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須彌山、香巴拉到底在哪兒?真實地理坐標大揭秘!

2021-02-19 慈誠之光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慈誠之光」

問:佛教在講到這個世界時,總是說須彌山處於世界的中心,入海八萬由旬,海平面以上八萬由旬,寬八萬由旬;其四面由四種珍寶組成:黃金、白銀、紅寶石和琉璃。這樣看來,須彌山不僅無比廣大,而且還是一座珍寶山。以我看俱舍等經論得到的理解是,這座珍寶山藍琉璃的光反射到南瞻部洲,才導致我們的天空呈現藍色;而其餘三大洲的天空則是紅白黃等色。但是,珍寶暫且不論,僅就長度、寬度、厚度等數量而言,我始終也想不明白,在這深度不足一萬公裡的地球之上,確切地說,甚至不足七千公裡的地球之上,怎麼安立如此巨大的須彌山?

經論裡面還說,環繞須彌山有七重大海、七重金山,這大海、金山動輒就高數千或數萬由旬,闊幾千幾萬由旬。綜合起來看,佛教裡講到的這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一個小小的世界就比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我一直無法理解科學與佛法對這個世界的不同揭示,二者之間的矛盾經常給我一種錯覺,就像一平方米見方的桌子上卻擺放了一個幾百米高甚至數百公裡高的瓶子;不僅如此,在這幾百米甚或幾百公裡高的瓶子周圍,還環繞有諸多的不管從大小還是體積來說都無比巨大的家具。這幅圖景,無論怎樣看,我都覺得不甚協調。

 

:不僅是你,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學佛者,剛開始接觸佛法時對此也有懷疑。以前的大德們對這個問題幾乎未曾進行過解釋,所以只有自己去翻閱大量的資料,再據此反覆思考。那麼這樣觀察下來所得到的結論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佛教經論所產生的懷疑甚至誤解皆來源於我們自己未曾真正深入經藏。其實俱舍等相關經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人所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四大部洲為主;而次第環繞著須彌山的七座金山中的七重海水則是龍王所居之地。那處於中心位置的須彌山又是誰的住處呢?——四大天王天等天人!這不是我自己的猜測或斷言,而是佛經裡的公論。

經論雲,須彌山呈四面形,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的第四層。又,須彌山的第三層及以下,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層的稱為恆憍,住第二層的稱為持鬘,住初層的則稱為堅手。在七金山以及日輪、月輪的宮殿內同樣也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們於中止住。在佛經裡描述得非常清楚的由珍寶所成的須彌山、七金山、日月星辰等等,此等境界皆是天人所見之景象,比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也只能如此看到的石頭等等質地要漂亮得多!

 

以人的眼光、以人的心量絕對安立不了的八萬由旬的須彌山等等諸般景象,完完全全是天界眾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投射——眾生心種種,所見亦種種。

問:那麼請問堪布,即便是天人們所居住的須彌山,以我們人類的眼光來看,其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又在哪裡?如何定位?您剛才所講到的如此高大、廣闊、又由珍寶所成的這麼一個莊嚴所在,作為佛教教義而非傳說,如何安立它的具體方位?還有須彌山周圍的那些海水、大山,又對應於地球上的哪些具體經緯度?就像桌子上的一碗水雖然眾生所見各不相同,但畢竟我們都知道這碗水是在桌子上一樣,佛教經論裡有對這些山水的具體定位嗎?

答:不僅有,而且對其定位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不管是時輪金剛還是俱舍等都精確描述過其位置。

 

▲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案,見者增福

先介紹時輪金剛的說法:我們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從南到北可以分成六個部分——以印度南方釋迦牟尼佛宣講《時輪金剛》之地的米積佛塔開始,往北一直到香巴拉剎土,可分成六個不同的區域,過此即至須彌山。那麼這六個地方經論裡又是如何確立的呢?有一個香巴拉剎土的國王,名叫蓮花王,他曾寫過一個《時輪金剛》的講義——《無垢光講義》——藏傳佛教的各宗各派皆公認此講義乃解釋《時輪金剛》教義的權威註解,對此無任何異議。在這個講義當中,不同地方的劃分是以不同的時差而確立的。

慈誠羅珠堪布:《時輪金剛》究竟有多神秘

▲時輪金剛立體壇城

(四川甘孜覺囊藏窪寺建設中)

