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剛仁波齊就是須彌山,錯啦

2021-01-08 騰訊網

今天讀第二十四段經文:

這段經文的內容在前面第十一段,十二段,十三段,十四段,十五段等等多次出現過,意思就是財布施不如法布施,法布施的福德要遠遠超過財布施。

就像現在,我把自己對學習《金剛經》的認識體會分享給朋友們,儘管其中百般謬誤,千種顛倒,但我想還是可以引發大家學習《金剛經》,討論《金剛經》的。

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善知識的批評指正和開示,難道這不是在網絡時代對佛陀教法的傳播嗎?就算我的言論無一是處,起碼我還是規規矩矩的讀誦了一遍《金剛經》的。是不是要比開口閉嘴戲子家中事會略略好一些呢?

有人說,解錯了經文要下地獄,無始劫來咱們誰又沒在地獄裡呆過呢?我不怕,您怕嗎?不怕的話您也受累轉發一下?

經文: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彌山又叫妙高山,每個小千世界有一座,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種寶貝組成,是一個小世界的中心。

山的形狀上下兩頭大,山的中間細小,四王天就在山腰的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包圍,在金山之外還有鹹海,鹹海的外面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就在鹹海的四方。有人說珠穆朗瑪峰或者岡仁波齊就是須彌山,那肯定是井底之蛙在瞎說。

再說四句偈,字數統一由三個到八個字不同的四句話,就叫「四句偈」,也叫偈頌,偈頌除了字數相同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四句裡每個字讀音的平仄是有規律的,這還影響了咱們唐朝詩歌的發展,據說,近體詩是受了佛經偈頌的重大影響才產生的。

須菩提,要是一個人能用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百萬座須彌山那麼大體積的寶貝來布施,他的福德還比不上有人受持讀誦,給別人講解咱們這部《金剛經》裡的四句偈頌的福德的百千萬分之一。

