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020-12-25 隨手談詩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什麼意思呢,這就是剛來到世間,對世間萬物最初步的感受,就如一個懵懂可愛的小孩,他們的眼睛裡沒有雜質,他們的心靈沒有受到社會的玷汙,看見的一切,都是最初的本真狀態。

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從未經受過什麼大風大浪,他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

唐朝詩人劉禹錫,被貶後住在一個破爛的屋子裡,當別人看到他的住所時,第一印象除了破爛,沒有其他,這就是這間屋子本身的特質——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字面意思,看到山,覺得山不是山,看到水,覺得水不是水,這是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之後,產生的變化。

當這個小孩成長,學會了思考,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就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面了。這時候,我們會有好奇心,對一件事物進行剖析,或者懷疑,而當我們揭開它的面紗時,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它。

公孫龍說白馬非馬,白居易說花非花、霧非霧,劉禹錫寫出《陋室銘》,證明了陋室其實不陋。這是因為,當你懷疑過後、思考過後,才能通過陋室的外在,走進陋室之中,看到這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面上陋室之陋,並不代表它真的陋。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你經歷了稚童時期的童真,經歷了壯年時期的懷疑,你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摸爬滾打大半輩子,見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你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膚淺認識,也不再懷疑眼前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已經看穿世事。

你會發現,當年你所懷疑的一切,你努力要撕開面紗探尋的真相,其本身就是一種蒙蔽,你認為的真相,往往並不是真相,只是被世俗的眼光包裝過後的,虛假的真相。

劉禹錫的陋室不陋,是因為鴻儒在這裡談笑,使之在感受上不陋,而陋室,本身還是那個陋室,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人,也還是那個人。

陶淵明為什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明明「草盛豆苗稀」,為什麼還要種豆南山下?因為此時的陶淵明,看透了世俗的無奈和艱辛,所以他隱居起來,不強求自己,也不強求豆苗,才回歸了人生的本真。

既然人生要從看山是山,最終回到看山還是山,中間那一段看山不是山的經歷,是不是就多餘了,浪費了呢?我們再講個佛家的故事。

奉先深禪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省。

說兩個和尚在河邊,見到有人撒網捕魚,其中有些魚又從網中跳出。一個和尚說:「那魚真棒,被網住了還能逃出來!」另一個和尚說:「那還不如當初就不要進入網中?」第一個和尚說:「你還沒悟出其中真理」。

為什麼呢?

進入過網再跳出來的魚,和沒有進過網的魚是不一樣的,因為進去的魚,能不能跳出來,這是一個未知數,魚從沒有進過網,到進網,再到逃出,這就是從沒有到有的過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沒有經歷過,是沒有進入過網中的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種經歷,是進網到出網這一段過程;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經歷之後,逃出漁網之後的另一種魚生境界。

經歷過與沒有經歷過,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實以我有限的人生經歷,說這個問題,真是有些力不從心,我只能把自己理解說出來,有許多可笑之處,請指正。

相關焦點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這是莎士比亞說的。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做到了你就成功了:人生三層境界,再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這麼多書中,最愛的還是《紅樓夢》。有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紅樓夢的方法。有人說《好了歌》是人生的大徹大悟,有人說《紅豆曲》是刻進骨子裡的相思,有人說秦可卿是前朝公主,有人說紅樓夢是明珠家事。我認為紅樓夢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是說,我們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於是我們說「白馬非馬」,「陋室不陋」、「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所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言虛假者,指的不是這一切物質存在,而是人對它們產生的觀念,人看到摸到的東西本身確實存在,怎麼是虛假的呢?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是超越理智的,它是以「自我覺悟」為基礎,由般若智慧的作用,主體在生命的每一瞬間把握最高實在,實現「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的頓悟。它拋棄一切推理、論證、解釋、分析,而靠「神秘直覺」達到無念無為,無欠無餘,無滯無礙的最高境界。禪是否能用自然科學規律和唯物主義世界觀去解釋?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設計的三重境界:「山和水」的領悟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代表的是迷茫彷徨,看不清前路: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代表的是人生的歷練和奮鬥;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代表的是人生的了悟。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階段,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的境界。它們之間,是一個普通人與禪修者與解脫者之間的區別。它們之間的跨度有多大,只有走完它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們之間的跨時有多長,有的人會很短,有的人會很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完。看山是山,是指尚未入門階段,依然還是普通人階段。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0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理性認識在《五燈會元》的原文裡有「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從「見山是山,山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不是說自然而然的發生,是有條件的,「親見知識,有個入處」,人在社會活動中,對身邊的事物不單單認識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