什麼時差?白晝時間最長與最短之間的時差。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個小時,如果冬夏日落時間最短與最長之間的時間差達到了24小時的十分之一,也即2.4個小時,那麼這個白晝最長與最短之間的差距為2.4小時的地方即是地理位置上印度的開頭;時差達到了24小時的九分之一的地方便是藏地的源頭;繼續向北,時差相距3小時的所在,便是所謂的「樂」地,也即現今的尼泊爾;再向北,時差達到24小時的七分之一的所在便是漢地的起始。這種劃分地域的方式以及對劃分結果的稱謂,與現在的通行標準並不一致,但這就是《時輪金剛》的時區、地域劃分法。從漢地再往北,時差達到24小時的六分之一、也即4個小時的地方,就是香巴拉剎土的起點了——如此看來,過了岡底斯山,從阿里以北開始,蜿蜒伸展的喀喇崑崙山便是香巴拉剎土的起點,而香巴拉附近就是須彌山的所在。縱觀這一區域內的所有地理環境,從帕米爾高原延伸而來的喜馬拉雅山,則是這整個地理區域之內的唯一大山。

▲香巴拉國地形圖

據以上種種證據來判斷,既然此處再也沒有比喜馬拉雅山更高的山,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我們人類眼中所看到的喜馬拉雅山正是天人們所居住的須彌山。作為以天眾為居住主體的須彌山,其具體方位只能由位居此處的喜瑪拉雅山來安立,此外再也沒有比它更合適的符合時輪金剛教義的對應於須彌山的承載物了。

 香巴拉真的存在嗎?到底在哪裡?如何往生香巴拉?

我的第二個根據則來源於俱舍等其他經論:冬天白晝最短的時候,太陽離須彌山最遠;夏天白晝最長的時候,太陽則離須彌山最近。將喜馬拉雅山安立為須彌山則與此完全對應得上:當太陽照在北回歸線時,離喜馬拉雅山最近;照在南回歸線時,則離喜馬拉雅山最遠。最近的時候,北回歸線剛好穿過金剛座附近;而當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附近時,便是日輪離喜馬拉雅山最遠的冬季時間。因此之故,人眼中的喜馬拉雅山應可安立為天人眼中的須彌山。

 

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又產生新的疑惑:為什麼佛經裡所描述的須彌山是四方形的,而且還是珍寶所成的,跟我們所見的冰川覆蓋、石質的喜馬拉雅山差異這般顯著?這個問題我前面已經講述過了,此處就無須再贅述了。

 

如此安立,我自己認為合情合理,並不與佛教經論相違,違反佛教教義的明顯漏洞好像也未曾發現。希望你們再再觀察一下——只有喜馬拉雅山所處的這個地理位置才符合須彌山的安立條件,這個時差範圍內如此高廣的大山只此一座、別無他尊!

問:學過《俱舍論》的都知道,須彌山外有佉提羅、伊沙陀羅、遊幹陀羅等七金山環繞,山山之間又有七海相隔,這七山七海該如何理解它們的所處位置以及呈現狀態?

 

答:不管是對七重大海還是七座金山的描述,時輪金剛與俱舍都不盡相同。產生這兩種不同說法的具體原因我於此處不準備詳加分析,但我會更側重於宣講時輪金剛的觀點,只是因為時輪金剛的說法更相應於大家的思維特點。不過作為對照,還是要大略講一下倶舍的見解:

須彌山周圍空曠無邊、沒有什麼能遮擋住它,其外層層環繞有幾千至幾萬由旬之闊的大海,以及幾千至幾萬由旬之高的大山。但若據時輪金剛的說法,雖說須彌山外有七海七山,不過從外面我們卻根本看不出來——因為從須彌山的各個方向均向外伸展出如鳥之羽翼一般的整整一圈「山角」,這些鳥翼一般的「角」遮擋住了全部的七大金山、七重海水,所以沒有人會看到它們——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僅僅只是須彌山伸展而出的一點點「山角」而已,這些山水中的真正主人則是天、龍諸類還有一點也希望你們注意,我個人覺得在喜馬拉雅山下一定有湖、海等水質形態,所謂的科學考察不也在這片區域內發現了大量的水生植物等的遺蹟嗎?!

雖說時輪金剛認為人類根本看不到七山七海,但不管是時輪金剛還是別的佛教經論都一致公認,我們看不到的,恰恰正是龍族、阿修羅等類眾生的所見——佛經裡的此類說法原本就是在講這些眾生的所見。如果有人說:就算七山七海等處是龍王、阿修羅等類眾生的居所、就算喜馬拉雅山下有湖、海、河等水質形態,但這些水、這些山動輒長寬幾萬由旬的數據是怎麼得來的?回答這類疑惑,我還是先從一個公案講起吧。

 以前在青海玉樹地方,有一個叫倉央嘉措的瑜伽士(非第六世尊者),在他的自傳中就記載了他本人與非人交流溝通的一件往事:一次,羊卓雍措的龍王邀請他前往龍宮,他頗為不屑地回覆說:你們的地盤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一個小湖而已嘛。使者殷勤邀約道:您去看看再說,您去一下就知道了。

而當他來到羊卓雍措的龍宮之後,這才大開眼界:天哪!龍王的城市、龍王的街道、龍王的民眾、龍王的宮殿……這一望無際的浩渺龍宮龍剎,皆為我們人類眾生完全無法想像的龍族之世界!

