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了你就成功了:人生三層境界,再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2021-01-11 大聲小說

古人說: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年來,多多少少的讀了一些書籍,並沒有得到古人所謂的如華的氣質,偶爾也只是從他人的文字中尋求一點自己的怡然自得,日子倒也過得舒適。

一位師長曾經說過,書籍沒有好壞之分,有的只是個人的喜好,能在恰當的時間裡,閱讀合適的書籍而已。於是,從那以後,我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讀過《壞蛋是怎樣煉成的》,我讀過《水滸傳》,也讀過《士兵突擊》,我讀過《圍城》,也讀過《他的國》,我讀過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也讀過郭敬明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在這麼多書中,最愛的還是《紅樓夢》。

有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紅樓夢的方法。有人說《好了歌》是人生的大徹大悟,有人說《紅豆曲》是刻進骨子裡的相思,有人說秦可卿是前朝公主,有人說紅樓夢是明珠家事。

我認為紅樓夢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為賦新詞強說愁,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十三四歲的年級開始接觸紅樓夢,單純的目的只是為了在同齡人面前聊天的時候多些談資,慢慢讀下來,變成了林黛玉的粉絲。

年輕時的我們像極了大觀園裡的林妹妹,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心裡裝滿了夢想,做夢都是搖滾,詩詞歌賦等等。那時候的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並不會去懷疑自己能否有能力去達到這個目標,像極了哪個不顧一切熱愛生活的文藝青年林黛玉。若要撫琴,她必然焚香淨身,這樣曲調才能事宜;若是春天來了,她允許那北歸的燕子在自家屋子裡做巢,為回來餵食的大燕子留一扇門;若是劉姥姥來了,她也調皮的叫上一聲「母蝗蟲」。如此詩意的生活,也只能停留在那個年紀,沒有苟且,只有詩和遠方,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有人說林黛玉適合談戀愛,而薛寶釵才適合結婚生子。到了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我們慢慢的開始不分對錯,只看利弊。知道了夢想是餵不飽肚子的,知道只有好好學習上所好大學,將來才能吃香喝辣的。那時候的所寫出來的文字,乾淨的放到新聞聯播裡都不會被和諧,所有的抱怨,埋怨也都變成向前努力的動力,為了出人頭地,夢想的位置一退再退,為了生活也懂的了退而求其次。

這難道不是寶姐姐的生活經歷嗎?為了選秀,舉家進京,卻因為各種原因鬱郁而不得志,寄人籬下,一面費盡心思的去討好所有人,以免還要顧及一家老小,生活在艱難也只能踽踽前行,所有的怒火被一顆冷香丸狠狠的壓抑,這不正是被生活所壓迫的毫無還手之力的我們嗎?

感覺此時的我們,不僅有眼前的苟且,還有明天和以後的苟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世事通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到了現在再讀《紅樓夢》,愛上的卻是那個十二金釵裡出現最少的秦可卿。

經過了艱難的求學,我們還能一如既往的熱愛生活,這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圈子,有了良好的人脈,每個人都學會了不吝讚美之詞,生活閱歷也讓我們有了足夠在自己小圈子裡混下去的眼界,甚至也能預料人生的悲歡離合併坦然接受。

劉心武說,秦可卿是前朝公主,我是認同的,憑藉她的自身修養,作者筆下她雍容華貴的氣質,她足以襯得上這個稱謂。再者,她那神仙也可住的了的房間,西施浣過的紗,紅娘抱過的枕,樣樣都是極好的,極其符合她的身份。這就是我們以後不斷追求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經歷了那麼多,我們再回過頭來,有眼前的苟且,亦有詩和遠方,看山還是山,看誰還是水。

相關焦點

  •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努力就可以成功」是錯的,努力一輩子,不如「拆」一下,努力一輩子不如拼老爹。「人要臉,樹要皮」是錯的,沒臉沒皮,天下無敵。這個時候,我們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水已經不再是那個單純山水,我們也不再是以前的我們。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隨著你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也漸多,遇到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越來越複雜,根本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回想一下,你所有的情緒波動、情緒困擾,追溯根源,哪一個不是由某個觀念所造成的?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
  • 設計的三重境界:「山和水」的領悟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和靖居和尚參禪的三重境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一個有著十幾年結構設計工作經驗的設計者,對於設計的領悟,也經歷了自己設計的三重境界。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
  • 佛的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只是山。白居易的佛系詩
    古風歌詞(1)看風兒吹皺了一泓悠閒的春水,卻憔悴了終屬你的我。如何重結來生的心願,可惜天下知音都封鎖在夢裡,只有沉默。花非花霧非霧一夜短暫的交流,習慣輪迴聚散的因果。若是前世註定的無緣,何必偏要選擇今生相見的承諾,獨自折磨。紅塵花是容易凋謝的花,散落的花瓣變成泥沙,點燃最後一根蠟,讓夢如畫。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三句話,咋一看像廢話,仔細想起來卻道出了人的三層境界。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階段,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的境界。它們之間,是一個普通人與禪修者與解脫者之間的區別。它們之間的跨度有多大,只有走完它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們之間的跨時有多長,有的人會很短,有的人會很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完。看山是山,是指尚未入門階段,依然還是普通人階段。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其實這次的發布會無疑也是一種信號:比起當初雷厲風行踏實穩重的華為形象,現在的它開始重視一些更細膩的東西,或者用俗套的一些的說法「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其實與朱平先生聊得最多的還是關於渠道、關於服務的這些內容。他表示,「手機行業有兩個比較大的特點。1是受技術發展的影響很大。2是用戶體驗的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