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局性地緣讀史方法:方輿格局讀史

2020-12-16 漢澤哲思

所謂方輿,一般僅認為是地理,然而我認為實際上是方位(地方)與交通的綜合。方位(地理格局)是自然形成的,然而交通卻是可以通過技術改造的。

交通工具,以承載介質分,主要有陸運與水運(飛機出現後還加上空運)。

方輿格局,是在運輸工具的演變基礎上,各個歷史階段形成的地緣關係。隨著交通便利性的提高,原本互不相干的地緣板塊會變成一個整體。最明顯的,是大航海引發的地理大發現:

原本獨立發展的新大陸(南北美),在航海技術成熟的條件下,與舊大陸形成一個更大的地緣體。這種情況下,原本大陸的中心(大致在中亞),轉移到地球村視野下的地中海地區。考慮地形因素的話,地球村的地緣中心就精確到東地中海地區了。

歷史對人類,特別是我們很重要。誇張點的說,歷史某種程度而言就是我們的信仰:

當年漢代置五經:《詩》《書》《禮記》《易》《春秋》。其中《尚書》與《春秋》都是歷史書。《禮記》是先秦禮制,也算歷史的一部分。

只有《詩》主修辭,《周易》主哲思,相對而言不以歷史為主。

南宋時十三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其中《春秋》因為解讀,一衍為三:《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禮制因為細化,一增為三:《周禮》看名字就知道,《儀禮》是春秋戰國的禮制。

修辭方面,增加了《爾雅》。《書》、《易》萬年不動。另外三經《論語》、《孝經》、《孟子》大致算,不入漢代五經範疇。但不少內容可歸類到歷史總結範疇,當然也有類似《易》的哲思內容。

除開不好分類的《論語》、《孝經》、《孟子》,其餘十經,歷史為主的有七本:《春秋》三傳,禮制三經,《尚書》。加上《論》、《孝》、《孟》,也是七比六,歷史類佔多數。更別提政論三經中的歷史成分。

我們有明確紀年的歷史,始於共和元年(前841年),西方有文字的歷史,大致也在同期。如此,則確切紀年的歷史,也將近三千年。

如此紛繁的歷史,編寫成書的話,需要一定的線索,術語來說,就是史書體例:

史書體例,主要有四種:(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4)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其中最能表現某個國家(政權)歷史全貌的,要數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線索記錄某個政權的大事。這種體例在政權疆域比較小的時候很好用。

然而政權範圍擴大的話,單以時間為線索的方式,大型事件的敘述多數會變得支離破碎。於是,《史記》嘗試以歷史主要人物(家族)為主要線索演繹歷史

但有些事件,涉及多方博弈,而且時間跨度很長的話,以上兩種方式表述起來都容易產生割裂。於是出現以事件為主線的歷史著作。

此外,曾經統一的疆域分裂為多個政權的話,多數會彼此糾纏,於是國別體自然產生。然而國別體本質而言,只是多個編年體的集合,即一定地理範圍內的多個編年體。

史書的本質是記敘文,記敘的基本要素是時間、人物、地點,事件(起因、經過、結果)。如此對應史書四體例的話。就只有以地點(確定地緣板塊)為主要線索的編寫方式不曾有很好的發展。

不過,像《三國志》這種國別體,由於三足鼎立的關係,地緣關係顯得很突出,所以某種程度上(劉備入蜀後),算是最接近以地緣為主線的史書。

而這種人地結合為主角的三方爭霸史書,恐怕是最容易梳理清楚也最具故事性的。這或許是為何後世演義類小說始終無法超越《三國演義》的主要原因。

真正以地緣角度審視歷史的書籍,恐怕是《讀史方輿紀要》。不過,按一般分類,此書不算史書一類,僅是一部關於地緣板塊分析與相關戰史(歷史地理、兵要地誌)的專著。但這種視角,我認為值得史家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共130卷(後附《輿地要覽》4卷),約280萬字。原名《二十一史方輿紀要》,古代中國歷史地理、兵要地誌專著。 該書為兵家所重,被譽為「千古絕作」、「古今之龜鑑、治平之藥石」,是研究中國軍事史、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在《方輿紀要》的啟發下,我嘗試以方輿格局的角度解讀歷史,結果頗有所得。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古人用生命書寫的歷史固然如此,我們閱讀歷史,也需類似的心胸視野,方可約略窺得歷史之真貌。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嘗試梳理中國乃至歐洲的方輿格局,陸續更新中:

漢澤讀史: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地區到底指哪裡

春秋戰國時,楚國幾乎佔了整個南方,為何不是楚國統一中國?