如果站在我們人類自身的角度,羊卓雍措再大,此岸喊彼岸也能聽到,終究逃不出幾個有限的長寬數字——而在龍界眾生以及有特殊因緣能與他們溝通的瑜伽士看來,我們以為邊界有限的幾個數據對他們而言竟廣闊如許。引用了這個公案,打了以上的比方,我想你們就不會對此再有疑惑了吧。

-END-

【相關閱讀】

慈誠羅珠堪布:《時輪金剛》究竟有多神秘

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案,見者增福
【珍藏】雲登桑布法王略傳連載合集

【佛陀的預言】六百年後,香巴拉王朝將統治全世界!

《時輪金剛》不借用任何科學儀器,如何精確推算出日食月食?

香巴拉真的存在嗎?到底在哪裡?如何往生香巴拉?

人間香巴拉正從深處走來,懸天淨土壤塘驚豔亮相央視【附視頻】

走近覺囊派——傳承佛陀法脈的時輪金剛法持有者

推薦閱讀

為「慈誠之光」加星標,點亮生命旅途

點擊上方 「慈誠之光」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轉發分享 | 睿智自己 | 利益他人

相關焦點

  • 龍宮到底在哪兒?真實地理坐標大揭秘!
    以人的眼光、以人的心量絕對安立不了的八萬由旬的須彌山等等諸般景象,完完全全是天界眾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投射——眾生心種種,所見亦種種。 問(6):那麼請問堪布,即便是天人們所居住的須彌山,以我們人類的眼光來看,其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又在哪裡?如何定位?
  • 時輪經裡的香巴拉到底在哪裡?
    岡底斯山主峰那麼究竟香巴拉在什麼地方呢?據說很多人找過,但沒有找到,包括二戰時期的法西斯分子希特勒,也希望能夠找到理想中的香巴拉,當然也沒有找到。尋覓香巴拉就要從印度和西藏都為之崇拜的岡底斯山說起,藏圈小編無意賣關子,根據一些高僧大德的預言故事,香巴拉正是在岡底斯山脈的東部。岡底斯山是印度婆羅門公認的大天溼婆所在修行的雪山,也是目前流行於世界的瑜伽之第一代導師,在藏傳佛教中則認為是勝樂金剛修行的聖地,具有世界之中心的美譽。那麼為何很多高僧都要發願往生香巴拉呢?
  • 佛教常識:須彌山究竟是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到底在哪裡
    須彌山,也譯作蘇迷盧山,意為妙高山,由金、銀、琉璃等七寶構成,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為古天竺長度單位,有相當於四十裡、六十裡、八十裡等不同說法),在諸山之中最為高廣,乃眾山之王,故在《金剛經》中稱其為須彌山王。在佛法中,須彌山絕不僅僅是一座高山而已,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描繪中的那座須彌山
    alephaleph),聽名字你可能就知道了大概,不過可能和博爾赫斯沒什麼關係,可能和小說有些關係,誰知道呢。它由一系列同心圓環繞,最靠裡面的是傑姆布德韋帕(Jambudvipa)——生長閻浮樹(有的翻譯叫紅蘋果樹,我覺得這譯名來自英文俗名Rose-apple tree,其實它叫Jambu——佛教聖樹閻浮樹,釋迦摩尼還是王子時就是在這樹下靜思的,這種樹和蓮霧差不多,都是桃金孃科蒲桃屬植物)的土地,在它之外是鹹水海洋,這樣一圈圈朝外,最外面是黑暗。在須彌山的下面也有七層,七層之下就是地獄。
  • 須彌世界須彌山,寧夏固原須彌山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坐落在此的須彌山由五座山峰組成,呈現蓮花瓣型,中間一座為主峰,周圍是四座較低的山峰,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為相似。不過漢代稱逢義山,北魏、隋、唐稱石門山,「須彌山」的稱謂最晚應在宋、西夏時。山上多開鑿石窟,也就是須彌山石窟。
  • 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
    「須彌山王本相如故。」這個「王」是形容須彌山是最高大的山,是一切山中之王。全句是說:登菩薩之道真得解脫之人,住在這個境界裡,把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為什麼呢?因為須彌山王本來就是如此。他原文就是這樣,你不要看前人今人的批註,否則就被別人拉走了,你要看原典。但是這句話怎麼辦?
  • 須彌山,就是蘇美爾山
    佛經上說:須彌山是世界中心最高的山!佛經上還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以前人們不明白,那麼高大的山怎麼會在芥子一樣的世界中?現在人們看了旅行者號探測器拍的照片就懂了,地球在照片中就像芥子一樣微小,須彌山(蘇美爾山的音譯)就是地球上古時期最高大的山峰。芥子是非常小的植物種子,圓球形顆粒,這句話也透露出地球是圓球形的。上古時代,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叫盤古大陸,劃分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的方向也是地球反方向自轉前的方向。
  • 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須彌山
    須彌山邊有山。名伽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其山去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其間純生優缽羅花。缽頭摩花。俱物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亦充遍。  從經中描述可以看出,須彌山的形狀與我們日常看到的山川並不一樣。而且經典中描述的須彌山周圍環境也無法與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的地貌特徵相對應。這時我們不僅要生起疑問:須彌山到底在哪裡?