關於法布施的功德有多大,佛陀都說了六七次了,您還在等啥呢?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須彌山是眾山之王,可你知道比它更大的是什麼嗎?
    以人們常說的坐井觀天而言,至少還看到了天,可是如果以凡夫之眼去看須彌山王的話,可能連一粒塵埃都比不上,所以人們只能去想像其廣大,而無法付之實踐。須彌山既然是山中之王,無可比擬,那麼這世間還有沒有比它更大的物體呢?
  • 金剛經,微塵不小,須彌不大,都是一合之相,不二法門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一鍵三連,和紅塵一起淨心修行卍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這一篇是第三十品,也就是倒數第三品,「一合理相分」。這三十二品的金剛經馬上就要結束了,想起這一個多月來的分享還是頗有些感慨的,能夠把這幾年反覆聽誦解讀金剛經的感悟和各位師兄們一起探討,我是非常高興的,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在理解經文上少走一些彎路。
  • 《金剛經》:多如須彌山王的財布施,也比不上一句法布施的福德
    在《金剛經》的第八、十一、十三、十五、十六品中,佛祖曾經分別從外、內、佛因等方面的布施之功德與信解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相比較,以顯明《金剛經》經義之偉大,到第二十四品,已經是第六次來校量財布施與法布施的功德。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我們再看看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銀河系的位置,如下圖: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的和佛教的須彌山聯繫起來,須彌山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祂在哪裡?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常讀佛經之人對須彌山一定不會陌生。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中提到須彌山的不在少數。比如,廣為流傳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云:「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金剛經》須彌山一詞雖然常在佛經中出現,但卻不是佛教創造的詞彙,而是源於古天竺的傳說,婆羅門教也有使用,後來被佛教所吸納採用。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現在人們看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拍的照片就懂了,地球在照片中就像芥子一樣微小,須彌山(蘇美爾山的音譯)就是地球上古時期最高大的山峰。芥子是非常小的植物種子,圓球形顆粒,這句話也透露出地球是圓球形的。上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叫盤古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方向也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 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須彌山
    以上是《長阿含經》第四分〈世記經〉以及《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等所揭示的世界建立說,又稱須彌山說。按須彌山說原系印度之宇宙論,佛教亦加以沿用,古來中國及日本的佛教界皆信奉不渝,然日本在德川時代,由於地動說的輸入,世人漸有疑須彌山說者,佛徒為此作辯護者亦頗不乏人。
  • 須彌山
    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山位於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採用。
  • 《金剛經》: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須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相當多,世尊。」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種的千世界,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 禪定中看到須彌山了
    怎麼要看須彌山給我來個「蘑菇雲」呢?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我雖然頭一次作意看「須彌山「,你也不能這樣哄我玩吧?難道這是定中看到核爆炸不成?於是,我退出這個畫面,重新作意「看真正的須彌山」,於是畫面漸漸出現了——居然還是這個蘑菇雲畫面……這時,我心想,難不成這就是「真的須彌山「?還是我看花眼了?不是蘑菇雲?
  • 須彌山王
    須彌山的那一面是什麼珍寶,那一方的虛空也顯出它的顏色,由於南方是琉璃,因而南贍部洲的天空也呈現藍色。那麼,這些山的量有多少呢?九山有八萬由旬沒入水中,原因是所有的山均依靠金剛大地。如是須彌山在水面的上方也有八萬由旬。後面的八山高度相當須彌山一半一半遞減,即持雙山露出水面四萬由旬,鐵圍山是二百一十二點五由旬。這些山的厚度或寬度也都等同各自的高度。
  • 描繪中的那座須彌山
    alephaleph),聽名字你可能就知道了大概,不過可能和博爾赫斯沒什麼關係,可能和小說有些關係,誰知道呢。它由一系列同心圓環繞,最靠裡面的是傑姆布德韋帕(Jambudvipa)——生長閻浮樹(有的翻譯叫紅蘋果樹,我覺得這譯名來自英文俗名Rose-apple tree,其實它叫Jambu——佛教聖樹閻浮樹,釋迦摩尼還是王子時就是在這樹下靜思的,這種樹和蓮霧差不多,都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的土地,在它之外是鹹水海洋,這樣一圈圈朝外,最外面是黑暗。在須彌山的下面也有七層,七層之下就是地獄。
  • 慧律法師 : 佛經記載,須彌山翻譯成中文叫做妙高山,上粗腰細的一座山
    可是有的人說:(須彌山看不到),對不對?(日月繞須彌),[須彌山]在哪裡呢?所以他就告訴我們:[須彌山]就根本看不到的。所以可見這個[須彌山]的存在,是決定肯定的,一定有的。所以說[須彌山],你打開這個(經典[裡面,每一次都看到[須彌山]。 再來有的人講:[須彌山]是(聖人、證阿羅漢果)才可以看得到的。
  • 意遊芥子粒,神入須彌山
    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或謂硬石,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
  • 須彌山在何處
  • 「須彌山」名稱的由來及「彌勒信仰」的興盛
    須彌山名稱由來「須彌」是梵文Sumeru 的音譯。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指出宇宙(法界) 有無量星體(世界)。《世起經》記載,世界是先有物質,才有生命,而世界則由風、火、水、地四種要素(四大)組成。世界最高是須彌山,最下層是風輪,跟著是水輪、金輪和地輪。
  • 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
    我真想到報上登個廣告,我是個說書的,不過我說書的時候,很努力給大家說就是了。下一句話更重要。「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
  • 須彌山:一花一佛的傳說,你不來看看嗎
    目前,須彌山正是山花浪漫的時節。雖然須彌山的春天來的微微有些遲,但也是春色撩人。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起世經》裡的這一段,描寫了在須彌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分別是弗婆毗提訶、瞿陀尼、閻浮提、鬱多囉究留,也就是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這四個州分布在須彌山的四個方向,其形狀分別是半月形,滿月形,車廂形和四方形。在對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的形狀的記載有兩個版本,在上圖中,東勝神州是半月,在上面的引文中西牛賀洲是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