金剛經怎麼還解出道德經來了,這佛法道法怎麼能參合在一起呢?這樣的師兄一定是沒有好好看前面的內容,釋迦佛在之前就專門說過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法也好,道法也好,都是世界的真相,用文字來形容其實已經隔了一層了。
  • 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這樣,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註,否則就被別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這句話怎麼辦?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這裡還有旅遊觀賞價值嗎?須彌山經歷了什麼,還存在什麼?
    寧夏的假期特別多,近日借假日遊了須彌山。一說須彌山,人們一定會想到唐僧取經的佛教聖地印度須彌山,為什麼寧夏的這座山也叫須彌山,他能擔起如此「隆名」嗎?「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真的是這樣嗎?這裡山石如紅墨,有丹霞之體,又有黃山之靈秀,是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這一點值得肯定。至於這些石窟的藝術價值,現在還真的不好說了。能稱須彌山,自然有其很強的藝術價值,但是當你親臨石窟之後,又不由地發出悲嘆之聲,這裡石窟只存在形,而神韻,壁畫,石刻,早已風化的不見影子,外面還有一道厚重的鐵網隔著,好多石窟裡面只存一小塊彩繪,或者僅留部分風化後的石身子。
  • 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大佛胸前的衣褶,簡直就是盧舍那大佛的翻版。(圖片來源:寧夏日報)在佛教構築的宇宙觀中,須彌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央的諸山之王,高八萬四千由旬(約合數百萬公裡)。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上,確有一座須彌山,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西北,但它顯然沒有資格被稱為「諸山之王」。地球的諸山之王,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 禪定中看到須彌山了
    然後,我就想著,再打坐的時候,我也要看看須彌山,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於是,月黑風高夜,入定進禪天——為了保證我看到的須彌山比較「真實可信」,我進到四禪安止定後,開始起心動念——「我要看看須彌山到底什麼樣子
  • 須彌山在何處
    無限僧祗劫以前,古佛已將宇宙中的奧秘傳言下來,可惜輾轉相傳,逐漸泯失,不得其詳,費人猜臆。    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日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 描繪中的那座須彌山
    利維坦按:今天這篇來自一位姑娘的私人號——「阿萊夫」(微信號alephaleph),聽名字你可能就知道了大概,不過可能和博爾赫斯沒什麼關係,可能和小說有些關係,誰知道呢。它由一系列同心圓環繞,最靠裡面的是傑姆布德韋帕(Jambudvipa)——生長閻浮樹(有的翻譯叫紅蘋果樹,我覺得這譯名來自英文俗名Rose-apple tree,其實它叫Jambu——佛教聖樹閻浮樹,釋迦摩尼還是王子時就是在這樹下靜思的,這種樹和蓮霧差不多,都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的土地,在它之外是鹹水海洋,這樣一圈圈朝外,最外面是黑暗。在須彌山的下面也有七層,七層之下就是地獄。
  • 關於須彌山石窟,這裡有幾個你不知道的故事
    須彌山石窟,寧夏境內的一座寶山 在這裡有你不知道的寶藏故事 讓我們循著須彌山石窟珍貴的歷史遺蹟 繼續開啟今天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故事一:石窟中有粟特人留下的驚喜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中關於文明之初的記載實際上都是源自上古文明,只是由於選擇的重點不同,描寫的角度不同,故而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一如白色光經過濾鏡析出七彩一樣,上古文明在世界各地綻放出了百花齊放的絢麗。《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諸比丘。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
  • 須彌山
    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相傳此山有八山八海繞其四周,入水八萬由旬,出於水上高八萬由旬,縱廣之量亦同。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由四寶所成,北面為黃金、東面為白銀、南面為琉璃、西面為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
  • 意遊芥子粒,神入須彌山
    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 龍宮、須彌山、香巴拉到底在哪兒?真實地理坐標大揭秘!
    您剛才所講到的如此高大、廣闊、又由珍寶所成的這麼一個莊嚴所在,作為佛教教義而非傳說,如何安立它的具體方位?還有須彌山周圍的那些海水、大山,又對應於地球上的哪些具體經緯度?就像桌子上的一碗水雖然眾生所見各不相同,但畢竟我們都知道這碗水是在桌子上一樣,佛教經論裡有對這些山水的具體定位嗎?答:不僅有,而且對其定位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不管是時輪金剛還是俱舍等都精確描述過其位置。
  • 須彌山中虎
    不知道為什麼就在泥漿和沼澤中開始了旅程。●●●Nick Pedersen,現居美國,是一名數碼藝術家,插畫師。他在一次禪修之旅後,創作了一組名為《須彌山》的數碼藝術作品。「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古印度神話中,須彌山是眾神居住的神山。位於小世界的中央(一小世界是小千世界的一部分),後為佛教所認同。穿過充滿荊棘,和藤蔓糾纏的森林,一隻老虎悄悄尾隨而行。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位於四大部洲中心的是須彌山,緊鄰西牛賀洲的印度大陸,「須彌山」這個名字就是後來佛教對古印度文明(蘇美爾文明)資料中的「蘇美爾山」的音譯。此山高約六千米,就是後來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式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