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慈誠之光」
問:佛教在講到這個世界時,總是說須彌山處於世界的中心,入海八萬由旬,海平面以上八萬由旬,寬八萬由旬;其四面由四種珍寶組成:黃金、白銀、紅寶石和琉璃。這樣看來,須彌山不僅無比廣大,而且還是一座珍寶山。以我看俱舍等經論得到的理解是,這座珍寶山藍琉璃的光反射到南瞻部洲,才導致我們的天空呈現藍色;而其餘三大洲的天空則是紅白黃等色。但是,珍寶暫且不論,僅就長度、寬度、厚度等數量而言,我始終也想不明白,在這深度不足一萬公裡的地球之上,確切地說,甚至不足七千公裡的地球之上,怎麼安立如此巨大的須彌山?
經論裡面還說,環繞須彌山有七重大海、七重金山,這大海、金山動輒就高數千或數萬由旬,闊幾千幾萬由旬。綜合起來看,佛教裡講到的這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一個小小的世界就比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我一直無法理解科學與佛法對這個世界的不同揭示,二者之間的矛盾經常給我一種錯覺,就像一平方米見方的桌子上卻擺放了一個幾百米高甚至數百公裡高的瓶子;不僅如此,在這幾百米甚或幾百公裡高的瓶子周圍,還環繞有諸多的不管從大小還是體積來說都無比巨大的家具。這幅圖景,無論怎樣看,我都覺得不甚協調。
答:不僅是你,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學佛者,剛開始接觸佛法時對此也有懷疑。以前的大德們對這個問題幾乎未曾進行過解釋,所以只有自己去翻閱大量的資料,再據此反覆思考。那麼這樣觀察下來所得到的結論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佛教經論所產生的懷疑甚至誤解皆來源於我們自己未曾真正深入經藏。其實俱舍等相關經論當中說得非常清楚,人所居住的地方主要以四大部洲為主;而次第環繞著須彌山的七座金山中的七重海水則是龍王所居之地。那處於中心位置的須彌山又是誰的住處呢?——四大天王天等天人!這不是我自己的猜測或斷言,而是佛經裡的公論。
經論雲,須彌山呈四面形,最為我們所熟悉的四天王天位於須彌山的第四層。又,須彌山的第三層及以下,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夜叉神止住,住第三層的稱為恆憍,住第二層的稱為持鬘,住初層的則稱為堅手。在七金山以及日輪、月輪的宮殿內同樣也有四天王天的眷屬們於中止住。在佛經裡描述得非常清楚的由珍寶所成的須彌山、七金山、日月星辰等等,此等境界皆是天人所見之景象,比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也只能如此看到的石頭等等質地要漂亮得多!
以人的眼光、以人的心量絕對安立不了的八萬由旬的須彌山等等諸般景象,完完全全是天界眾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投射——眾生心種種,所見亦種種。
問:那麼請問堪布,即便是天人們所居住的須彌山,以我們人類的眼光來看,其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又在哪裡?如何定位?您剛才所講到的如此高大、廣闊、又由珍寶所成的這麼一個莊嚴所在,作為佛教教義而非傳說,如何安立它的具體方位?還有須彌山周圍的那些海水、大山,又對應於地球上的哪些具體經緯度?就像桌子上的一碗水雖然眾生所見各不相同,但畢竟我們都知道這碗水是在桌子上一樣,佛教經論裡有對這些山水的具體定位嗎?
答:不僅有,而且對其定位講得非常清楚明白!不管是時輪金剛還是俱舍等都精確描述過其位置。
▲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案,見者增福
先介紹時輪金剛的說法:我們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從南到北可以分成六個部分——以印度南方釋迦牟尼佛宣講《時輪金剛》之地的米積佛塔開始,往北一直到香巴拉剎土,可分成六個不同的區域,過此即至須彌山。那麼這六個地方經論裡又是如何確立的呢?有一個香巴拉剎土的國王,名叫蓮花王,他曾寫過一個《時輪金剛》的講義——《無垢光講義》——藏傳佛教的各宗各派皆公認此講義乃解釋《時輪金剛》教義的權威註解,對此無任何異議。在這個講義當中,不同地方的劃分是以不同的時差而確立的。
慈誠羅珠堪布:《時輪金剛》究竟有多神秘
▲時輪金剛立體壇城
(四川甘孜覺囊藏窪寺建設中)
什麼時差?白晝時間最長與最短之間的時差。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個小時,如果冬夏日落時間最短與最長之間的時間差達到了24小時的十分之一,也即2.4個小時,那麼這個白晝最長與最短之間的差距為2.4小時的地方即是地理位置上印度的開頭;時差達到了24小時的九分之一的地方便是藏地的源頭;繼續向北,時差相距3小時的所在,便是所謂的「樂」地,也即現今的尼泊爾;再向北,時差達到24小時的七分之一的所在便是漢地的起始。這種劃分地域的方式以及對劃分結果的稱謂,與現在的通行標準並不一致,但這就是《時輪金剛》的時區、地域劃分法。從漢地再往北,時差達到24小時的六分之一、也即4個小時的地方,就是香巴拉剎土的起點了——如此看來,過了岡底斯山,從阿里以北開始,蜿蜒伸展的喀喇崑崙山便是香巴拉剎土的起點,而香巴拉附近就是須彌山的所在。縱觀這一區域內的所有地理環境,從帕米爾高原延伸而來的喜馬拉雅山,則是這整個地理區域之內的唯一大山。
▲香巴拉國地形圖
據以上種種證據來判斷,既然此處再也沒有比喜馬拉雅山更高的山,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我們人類眼中所看到的喜馬拉雅山正是天人們所居住的須彌山。作為以天眾為居住主體的須彌山,其具體方位只能由位居此處的喜瑪拉雅山來安立,此外再也沒有比它更合適的符合時輪金剛教義的對應於須彌山的承載物了。
香巴拉真的存在嗎?到底在哪裡?如何往生香巴拉?
