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滴篤,絲竹聲悠,繼而鼓聲如雷……昨日,在豐州鎮桃源村,一場帶有古韻遺風的舞蹈正熱鬧上演。只見,一持球者揮著「彩球」杆,「彩球」舞動,一「小娘子」蘭花指一揚,踱著小碎步,彎著腰,以足跟將球踢出,一「花婆」叉著腰,大步成八字,搶著用肩去接球,另一「娘子」揮著彩帶,場面活潑有趣……
豐州桃源村民俗舞蹈隊成員扮成水滸人物表演跳鼓舞。 記者 朱晨輝攝
這就是由「蹴鞠」演化而來的踢球舞,它與另外一種民俗舞「跳鼓舞」在桃源村已傳承了1000多年,深受村民的喜歡。目前,村裡正準備將這兩項傳統藝術提交申請南安市級非遺項目。
踢球舞由蹴鞠演化而來跳鼓舞脫胎於水滸故事
昨日,記者來到桃源村民俗舞訓練場,不少老太太正在訓練,只見她們舞步輕盈,或聳肩、或半蹲、或叉腰,有時候還小幅度跳躍,揮灑自如,身姿柔軟竟不遜於年輕人。
桃源村老人協會會長傅炳煌告訴記者,踢球舞源自2000多年前的一項古老體育運動「蹴鞠」,通過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幾經演變,成為一種宮廷民間都喜愛的舞蹈。這種踢球舞於唐宋時期傳入泉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
順著傅炳煌的指引,記者又看到「魯智深」敲著木魚,與「孫二娘」默契配合,時而交錯時而分開,或箭步穿過或交叉跳躍;「阮小七」則不時旋轉鼓面,「顧大嫂」在一旁跳著作敲鼓狀……
「跳鼓舞源於水滸傳,講述梁山好漢化為賣藝跳鼓隊混入城中解救盧俊義的故事。」傅炳煌說,跳鼓舞在宋朝後非常盛行,新中國成立前,流傳至桃源村,老藝人傅孫久在當時就組織過一支名為「地華軒」的跳鼓隊進行表演。
「跳鼓舞在村裡傳承到現在已是第五代了。」舞蹈隊隊員傅品治說,目前,第二、三代傳人傅子雙、傅貞國等老藝人還健在。
民俗舞口耳相傳千年八旬老太還想一直跳下去
「這兩種舞蹈以前只有男子在跳,改革開放後,很多婦女也加入其中,後來慢慢都變成女子在跳。」傅炳煌說。
「踢球舞和跳鼓舞沒有教材、沒有文字,教授都是靠口耳相傳。」舞蹈隊隊員80歲的馬淑芬告訴記者,她60歲時才開始學,是村裡老一輩人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就這樣跳了十幾年了,我還想要一直跳下去」。
「我覺得這兩個舞蹈有意思,不僅鍛鍊身體,心情也很舒暢。」40多歲的蘇碧珠說。
據了解,跳舞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紀最大的已80歲高齡,當上了太祖母。目前,正有一些年輕人加入。「村裡的年輕小姑娘想要學的話,我們都很歡迎,希望可以把舞蹈一代代傳承下去。」蘇碧珠說。
「這個月準備遞交踢球舞、跳鼓舞申請非遺的材料。」傅炳煌說,除了這兩項傳統藝術外,村裡的桃源傅氏元宵燈會、攻炮城已申請列為南安市級非遺項目。(見習記者 何雪蓮 洪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