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電影的種類不斷增加:紀錄片電影、喜劇電影、恐怖電影等等不勝枚舉,其中又從喜劇電影中衍生出一個新的分支——「全家樂電影」。顧名思義,「全家樂電影」就適合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享受一個觀影過程,不用強行說教,無需苦大仇深,能夠體現真善美就好。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受眾面廣,其中更包含了很少進電影院的兒童。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去年很火的一部全家樂電影《帕丁頓熊2》的前身——《帕丁頓熊1》。
當然,如它的名字一樣,影片的故事是圍繞一隻年輕的秘魯小熊展開,講述了這隻喜歡吃果醬的小熊從暗無天日的秘魯抵達倫敦迷路後,與人類發生的一系列特殊經歷的故事。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黑白紀錄片,畫面並非現在常見的16:9的構圖,一度使我以為自己點錯了電影。這一段說的是地理科學家蒙哥馬利.克萊德在秘魯的山林裡面見到了帕丁頓的叔叔和嬸嬸,教給了他們人類的語言,還給這一對熊取了名字,他們就是帕丁頓的露西嬸嬸和帕斯圖索叔叔。此外還給他們品嘗了果醬,使他們學會了製作果醬,並且對於人類的世界也充滿美好的嚮往。
多年後,露西和帕斯圖索都學會了製作果醬,而且他們還有了一個小熊侄子,這個小熊就是後來的帕丁頓。
然而,美好的日子並不長久,不然故事也無以為繼。所以在一個晴朗的午後,帕丁頓美麗的家園,突然間爆發了地震,一切都變成了廢墟。
故事的轉折由此產生。由於家園被廢,所以帕丁頓不得不離開家園,然而他的叔叔和嬸嬸由於年邁,只能住到退休熊家園。他們還記得當年那個探險家對他們提出的邀請,所以它們準備讓帕丁頓去倫敦找蒙哥馬利.克萊德。
帶著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帕丁頓踏上了去倫敦的路程。
作為一隻熊,帕丁頓偷渡到倫敦,在帕丁頓站下車。遇到了善良的布朗一家,他們收留了帕丁頓並以相遇的車站給帕丁頓命名。當然,作為一隻純野生的熊,突然間步入人類的社會,必然會有種種的不適。這些不適,在電影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帕丁頓一直在布朗家闖禍。比如拿牙刷當耳刷、水淹浴室等等。
布朗太太善良且充滿幻想,布朗先生卻任何事都堅持安全至上。由於孩子的到來,曾經放肆不羈的布朗先生變成了一個安全至上的保守主義者,不斷闖禍的小熊使他越來越不滿,他堅持要將小熊送到託管所。面對這種情況,帕丁頓只能加快腳步去尋找當年邀請他們一家來到倫敦的蒙哥馬利.克萊德先生,因為嬸嬸說過他需要在倫敦找到一個家。當然幸運的是,布朗先生的堅持出現了動搖。
善良的帕丁頓以為是小偷弄丟了錢包,所以一直追著小偷,想把錢包還給他,最後卻意外的幫助警察將小偷捕獲,成了一隻「英熊」。這件事讓布朗一家改變了認為帕丁頓只會闖禍的想法,從而慢慢試著去接受他。
當然如果只有這樣輕微的轉折,只會讓故事構架顯得突兀,而且也對電影開頭蒙哥馬利.布萊德的出現沒有交代清楚。所以於溫馨之處電影開始出現轉折,由於誤會,帕丁頓被迫離開了這個家。
這種小熊遠渡重洋,只是想找到一個家。在他離開布朗家之後,他到處去找蒙哥馬利.布萊德先生,因為帕丁頓堅信他能夠給他一個家。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對動物友善的,所以他遇到了蒙哥馬利.布萊德的女兒,並且被他的女兒給抓住了,準備做成果醬熊標本。
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角不死。這部電影當然也是這樣,有誰會捨得這麼可愛的小熊就這樣變成冰冷的標本呢?所以布朗一家就在此時登場了。
他們想盡各種辦法,關電閘、走下水道,爬高樓,最終險救了帕丁頓。這個過程自然是驚險又精彩,更為這部喜劇電影,增色不少。詳情大家可以去看看電影,畢竟有些精彩非文字所能盡述。
好的影片就必須要有一個自己的主旨,無論是愛國、愛情還是夢想這些都需要在電影中有所體現,並且要讓觀眾能夠感受到。電影主線就是帕丁頓對於家的找尋。電影將近結尾處布朗先生的一番話讓帕丁頓知道自己終於找到了家,同時也讓觀眾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家的真正含義。
所謂「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因為這裡都是我們的家人。所謂「家人」,並不局限於性別、年齡、物種,只要彼此有愛即是一家。
帕丁頓在這偌大的倫敦能夠找到自己的家,均源於他與布朗一家對於家人的愛與堅持。而我們自生而為人的那一刻起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人,我們彼此守護讓對方能夠存於世而不飄零,如同抓住植物根部的沃土。而這些都是因為愛,愛讓我們相依,讓家人凝聚,讓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