我的第二個根據則來源於俱舍等其他經論:冬天白晝最短的時候,太陽離須彌山最遠;夏天白晝最長的時候,太陽則離須彌山最近。將喜馬拉雅山安立為須彌山則與此完全對應得上:當太陽照在北回歸線時,離喜馬拉雅山最近;照在南回歸線時,則離喜馬拉雅山最遠。最近的時候,北回歸線剛好穿過金剛座附近;而當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附近時,便是日輪離喜馬拉雅山最遠的冬季時間。因此之故,人眼中的喜馬拉雅山應可安立為天人眼中的須彌山。
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又產生新的疑惑:為什麼佛經裡所描述的須彌山是四方形的,而且還是珍寶所成的,跟我們所見的冰川覆蓋、石質的喜馬拉雅山差異這般顯著?這個問題我前面已經講述過了,此處就無須再贅述了。
如此安立,我自己認為合情合理,並不與佛教經論相違,違反佛教教義的明顯漏洞好像也未曾發現。希望你們再再觀察一下——只有喜馬拉雅山所處的這個地理位置才符合須彌山的安立條件,這個時差範圍內如此高廣的大山只此一座、別無他尊!
問:學過《俱舍論》的都知道,須彌山外有佉提羅、伊沙陀羅、遊幹陀羅等七金山環繞,山山之間又有七海相隔,這七山七海該如何理解它們的所處位置以及呈現狀態?
答:不管是對七重大海還是七座金山的描述,時輪金剛與俱舍都不盡相同。產生這兩種不同說法的具體原因我於此處不準備詳加分析,但我會更側重於宣講時輪金剛的觀點,只是因為時輪金剛的說法更相應於大家的思維特點。不過作為對照,還是要大略講一下倶舍的見解:
須彌山周圍空曠無邊、沒有什麼能遮擋住它,其外層層環繞有幾千至幾萬由旬之闊的大海,以及幾千至幾萬由旬之高的大山。但若據時輪金剛的說法,雖說須彌山外有七海七山,不過從外面我們卻根本看不出來——因為從須彌山的各個方向均向外伸展出如鳥之羽翼一般的整整一圈「山角」,這些鳥翼一般的「角」遮擋住了全部的七大金山、七重海水,所以沒有人會看到它們——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僅僅只是須彌山伸展而出的一點點「山角」而已,這些山水中的真正主人則是天、龍諸類還有一點也希望你們注意,我個人覺得在喜馬拉雅山下一定有湖、海等水質形態,所謂的科學考察不也在這片區域內發現了大量的水生植物等的遺蹟嗎?!
雖說時輪金剛認為人類根本看不到七山七海,但不管是時輪金剛還是別的佛教經論都一致公認,我們看不到的,恰恰正是龍族、阿修羅等類眾生的所見——佛經裡的此類說法原本就是在講這些眾生的所見。如果有人說:就算七山七海等處是龍王、阿修羅等類眾生的居所、就算喜馬拉雅山下有湖、海、河等水質形態,但這些水、這些山動輒長寬幾萬由旬的數據是怎麼得來的?回答這類疑惑,我還是先從一個公案講起吧。
以前在青海玉樹地方,有一個叫倉央嘉措的瑜伽士(非第六世尊者),在他的自傳中就記載了他本人與非人交流溝通的一件往事:一次,羊卓雍措的龍王邀請他前往龍宮,他頗為不屑地回覆說:你們的地盤有什麼好看的,不就是一個小湖而已嘛。使者殷勤邀約道:您去看看再說,您去一下就知道了。
而當他來到羊卓雍措的龍宮之後,這才大開眼界:天哪!龍王的城市、龍王的街道、龍王的民眾、龍王的宮殿……這一望無際的浩渺龍宮龍剎,皆為我們人類眾生完全無法想像的龍族之世界!
如果站在我們人類自身的角度,羊卓雍措再大,此岸喊彼岸也能聽到,終究逃不出幾個有限的長寬數字——而在龍界眾生以及有特殊因緣能與他們溝通的瑜伽士看來,我們以為邊界有限的幾個數據對他們而言竟廣闊如許。引用了這個公案,打了以上的比方,我想你們就不會對此再有疑惑了吧。
-END-
【相關閱讀】
慈誠羅珠堪布:《時輪金剛》究竟有多神秘
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案,見者增福
【珍藏】雲登桑布法王略傳連載合集
【佛陀的預言】六百年後,香巴拉王朝將統治全世界!
《時輪金剛》不借用任何科學儀器,如何精確推算出日食月食?
香巴拉真的存在嗎?到底在哪裡?如何往生香巴拉?
人間香巴拉正從深處走來,懸天淨土壤塘驚豔亮相央視【附視頻】
走近覺囊派——傳承佛陀法脈的時輪金剛法持有者
推薦閱讀
為「慈誠之光」加星標,點亮生命旅途
點擊上方 「慈誠之光」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轉發分享 | 睿智自己 | 利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