漢澤讀史:劉裕有實力統一天下嗎

相關焦點

  • 問曰:讀史何以明鑑
    古來君子讀史,為知天下興替,為識國之政要,為謀官場要職。而我讀史,獨少了功利,只為讀而讀,反而有所收穫。我想這是讀史教會我的第一個道理:讀書求知,當少一些對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書中多有典故,有很多時興的話,千百年前就已流傳。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直一》找...
    《讀史方輿紀要》簡稱《方輿紀要》,是清·顧祖禹所撰,綜述「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 北直一(節選) 清·顧祖禹 古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為幽州。〖《傳》曰:「舜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則北直為幽、並二州地。《通典》(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舜分衛東為并州,燕以北為幽州。」〗
  • 非讀書 不明理 要知事 須讀史 夢園社區開展青少年經典誦讀比賽活動
    為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品讀中華傳統文化,引導未成年人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孩子們朗誦經典詩文的興趣,豐富他們課餘生活,近日,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夢園社區搭建展示平臺,邀請轄區未成年人及其家長開展主題為「非讀書、不明理,要知事、須讀史」的經典誦讀比賽活動。
  • 讀史,真的能夠讓人明鑑嗎?
    有人說,「讀書使人明智,讀史使人明鑑」,所以許多人認為,歷史是「前車之鑑」,前人的許多事情,做得好的,我們可以學習借用,做得不好的,我們可以當作教訓,來引以為戒。
  • 走近五漁村,品讀史文化 | 嵊泗縣文化遺產零距離研學活動招募
    現在就讓我們打開記憶的匣子   走近東海五漁村,品讀嵊泗歷史   一起去追尋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活動招募   「走近五漁村,品讀史文化」,嵊泗縣文化遺產零距離研學活動開始招募啦
  • 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史可以明鑑 但把歷史當八卦講站不住腳
    (原標題: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讀史可以明鑑 但把歷史當八卦講站不住腳)
  • 大兩湖:長江中遊,遠離地中,古代開發極度遲緩|方輿格局讀史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史記》,因為書裡有大智慧,讀史可以明智
    歷史上的人物,總是跟我們充滿了相似之處,如果你讀一讀歷史就會發現,雖然現在的社會結構變了,但人們做事的方法,為人處世的原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要想活得明白,就一定要了解人性。中國民族研究人性已經幾千年了,都體現在史學經典中。閱讀歷史,可以讓我們充分理解人性,了解自己。
  • 讀史摘錄感想!
    以上是我這兩日的讀史摘錄以及感想,越是讀書,就越是喜歡,心情特別好,文字真的好神奇,能讓我見字如親臨、活在文字的世界裡真好!我感激祖先創造的漢字!神奇!
  • 讀史薦書|關於中國史那些必讀的書目
    原標題:讀史薦書|關於中國史那些必讀的書目 所有這些來自於另外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東西,必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和開闊我們的視野。 此套叢書計劃出版16卷。叢書各卷皆由國外知名學者擔當主編,卷內各章節亦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並注意吸收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
  • 漫畫讀史丨古代生活很枯燥?非也,古人可能比你還會追潮流找樂子
    漫畫讀史丨古代生活很枯燥? 漢朝最潮的潮玩當屬 一種名叫 「六博」 的棋盤遊戲 考古挖出來的棋盤
  • 讀史讓人明鑑 信託公司風險事件編年史
    俗話說的好,讀史讓人明鑑,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信託公司的風險事件歷史。在信託行業發展的四十餘年的時間裡,先後歷經了七次整頓,而最近的一輪,我們正在經歷中,有幸見證。
  • 夜讀丨讀史可以明鑑:人生跳不出的4種歷史定律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我們在眾多歷史定律中,精選出對當下人們最具啟示的4種定律。
  • 讀史可以明智,但是,讀印度歷史,你可能越讀越變成了傻子
    讀史可以明智,但是,讀印度歷史,你可能越讀越變成了傻子。這到底是刻板的偏見,還是無奈的事實? 為了維護自身種族的純潔性,避免雅利安人和被統治的」賤民「們通婚,一種極度僵化的種姓制度開始實施。 這個沿襲了三千多年之久、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可以說是最早的雅利安人入侵者,留給印度這個國家的入骨之痛。時至今日,甚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印度仍舊無法從這份禁錮中掙脫出來。
  • 讀史之楊再興
  • 【假日讀史】中秋賞月源於上古祭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 《通志》:全視角讀史是種什麼體驗?
    《校讎略》也是目錄學和校讎學的重要著作,鄭樵明確指出目錄學的主要任務是辨別和分清學術源流,他還提出圖書分類的原則,編輯目錄的方法以及如何搜訪圖書的具體辦法,很有意義。第三類,氏族、都邑、諡三略。都是鄭樵新增加的內容。《氏族略》是記述姓氏來源的氏族譜系之學,區分姓由來為三十二類。
  • 讀史——《史記·五帝本紀》(七)
    舜在歷山耕田時,歷山的人都能相互禮讓田地(畔:田地的界限);在雷澤打漁時,雷澤的人都能相互推讓打漁的好位置(居:居所,根據上下文意思,理解為打漁的地方更合適);在河邊製作陶器時,那裡的陶器都很精美,沒有缺陷(苦:一種解釋是通「粗」,一種解釋是通「盬gǔ」,都是粗劣的意思;窳yǔ: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