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第二十四段經文:
這段經文的內容在前面第十一段,十二段,十三段,十四段,十五段等等多次出現過,意思就是財布施不如法布施,法布施的福德要遠遠超過財布施。
就像現在,我把自己對學習《金剛經》的認識體會分享給朋友們,儘管其中百般謬誤,千種顛倒,但我想還是可以引發大家學習《金剛經》,討論《金剛經》的。
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善知識的批評指正和開示,難道這不是在網絡時代對佛陀教法的傳播嗎?就算我的言論無一是處,起碼我還是規規矩矩的讀誦了一遍《金剛經》的。是不是要比開口閉嘴戲子家中事會略略好一些呢?
有人說,解錯了經文要下地獄,無始劫來咱們誰又沒在地獄裡呆過呢?我不怕,您怕嗎?不怕的話您也受累轉發一下?
經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彌山又叫妙高山,每個小千世界有一座,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種寶貝組成,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
山的形狀上下兩頭大,山的中間細小,四王天就在山腰的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包圍,在金山之外還有鹹海,鹹海的外面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就在鹹海的四方。有人說珠穆朗瑪峰或者岡仁波齊就是須彌山,那肯定是井底之蛙在瞎說。
再說四句偈,字數統一由三個到八個字不同的四句話,就叫「四句偈」,也叫偈頌,偈頌除了字數相同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四句裡每個字讀音的平仄是有規律的,這還影響了咱們唐朝詩歌的發展,據說,近體詩是受了佛經偈頌的重大影響才產生的。
須菩提,要是一個人能用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百萬座須彌山那麼大體積的寶貝來布施,他的福德還比不上有人受持讀誦,給別人講解咱們這部《金剛經》裡的四句偈頌的福德的百千萬分之一。
關於法布施的功德有多大,佛陀都說了六七次了,您還在等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