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藏南問題,去年「洞朗衝突」時我已經寫過很多篇,但發現仍然有許多在網友對幾個關鍵點的理解仍然是錯的,所以今天再寫一下。主要誤解點:①清朝對西藏的控制力。②清軍對藏南的控制力。③明朝和我朝上世紀的控制力。■正方:我,略。觀點:略,下面分解。■反方:部分網友。觀點①清朝駐軍「西藏」,注意是「西藏」。觀點②清軍控制藏南,清廷勘定了「國界」。(一)清廷駐軍西藏兵力薄弱自1716年(康熙五十年),準噶爾軍入侵西藏起,清廷對西藏的控制正式開始,駐軍也是自那時候開始的,兵力一度曾高達5000人,分布在3個地方,分別是拉薩、昌都,和日喀則,主要是前兩個地方,後者只是情報站(圖)。此後經雍正、乾隆朝的歷次裁撤,一度又只剩下100人不到的中央派駐軍政大臣留守拉薩,而駐軍則1兵無存。1750年(乾隆十五年),因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扎勒」的叛亂,清廷才又恢復在西藏的駐軍,兵力2000人,此後一直堅持到清末。但仍然是重點駐防昌都和拉薩,其他地方一無兵馬涉足。(二)藏南的隱患:不屬中央管轄,長期自立■雜瑜&波密土王「雜瑜」就是察隅,是察隅的舊時名字,今天我們看到的藏南區劃,無論是我國的,還是印度的,都是二戰結束後的設置,舊時藏南一般只分為 3 個板塊,分別是:東察隅/中洛隅/西門隅(圖2)。■波密土王而上述藏南三地區,歷來不屬於拉薩直接管轄,是非常強大的地方實力「波密土王」的領地(圖3),號「噶朗王」。這三個地方主要生活著「門巴族」與「珞巴族」,其民族屬性和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大藏」似有不同,可能因此而不服管教。清廷與波密土王的交集,僅在康熙出兵準噶爾時曾「順路」滅了它,但此後又撤軍並授權給西藏噶廈政府(即拉薩方面)管轄,而噶廈方面也是授權波密土王管轄,都不是直接控制。此後波密土王一直維持著他的「噶朗第巴」政權,與拉薩時好時壞,中央政令不通此地。1837年(道光十六年),由於無法忍受波密土軍的劫掠,清廷出兵助拉薩剿滅了亂軍,但同時卻承認了「噶朗王」的名義,允許波密僅向噶廈交付酥油差即可,其他稅賦一律赦免(圖3)。直到1927年,噶廈才最終平服波密土王,將其領地納入勢力範圍,重收課稅。(三)趙爾豐進軍藏南是怎麼一回事?網上盛傳清末趙爾豐曾出兵藏南,並擊敗英國侵略者,勘定國界,維護主權。然而,此與事實不符。清末風雨飄搖,內憂外患,英、法、德等西方列強不停蠶食我國領土,其中英軍大肆侵食藏南和滇西。此時,清廷終於意識到邊疆地區的「放羊」隱患,於是推行「改土歸流」。1910年,時清廷川滇邊防大臣趙爾豐面對岌岌可危的西藏局勢,急遣兩路四川新軍從甘孜出兵進入西藏,其中,有一路進入了藏南:「清軍後營管帶程鳳翔」率1營兵力約450-500人進入察隅——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第一次真正意義的駐軍藏南。出發前,趙爾豐曾經吩咐程鳳翔曰:「如倮羅(門巴與珞巴族)尚未投英,交龍旗給其頭人,令其開明界址;若倮羅已投英,龍旗交雜瑜頭人,樹在與倮羅交界地方」。於是,程鳳翔試圖在當地強行施行改土歸流,並試圖在察隅地區的中部地區「瓦弄」設立界碑,與那裡的實際控制者英國侵略者「平分」察隅,分別是英軍控制「下察隅」,清廷控制「下察隅」。一些歷史資料說程鳳翔成功設立了界碑,並且趙爾豐也給波密土王頒發了中央官印。界碑之事,即使有,也肯定已經被破壞丟失,總之目前一無所獲,而且也未經公認。趙爾豐頒發官印並不是事實,因為清軍很快就在次年別因「辛亥革命」爆發而撤軍,程鳳翔進抵察隅之時,一直僅維持著一個營的兵力,期間與英軍也未發生衝突,所謂「強行改土歸流」顯然只能是空話。趙爾豐的行動從頭到尾沒有獲得清廷支持。
結論:藏南地區的不穩定,顯然是長期的,終清一朝都未對藏南實行過有效控制。趙爾豐與程鳳翔的行動應該得到我們的肯定,他們在極有限的條件下為維護國家主權盡最大的努力付出,是英雄所為,當之無愧。然而,從1904年英國單方面與西藏籤訂《拉薩條約》(涉及山南、亞東、甘孜三個地區)就可以看出,藏南早已經被侵佔。1958年,我新中國政府駐藏官員楊公素說過一句話:「那一年,我第一次看到《麥克馬洪線》」——由於西藏在清末時的脫離,導致西藏與英國方面的所有交涉,中央都一無所知。1932年的「青藏內戰」,也只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川軍所為,與民國中央政府幾乎沒有關係,而且此後川軍又撤出了藏區。藏南,依舊遙不可及。那麼,歷史上真正第一次強力控制藏區邊境的,是誰了?答:毫無疑問是本朝與英勇的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