  • 禪定中看到須彌山了
    然後,我就想著,再打坐的時候,我也要看看須彌山,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於是,月黑風高夜,入定進禪天——為了保證我看到的須彌山比較「真實可信」,我進到四禪安止定後,開始起心動念——「我要看看須彌山到底什麼樣子
  • 麥撲丨當須彌山遇上新"新科技",會…?
    近日,麥撲分公司寧夏麥撲旅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須彌山旅遊區打造的景區智慧導覽系統正式上線投入使用,遊客通過掃描景區內線下展示的二維碼即可使用高清精美的電子手繪地圖進行導覽,並在線收聽語音講解,獲取路線規劃和位置導航等功能,體驗須彌山智慧導覽系統帶來的便捷服務
  • 須彌山
    傳說在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須彌山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構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約13公裡,即110萬公裡),山頂為帝釋天,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    《長阿含經》的說法,須彌山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
  • 須彌山中虎
    他在一次禪修之旅後,創作了一組名為《須彌山》的數碼藝術作品。他希望藉此能夠展現自我在禪修中的旅程。為什麼要上路,又要去到哪裡?「須彌山」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古印度神話中,須彌山是眾神居住的神山。位於小世界的中央(一小世界是小千世界的一部分),後為佛教所認同。
  • 須彌山王
    須彌山的那一面是什麼珍寶,那一方的虛空也顯出它的顏色,由於南方是琉璃,因而南贍部洲的天空也呈現藍色。那麼,這些山的量有多少呢?九山有八萬由旬沒入水中,原因是所有的山均依靠金剛大地。如是須彌山在水面的上方也有八萬由旬。後面的八山高度相當須彌山一半一半遞減,即持雙山露出水面四萬由旬,鐵圍山是二百一十二點五由旬。這些山的厚度或寬度也都等同各自的高度。
  • 香巴拉到底是什麼
    接觸過藏傳佛教或去過西藏的人們會經常聽說過香巴拉這個詞,當然在一些文學作品也可以見到。香巴拉到底是什麼呢?對於現在社會通俗的說法,香巴拉只是一個時髦的傳說,通過某些文學作品而染上了浪漫色彩。香巴拉這個詞在當今世界廣泛傳播為世人所知,如果上網際網路查替下,就會發現有約 7,690,000 條結果,共 73 頁之多。
  • 須彌山周圍的四大部洲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須彌山王北面有洲。名鬱多囉究留。其地縱廣十千由旬。四方正等。而彼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東面有洲。名弗婆毗提訶。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彼間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縱廣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諸人面。還似地形。諸比丘須彌山王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箱。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 意遊芥子粒,神入須彌山
    意譯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積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小世界諸天須彌山與小芥子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講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
  • 須彌山在何處
  • 慧律法師 : 佛經記載,須彌山翻譯成中文叫做妙高山,上粗腰細的一座山
    【(佛經)記載,[須彌山]翻譯成中文叫做[妙高山]。(上粗腰細)的一座山】(佛經)裡面講的,都是以[須彌山]為一個中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幾千萬億的[須彌山]。這個[須彌山](上面是大,腰部是細),是跟我們一般的山,不一樣。(佛經)是這樣記載,[須彌山]翻譯成中文叫做[妙高山]。很微妙,也很高的一座山。
  • 《山海經》所記載的地形是佛家須彌山的南瞻部洲的地形?
    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們先說說另一個假設,在西遊記之中,經常提起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大唐屬地為南瞻部洲,從一些記載之中可以得到答案,四大部洲的記載來自於須彌山分布圖,而須彌山一詞則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傳說在須彌山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和八小部洲組成。
  • 夢幻西遊:須彌龍宮,秒出去的畫面真心太美,大呲花就是這麼來的
    龍宮一隻疑似擁有須彌的龍宮,秒出來的數據真心是讓人瞠目結舌!這畫面也是真心有點美麗。秒7暴擊5個,這還有誰呢?原來大呲花是這麼來的。大家看後有什麼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