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2021-01-11 廣州程立軍

當我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談論別人,而是在談論我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表達: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細細品味琢磨,實感哲理深刻,意味深遠,真乃人生的經典寫照。形象深刻地描述了人生歷程不同的三個階段:

人之初,幼小單純,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隨著年齡漸漸長大,走進了山水之間,發現山水不是我原來想像中的山水。

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到中年,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茅塞頓開,回歸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再看,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道德經》講:」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嬰兒一樣。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

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山是山,畫水是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來暑往。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歷經了世事,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單純。

而是,越來越成熟,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天下,有理寸卻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進入這個人生階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慮的,困惑的,糾結的。你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了。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感嘆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單純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單純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倘若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命了。

可嘆,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

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多年的修煉,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這時的你茅塞頓開,回歸初心,回歸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這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

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繁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間,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達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聞目睹了多少煩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對現實,正視生活,以「花開花落都隨意,雲捲雲舒我自歌」的平常心,過自己快樂自在的生活。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人,一向能夠保持從容、灑脫的淡然,能夠冷靜沉著、處之泰然。他們不因高興而忘乎所以,不因傷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歲月不饒人。

每一個人都在走著自己的「路」,登著自己的「山」,把著自己的「調」,唱著自己的「歌」,每一個人都在演繹著各自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頂峰與低谷,無論處在深深的峽谷,還是登上風光無限的頂峰,我自安之若素,從不放棄對快樂、美好和幸福的嚮往!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誠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一輩子做人,怎樣算是做好了人?一輩子處世,怎樣算是成功的處世?不如豁達的心態,人生在世,無非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笑別人。曾經滄海後,再去看世事,無非是雲淡風清,不過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回歸自然,回歸初心。

人,就是要修煉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如此,心靜人亦安, 祝你安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
  • 第三層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回顧一下,操作的三層境界,與佛學有些類似: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說來簡單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初入市者簡單容易,充滿新奇,經常看到本真。第二層,因為第一層的本真,經常受騙上當,被許多反技術坑害,於是懷疑人生,看什麼覺得不是什麼,充滿了自我否定。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禪師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來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嘛意思?
    我只能說說我的理解:這是關於境界的認識。人的認知有三重境界:第一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達頂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聽著有點明白,還不是很懂,是吧?其實很好理解,這只不過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已。
  • 山水之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說說什麼是山,什麼是水吧。用孔子的話回答,那就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德的人愛山。智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智者是喜動的人生觀,興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壽是說寧靜有涵養的人,比較不大容易發脾氣,也不容易衝動,看事情冷靜,先難而後獲,這種人壽命也長一些。
  • 做到了你就成功了:人生三層境界,再回頭,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這麼多書中,最愛的還是《紅樓夢》。有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紅樓夢的方法。有人說《好了歌》是人生的大徹大悟,有人說《紅豆曲》是刻進骨子裡的相思,有人說秦可卿是前朝公主,有人說紅樓夢是明珠家事。我認為紅樓夢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怎麼理解?
    這是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意境: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談一下我的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少年階段在這個初生的階段,還沒有對這個社會有一個具體的認知,所以呢,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個時候就是一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一個境界。這就像少年時代的我們,對這個社會都比較新奇,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有見識過,都比較新奇。只能靠著別人的指引,來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
  • 看明白了世上的真真假假,便能了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所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言虛假者,指的不是這一切物質存在,而是人對它們產生的觀念,人看到摸到的東西本身確實存在,怎麼是虛假的呢?
  • 禪宗的三種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呢?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句話說的是,人們對看到事物的初步感受,因為這時候人沒有太多複雜的觀念在裡面,可謂初識世界,純潔無瑕。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沒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之說,山水蟲魚,萬事萬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
    淵回學佛:禪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嘛意思?一般認為這段話,代表了學佛參禪的三個階段。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山就是我們看到的山水,就是我們看到的水。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和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一樣,沒有差別。2到了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階段絕對和我們普通人的境界不一樣。普通人通過參禪打坐,修煉身心,久而久之,影響到了我們的身心氣質。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你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
  • (極薦好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當我們從瘋狂疲憊的獲取中真正醒悟時,才發現大好的年華已經從手中丟失了。       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這則公案流傳甚廣,解讀也很多,在這裡我也參參看。
  • 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
    導語:老僧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你在哪一層?唐代禪宗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王國維總結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次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從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到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階段,是指佛法禪修的三個不同的境界。它們之間,是一個普通人與禪修者與解脫者之間的區別。它們之間的跨度有多大,只有走完它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們之間的跨時有多長,有的人會很短,有的人會很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能走完。看山是山,是指尚未入門階段,依然還是普通人階段。
  • 設計的三重境界:「山和水」的領悟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獨上層樓,望盡天涯路,代表的是迷茫彷徨,看不清前路: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代表的是人生的歷練和奮鬥;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代表的是人生的了悟。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
  • 「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說的是什麼,哪個境界更高?前面一句「觀山論」講的是修行的三層境界:第一階段,修行之初,六根不清,受「貪嗔痴慢疑」困擾,看事物受條條框框局限,無法超脫表象,「看山只能是山」;第二階段,修行有悟,自性覺醒,褪去世俗觀念束縛,看破本質,「一樹一菩提,看山不是山」;第三階段,修行徹悟,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看山仍然是山」,只是此時一切事物猶如遊戲般盡在「我心」掌控中
  • 華為朱平專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
    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朱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想要一款手機大賣,足夠優秀的產品自身自然才是它最大的賣點。這一次參加發布會的導演王潮歌以及演員王珞丹也證明了這些,無論是分享還是發言,她們倆都不太像過去的那些「體驗官」、「代言人」,她們更深入人心,更關心情感。
  • 「看山還是山」,不同以往之新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看了網上很多的解釋總是覺得讓人更迷糊更不明白,本人不才今天獻醜說一下我的感悟,還請各位批評指教。「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原是指在佛家參禪中對禪的理解與頓悟,現在多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