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閩南傳統古建築 煥發生態文化新生命 ——專訪閩南生態走廊驛站文化顧問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景輝
莊景輝教授近照
我市新規劃建設的五裡亭新驛、檺林新驛、木棉新驛、馬坪新驛、甘棠新驛、三古新驛等6座驛站,自動工之日起便吸引了各界關注的目光。新驛的仿古建築不僅精心融入漳州元素、充分體現閩南古厝文化特色,更描繪出了一幅田園都市生態畫卷,是漳州努力探索投資少、效益好、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路子的縮影。近日,記者就最受市民關注的幾大問題,與驛站文化顧問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莊景輝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採訪。
甘棠驛站春光明媚
問:您在對閩南生態走廊上幾座驛站的設計上,遵循怎樣的思路和設計理念?
莊景輝:我們在設計閩南文化生態產業走廊的這幾座驛站時,是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為指導,結合美麗福建宜居環境建設的總體部署,通過沿線綠道、驛站及重要節點的打造,形成綠道串聯成線、花卉產業繁榮的古驛道風貌,希望能夠建設成集休憩、文化展示、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閩南文化風情畫廊,充分展示出「百姓富、生態美」的漳州形象。
馬坪驛站木蘭花開
問:驛站的設計風格多選用閩南建築風格,並大量使用傳統的閩南建築工藝,您覺得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還原閩南建築風格是否有難度,難在哪裡?
莊景輝:當然有難度。除了建築原材料的採集外,驛站裡從木石雕刻到彩繪貼金,很多都需要老工藝師傅親力親為的手工完成,而現如今能做古厝建築工藝傳承的老師傅少之又少。此次漳州六座驛站的建設,匯集了漳廈泉各地市專家和建築師傅,運用燕尾脊、泥塑、獅象座、剪瓷雕等傳統建築裝飾工藝,將富有漳州地方歷史特色的幾大名人故居用「1:1」的方式複製重建,同時在建築中融入閩南元素的創意,堪稱一大創舉。
問:您覺得驛站的建設中,哪些細節因素最能代表閩南建築的風格。我們在實際建設中,是如何雕琢這些細節的?
三古新驛龍鳳剪瓷雕
檺林新驛樸實自然的亂毛石外牆
木棉新驛水映門第
莊景輝:我們常說「紅磚白牆皇宮起,馬背山牆燕尾脊」,這是最能代表閩南古厝文化風韻的元素。在驛站的建設中,我們秉持著「三原」原則(原建築造型、原建築材料、原建築工藝),不僅盡最大程度保存了古建築的民俗風貌,更是在施工過程中精雕細琢,運用了許多漳州本土民俗工藝技巧,盡最大努力在復原古建築的同時進行文化傳承和保護。
像在原建築材料方面,我們用的是最好的。「牆倒屋不塌」這是古建築最讓人嘆服的地方,我們也盡力朝這個方面靠近。比如泥塑,用漳州的牡蠣殼為原材料進行溼時塑形,最大程度沿用古建築傳統工藝;山區民居為原型的建築以亂毛石壘砌外牆體,同時採用凸稜灰條勾縫,充分彰顯建築特點。還有剪瓷雕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木雕件多運用安金彩繪,顯得富麗堂皇,安金工序更是不惜貼足多層金箔,做得相當精緻。我們的建築都有實物可以進行注釋,不僅是百分百的還原,做得還可以說是比以前的還要好。
檺林新驛碧水閒亭
甘棠新驛安金彩繪富麗堂皇
木棉新驛燕尾脊
問:是否每一座驛站都最大程度地還原建築原型?在建築原型的選擇上,您的依據是什麼?
莊景輝:基本上我們是盡了最大努力在還原閩南建築原型,還原的依據我認為主要從四個方面考量。一個是名人故居。我們都知道漳州的古建築非常多,那麼要選擇的一定是具有代表性和有考證意義的建築。第二個是家族宗祠。漳州的名門望族多,祠堂建設規制大、裝飾豪華,整體傳達出的是地方宗族興旺的象徵。第三個是地方的大厝。這個不一定是大家族的體現,而是一個地方在經濟發展後有能力支撐建築起來的大型房屋,這個能夠顯示出富甲門第的氣派,像早前民間曾流傳「有四落富,無四落厝」,就是對這種建築獨具奢華的真實寫照。最後一個是典型民居。這種建築在規制、特殊形式、文化意義和內涵上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按照驛站的建設,第一批建築選型我們主要從這四個方面融入到建築中來,進行有機組合。
問:在眾多的驛站設計中,您覺得最滿意的設計是哪一座驛站?您覺得還原古建築原型,建設驛站具有怎樣的意義?
莊景輝:可以說都非常滿意,每座驛站都呈現著獨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淵源。這次驛站的建設,能夠採用閩南古建築原型進行重構,這個創意本身就非常有意義,是用另一種形式對古建築加以肯定,並在保護和傳承閩南文化、恢復古建築方面做了典範、樹立起標杆。百年後這些驛站也將成為新的歷史,一段記載著漳州文化復興的光輝傳承。也正是因為這次提供的平臺,讓許多老工匠有機會再次展技並將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培訓出一批新傳承人,這個非常值得稱讚。最重要的是,這6座驛站涵蓋了漳州六大文化主題,與周邊的歷史古建築相呼應,未來將成為漳州乃至海峽兩岸的生態名片、文化客廳。(馮思佳 蔡柳楠 吳晶芸遊斐淵/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