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層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小編這裡也有三層境界,那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接下來我們從三個方向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幻術,幻象,真相
《妖貓傳》中有一個看起來很無聊,但是卻對整個影片很有推動作用的片段:皇宮中無端有人被殺,白居易和空海組隊尋找真相,在經過集市時看見了一場幻術表演:賣瓜翁用幻術變出西瓜,白居易以為是真的,空海卻知道是假的,賣瓜翁知道空海沒有中幻術,送他西瓜。途中,西瓜變成魚頭,空海說還不扔掉,白居易準備扔掉時,魚頭卻又變成半塊西瓜,空海十分疑惑地找到賣瓜翁。賣瓜翁說了一句話:「幻術中也有真相。」空海聽了這句話後茅塞頓開。
其實賣瓜翁並不能憑空變出瓜來,是因為在變瓜的幻術裡,有一隻瓜是真的,其他的瓜是假的,魚頭象徵假象,那半塊西瓜卻是真實的。白居易天真,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比如幻術師變出來的西瓜他就以為是真的,這就是「看山是山」。
空海理性,能通過表面看到本質,知道幻術師變換出來的都是幻象,但是空海把幻術看成全部是假的,卻不知道「幻術中也有真相」,這是「看山不是山」。
影片最後解開了妖貓殺人的秘密以及楊貴妃之死,空海參透了「無上密」,而白居易對自己寫的《長恨歌》是,「一字不改,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在史書記載,有的人相信「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就是:看山是山。
學了歷史之後發現李隆基在馬嵬坡逼死了楊貴妃,「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於是開始懷疑李隆基和楊貴妃之前的感情,這是「看山不是山」。
等到了最後發現李隆基一直沒有忘記楊玉環,還設法邀楊玉環的魂魄入夢,「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才明白了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一個被逼無奈,一個甘願赴死,原來白居易說的「詩是假的,可情是真的」是這樣,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建構,解構,重構
記得小編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時候很多人提到了國漫的新時代解構主義,其實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個解構是什麼,後來等到多看了幾次之後就發現了其實對於新版哪吒的理解就是一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變化。
看山是山是建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我們之前看到的「我們的朋友——小哪吒」不一樣,不僅是外貌上的區別,更多的是性格上的不一樣,哪吒一出生就被眾人誤解,身邊的人都排斥他,父母也沒有什麼時間陪伴他,所以他的性格很叛逆,做事情也非常的任性,愛捉弄人。後來在經歷和很多事情之後,和東海龍宮太子敖丙成為了好朋友,沒有想到敖丙就是靈珠。靈珠濟世救人,魔丸卻是邪惡的一方,但是最後敖丙卻因為出身問題要水淹陳塘關,但是哪吒卻不管自己是不是魔丸,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最後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救了曾經對他有偏見的陳塘關百姓。這就是對新哪吒這一形象的建構,是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是解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因為版本不一樣,講述的故事不一樣,裡面人物的性格也不一樣,所以大家就認為這是一個和我們之前看到的哪吒完全不一樣的形象,這就是看上不是山。因此很多人認為新哪吒的主題是「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和「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導演要告訴我們的,但是影片要說的還有很多。
看山還是山是重構
《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後一句話是:「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是非善惡,只有永遠倔強不甘的熱血少年」,這句話不僅道出了影片的主旨,也反映了所有哪吒形象的經歷和性格。其實在我們記憶中的哪吒從來就沒有變過,新版的哪吒會為了救助被壞人抓走的小姑娘而去和海夜叉決鬥,在被村民誤以為是綁架小女孩的壞人後也不懂得為自己辯解,這不就是我們記憶中懲惡揚善的哪吒嗎。在知道自己是魔丸之後,還依舊不改初心,保護村民,這也是我們倔強堅強,一顆赤子之心的哪吒。知道父親李靖用了換命符要代替自己遭受天雷劫的時候,哪吒用混天綾保護父母,去主動承受雷劫,這難道不是我們難做敢當,勇於承擔的小哪吒嗎。所以哪吒從來沒有變,哪吒背後傳到給我們的精神和主旨沒有變,這就是看山還是山。
初見,追尋,重歸
而我們認識人生的過程也是一個看山是看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第一層次:初見
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對於一切都是新奇的,處在一個認識世界的階段,懵懂無知,看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山山水水,都只不過是我們眼中的一個客觀的存在,沒有什麼意義,而我們存在在這個世界也沒有什麼意義。
第二層次:追尋
等到了接受了學習,在社會中經歷了生活的種種酸甜苦辣的時候,會發現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這些東西原來可以表達一個人的心情。原來風花雪月並不只是一個詞語,而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再看山看水時,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的水。面對這些時候的心情也會隨著人的主觀意志而發生變化。登山時我們會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情苦悶時,我們就會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感慨時光流逝時,會說「滾滾長江東逝水」。這時的我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質實體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們已經給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像。
第三層次:重歸
到了晚年,一切事情已然塵埃落定,看過了世間的無盡繁華,經歷了愛情,事業,家庭這些人生的必經過程之後,再來看山,山就是山,再來看水,水還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從來沒有變過,只不過是人心的變化。正所謂: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這就是小編理解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看,看山還是山的三種情況,正如佛語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