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2021-01-11 俗語講天下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小編這裡也有三層境界,那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接下來我們從三個方向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幻術,幻象,真相

《妖貓傳》中有一個看起來很無聊,但是卻對整個影片很有推動作用的片段:皇宮中無端有人被殺,白居易和空海組隊尋找真相,在經過集市時看見了一場幻術表演:賣瓜翁用幻術變出西瓜,白居易以為是真的,空海卻知道是假的,賣瓜翁知道空海沒有中幻術,送他西瓜。途中,西瓜變成魚頭,空海說還不扔掉,白居易準備扔掉時,魚頭卻又變成半塊西瓜,空海十分疑惑地找到賣瓜翁。賣瓜翁說了一句話:「幻術中也有真相。」空海聽了這句話後茅塞頓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賣瓜翁並不能憑空變出瓜來,是因為在變瓜的幻術裡,有一隻瓜是真的,其他的瓜是假的,魚頭象徵假象,那半塊西瓜卻是真實的。白居易天真,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比如幻術師變出來的西瓜他就以為是真的,這就是「看山是山」。

空海理性,能通過表面看到本質,知道幻術師變換出來的都是幻象,但是空海把幻術看成全部是假的,卻不知道「幻術中也有真相」,這是「看山不是山」。

影片最後解開了妖貓殺人的秘密以及楊貴妃之死,空海參透了「無上密」,而白居易對自己寫的《長恨歌》是,「一字不改,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在史書記載,有的人相信「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看山是山。

學了歷史之後發現李隆基在馬嵬坡逼死了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於是開始懷疑李隆基和楊貴妃之前的感情,這是「看山不是山」。

等到了最後發現李隆基一直沒有忘記楊玉環,還設法邀楊玉環的魂魄入夢,「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才明白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一個被逼無奈,一個甘願赴死,原來白居易說的「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是這樣,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建構,解構,重構

記得小編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時候很多人提到了國漫的新時代解構主義,其實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個解構是什麼,後來等到多看了幾次之後就發現了其實對於新版哪吒的理解就是一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變化。

看山是山是建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我們之前看到的「我們的朋友——小哪吒」不一樣,不僅是外貌上的區別,更多的是性格上的不一樣,哪吒一出生就被眾人誤解,身邊的人都排斥他,父母也沒有什麼時間陪伴他,所以他的性格很叛逆,做事情也非常的任性,愛捉弄人。後來在經歷和很多事情之後,和東海龍宮太子敖丙成為了好朋友,沒有想到敖丙就是靈珠。靈珠濟世救人,魔丸卻是邪惡的一方,但是最後敖丙卻因為出身問題要水淹陳塘關,但是哪吒卻不管自己是不是魔丸,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最後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救了曾經對他有偏見的陳塘關百姓。這就是對新哪吒這一形象的建構,是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是解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因為版本不一樣,講述的故事不一樣,裡面人物的性格也不一樣,所以大家就認為這是一個和我們之前看到的哪吒完全不一樣的形象,這就是看上不是山。因此很多人認為新哪吒的主題是「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和「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導演要告訴我們的,但是影片要說的還有很多。

看山還是山是重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後一句話是:「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是非善惡,只有永遠倔強不甘的熱血少年」,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影片的主旨,也反映了所有哪吒形象的經歷和性格。其實在我們記憶中的哪吒從來就沒有變過,新版的哪吒會為了救助被壞人抓走的小姑娘而去和海夜叉決鬥,在被村民誤以為是綁架小女孩的壞人後也不懂得為自己辯解,這不就是我們記憶中懲惡揚善的哪吒嗎。在知道自己是魔丸之後,還依舊不改初心,保護村民,這也是我們倔強堅強,一顆赤子之心的哪吒。知道父親李靖用了換命符要代替自己遭受天雷劫的時候,哪吒用混天綾保護父母,去主動承受雷劫,這難道不是我們難做敢當,勇於承擔的小哪吒嗎。所以哪吒從來沒有變,哪吒背後傳到給我們的精神和主旨沒有變,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初見,追尋,重歸

而我們認識人生的過程也是一個看山是看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第一層次:初見

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對於一切都是新奇的,處在一個認識世界的階段,懵懂無知,看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山水水,都只不過是我們眼中的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什麼意義,而我們存在在這個世界也沒有什麼意義。

第二層次:追尋

等到了接受了學習,在社會中經歷了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的時候,會發現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這些東西原來可以表達一個人的心情。原來風花雪月並不只是一個詞語,而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再看山看水時,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面對這些時候的心情也會隨著人的主觀意志而發生變化。登山時我們會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情苦悶時,我們就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感慨時光流逝時,會說「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時的我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質實體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們已經給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像。

第三層次:重歸

到了晚年,一切事情已然塵埃落定,看過了世間的無盡繁華,經歷了愛情,事業,家庭這些人生的必經過程之後,再來看山,山就是山,再來看水,水還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從來沒有變過,只不過是人心的變化。正所謂: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這就是小編理解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看,看山還是山的三種情況,正如佛語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相關焦點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話出自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17《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山不是山,是什麼?這種對自我認知充滿絕對信任的態度,正是佛教眼中的「愚人」。看山不是山,是修行者的境界。《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萬象,皆是虛妄。覺悟的人明白,我們看到的山水,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而已。所以「看山不是山」,而是幻象。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佛教、佛法偈語。該如何來理解這三句話的含意呢?在佛法的禪修上,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這是莎士比亞說的。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        我們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的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就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對與錯、善與惡甚至黑白都不再是當時看到的模樣,我們懷疑世界,懷疑感情,懷疑一切。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圍觀一下佛教禪宗揭語的智慧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是佛教禪宗的一句偈語。有話就不能好好說嗎,非得故弄玄虛,還美其名曰:境界。真不知道古代的禪師,在賣弄什麼,好好的解釋給弟子,讓弟子能夠明白,豈不是更好】首先,先說一下佛教的禪宗。禪宗講究「悟」,分為「漸悟」和「頓悟」。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文/芷蘭小時光一山一水一世界,一思一司一 禪通。從三個階段來理解這句話,三句話分別對應少年、中年、老年時期。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
    有句禪語「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亦是山」。歷史上許許多多大德,做出各種精妙的解答,各種鞭辟入裡的見地。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要說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三攝,AI攝影方面的革命性提升。P20發布至今,我們獲得了眾多評測機構獎項,包括DxO的第一名,都是對我們P20產品的認可,P20絕對是一款優秀的手機。」        關於P系列和Mate系列的差異以及市場細分,最直觀的一點自然是P系列的定位要更中性一些——對比商務風十足的Mate系列,這一次帶來的P20系列整體都要柔和不少。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看山還是山」,不同以往之新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看了網上很多的解釋總是覺得讓人更迷糊更不明白,本人不才今天獻醜說一下我的感悟,還請各位批評指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句話是說,我們看到世間萬物之後,開始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再停留於簡單的第一印象,我們開始探尋事情背後更深層的東西。於是我們說「白馬非馬」,「陋室不陋」、「花非花,霧非霧」,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大師禪悟的三階段,大相逕庭
    青原惟信禪師有一段流傳很廣的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