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中國近幾個世紀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孕育了大量京味文化傳統,而京劇便是其中之一。
京劇作為現在中國流傳度最廣的傳統戲劇形式,其誕生的時間其實相對短暫。京劇這一稱謂第一次出現,要追溯到1876年出版的《申報》。可是這個相對年輕的曲藝形式,在兩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和歷代京劇人的艱辛付出是分不開的。
京劇最早起源於在乾隆時期入京的徽班,那時京城中流行的戲劇有崑曲,秦腔等等,那麼京劇是怎麼在這些劇中中脫穎而出的,其發展又經歷了哪些關鍵階段呢?
上圖——如今的京劇舞臺
一、四大徽班進京與京劇的發源階段
四大徽班的進京是京劇誕生的契機,已經是世人公認的事實了。而第一個徽班進京的契機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時候,清高宗弘曆要在京城舉辦八十歲壽慶,因此廣邀天下藝人入京祝禧,而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徽班三慶班也接到了邀請入京演出。
在演出結束之後,三慶班沒有返回安徽,而是繼續在北京進行演出,並闖出了一定的名聲。在三慶班站穩腳跟之後,四喜,春臺等著名徽班也陸續進京,而慶王府出資,邀請安徽藝人組成的王府大班和春班也擁有不俗的實力,這便是人們所說的"四大徽班"。而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小班子也都進入了京城,這讓徽班和他們的徽劇成為了能夠和崑曲,秦腔分庭抗禮的新劇種。
上圖——四大徽班的旗幟
在徽班藝人快速發展的時候,因為乾隆去世,全國的娛樂活動都被禁止,因此有不少徽班都放棄在北京城繼續發展。不過四大徽班還堅守在這裡,在國喪期間,這些徽班的藝人們潛心對京劇進行了改造。
他們對京城中流行的昆、弋、秦三大劇種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並將崑腔、京腔、秦腔、羅羅腔、梆子腔這樣的唱腔都融合到一起,創造出了全新的唱腔。並且還吸取了各劇種在表演中的長處,再加上徽劇表演中本來就有較為誇張的動作,他們將其進行了雜糅,讓自己的表演變得更加生動形象。
上圖——如今的徽劇演員
最重要的是,徽班藝人對自己的語言風格進行了改造,逐漸從徽劇變為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京調,這讓他們更容易被京城百姓所接受。
在曲調上,他們確立了西皮、二黃為主強調,這讓徽劇變得煥然一新,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京劇。正是這些徽班藝人的努力探索,才讓京劇擁有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並在之後的道光,光緒年間迎來了爆發。
二、同光十三絕與京劇地位的確立
在徽班將徽劇發展成為京劇之後,由於其唱腔富於變化,念白由充滿京味,逐漸成為了京城百姓最喜歡的戲劇種類,超過了之前的崑曲和秦腔。而真正讓京劇佔據統治地位的,還是那些優秀的表演藝術家,而其中尤其以被畫師沈容圃造像的十三位京劇演員最為突出,他們便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絕"。
上圖——《同光十三絕》局部
而在這十三位名家中,程長庚和盧勝奎可能是貢獻最為突出的兩位。程長庚現在也被人們稱為"京劇鼻祖",其祖籍安徽潛山,其祖輩都是徽劇演員,他青年時便進入京城,並拜名家為師。雖然遭遇過挫折,但是他潛心鑽研出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尤其是他在《文昭關》中扮演的伍子胥更是栩栩如生,在京城有了十分響亮的名號。
而其對於京劇發展最大的貢獻還是在讓京劇正規化這一方面上,程長庚先是將徽調中的二黃腔和漢調中的皮黃以及其餘劇種的唱腔結合,確立了京劇的標準唱腔。其次他還在北京音的基礎上,加入了湖廣,中原音韻,並將其和崑曲的抑揚頓挫有機結合,創作出京劇統一化的語言音韻。
最重要的是,在擔任戲班領導者的時候,程長庚十分注重演員的戲德問題。他嚴肅颱風,並且嚴禁旦角"站臺",也不允許任何人單獨外串,這讓京劇演員的形象變得正面起來。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則,贏得了圈內外人士的交口稱讚,為了表示對程長庚的尊敬,同行們都稱呼其為"大老闆"。
上圖——程長庚畫像
而且程長庚在提攜後輩一事上也不遺餘力,在他之後的老生"三鼎甲"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以及楊月樓等人都收到了程長庚先生的栽培,而他在晚年還創辦了四箴堂科班,也為京劇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正是因為他為京劇發展做出的這些貢獻,其才被人們尊稱為"京劇鼻祖"。
如果說程長庚最大的貢獻是將京劇的表演方式範式化的話,那麼盧勝奎的貢獻就更多集中在幕後了。雖然他在當時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老生演員,並且有著"活孔明"的美譽。但是學子出身的他,在京劇創作上的貢獻更值得我們注意。
上圖——京劇《法門寺》舞臺
盧勝奎對一些百姓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加以改編,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劇本,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其對於薛仁貴徵東的改編,著名的《取帥印》、《汾河灣》、《三箭定天山》等選段都出自他的手筆。除此之外,《龍門陣》、《法門寺》也都出自盧勝奎之手。
而這些劇本的創作讓京劇擁有了更強的活力,這些生動的故事不但吸引了一些新的觀眾,更擴大了京劇演員的表演空間,讓京劇具有了別樣的魅力。
三、譚鑫培和王瑤卿對於生、旦的改良
在前面提到的同光十三絕中,譚鑫培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其從輩分上來說是程長庚的後輩,其也做好了承上啟下的工作。
他作為程長庚之後最著名的老生演員,對之前程長庚開創的陽剛唱法進行了改造,他吸收了海派京劇以及其他劇種的特點,用更加纏綿悱惻,細膩婉約,韻味悠長的唱腔來詮釋戲劇中的角色,這在表現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顯然更有優勢。
而且這種唱法也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人們也可以進行簡單的模仿,京城中甚至出現了"滿城爭說叫天兒"的盛況,可以說譚鑫培對京劇的普及做出了莫大的貢獻,而他的唱腔也重新定義了老生這一行當。
上圖——譚鑫培塑像
而且譚鑫培還勇於嘗試新的京劇傳播手段,當時京城中的名角大部分對於灌制唱片的做法十分排斥,但是譚鑫培一人就灌制了七張唱片,還拍攝了無聲電影《定軍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影第一人,這些新傳媒手段的介入讓京劇在上世紀初期煥發了全新的活力。
上圖——《定軍山》劇照
譚鑫培依靠自己的聲望,還組織建立了正樂育化會,並當選為第一任會長。這個組織不但將京劇演員聯繫到一起,甚至還囊括了全國其他小劇種的優秀人才,這對於戲劇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譚鑫培在京劇傳播以及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無可比擬的作用,梁啓超才會用下面這首詩來讚揚他:
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廿紀響如雷。
而除了譚鑫培之外,王瑤卿先生在京劇傳承以及旦角發展上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經過長時間的舞臺表演之後,他不但開創了融合青衣,花旦,刀馬旦於一體的花衫行當,還優化了京劇旦角的表演方式,尤其在念白上更是有著極深的造詣,這對後來京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熟知的四大名旦,都曾經接受過王瑤卿先生的指導。
而主攻旦角的王瑤卿,對於唱老生,小生,甚至花臉的後輩也多有指點。這種有教無類的教學方式,讓王瑤卿先生獲得了"通天教主"的綽號。正是由於這一代京劇藝人的無私奉獻,在上世紀初京劇才能迎來百花齊放的全盛時代。
上圖——王瑤卿舞臺照與生活照
四、 結語
京劇文化作為我國的國粹,雖然距離其正式定名僅僅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但是其繼承了中國千餘年的戲曲文化,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而其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和歷代京劇人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
在四大徽班時代,徽劇藝人們就開始吸收其他劇種的特長,將京腔京韻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之中,從而贏得了京城百姓的喜愛。程長庚先生依靠自己的出眾天賦,確立了京劇的經典唱腔與念白方式,讓京劇脫離徽劇成為了全新的劇種。盧勝奎等老先生創作的劇目則讓這個新興的戲劇有了堅實的基礎。
而之後譚鑫培先生和王瑤卿先生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全新的表演方式,讓京劇的唱腔變得多變婉轉,能夠更好的表現人物的內心,提升了其戲劇張力,為多個行當的發展指定了範式。而且他們還積極提攜後輩,終於讓京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成為了中國最流行的戲劇藝術種類。
參考文獻:
【1】《京劇小史》
【2】《戲曲中國——京劇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