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好美的日出啊,站在這樣的海邊,看著這樣的日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特別嚮往這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日子。在廣東的湛江,就有這樣一群人,每天伴著潮起潮落,伴著朝陽,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這不,我拎著工具準備找他們去了。
幾乎是每一天,當太陽剛從海平面慢慢移出,靠近海邊的漁民們就迎著朝霞出發了。他們要趁著潮水退去、風平浪靜之時在灘涂上挖取一種叫沙蟲的東西。那麼沙蟲到底長什麼樣?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記者:這個地方就有沙蟲哈?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養殖戶葉偉鋒:沙蟲開的眼像花瓣形的那一種。
記者:像這種花瓣的形狀就有可能有哈?
葉偉鋒:一定有。
記者:一定有,那咱們挖來看看。
記者:這是不是要技術?
葉偉鋒:這要看技術的,如果能一下子找到它,就不會挖斷。
記者:哈哈,終於見到這沙蟲了!啊,我覺得我渾身都起雞皮疙瘩了,真的我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沙蟲啊,真的挺瘮人的,身體是等粗的,看上去就像巨大型的蚯蚓,而且這個顏色呈暗紅色。
沙蟲沙蟲,從名字上就可以猜出它們應該喜歡沙質的環境。沒錯,沙蟲的一生幾乎都和沙結緣,它們喜歡藏在沙地下的洞穴裡,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
雖然沙蟲長相難看,可海邊的漁民們對它卻非常喜愛。那麼,它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王慶恆:這是一個在廣東、廣西、海南很有名的一個海產品,老百姓俗稱為沙蟲,學名叫做光裸星蟲,傳統的中醫認為沙蟲有利尿、鎮靜這樣一些效果。
養殖戶陳振國:營養價值很高,味道也特別鮮美,很多人都喜歡吃它。
正是由於沙蟲是營養價值高而又味美的海產品,在廣東省遂溪縣草潭鎮,多年來漁民們就有趕海挖沙蟲、吃沙蟲的習慣。挖來挖去,野生的沙蟲資源就越來越少了。從1998年開始,當地開始進行規模化人工養殖,所以現在當地人採挖的大多是人工養殖的沙蟲。
記者:啊,你看,我挖出一條!這是我第一次挖,而且還是這樣肥肥的一條,好開心,依我剛才的經驗,我覺得這挖沙蟲一定要眼疾手快,如果你手不快的話,這沙裡面的水就會越來越深,就不容易看到。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沙蟲時,都會覺得它有點像大個頭的蚯蚓,但仔細看,區別還是挺明顯的。沙蟲的表面有很多方格狀的紋理,而蚯蚓體表的紋理卻是環狀的。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王慶恆:它和蚯蚓還有一點不同,它的肛門不是在身體的後端,而是在身體的前端。
記者:啊?有肛門的一段是前端?
王慶恆:對,這是它與許多動物不太一樣的一點,相對的一端當然就是身體的後端了。
不過,當沙蟲把它前端長長的吻部伸出來的時候,身長就遠不止是13釐米了。而當沙蟲在水中遊泳的時候,往往會把身體拉得更長,長度可以達到20釐米左右。
王慶恆:像水蛇這樣弓形的一個曲折前進的運動,會把身體拉得很長,它遊泳的特性是不能長時間遊泳,一般在短時間遊動以後就會迅速地找到沙地在下面穴居了。
那麼人工養殖的沙蟲是在哪裡出生的呢?
記者:從這個海邊走上來,大約走200米左右,就可以看見一大片的池塘,這片池塘就是沙蟲的繁殖基地。
這池塘裡的海水和沙土都是就近取材而來。在當地,沙蟲的繁殖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四月份到九月份。一隻沙蟲每年可以產卵七次左右,而一次產卵的數量就可以多達一兩萬個。
陳振國:野生的沙蟲一次產卵兩萬個左右,成活率大概兩個,萬分之一,因為它是裸露的,魚、蝦都會吃它的卵。
據了解,人工養殖的沙蟲由於管理得當,卵的成活率已經可以提高到百分之一左右了。
那麼,這些小小的沙蟲種苗在池塘裡一般是吃什麼呢?
陳振國:我們通過水調節,讓陽光照到水,水裡面自然就會生長很多微生物和一些藻類,這樣它就可以有東西吃了。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王慶恆:它攝食的時候依靠身體前端的觸手帶著這些有機物吞進到口腔裡面,消化掉以後剩餘的食物殘渣、各種沙粒就可以通過它的肛門排出。
記者:我下面隨便找一個地方,用這個鏟子看是否能剷出這個沙蟲苗。你看,我輕輕一弄就有一條,好小,特別擔心把它鏟斷了,又剷出一條。
說來也巧,當記者來到繁殖基地時,正好遇見養殖戶在打撈沙蟲苗。
記者:怎麼有大有小啊?
陳振國:大的原來是用來做母體用的,如果它產完卵我們再挑出來做商品沙蟲。
這些被打撈起來的沙蟲種苗身長大都是3釐米左右,等一會養殖戶將把它們投放到海邊灘涂上開始新的生活。
據了解,每年的的清明節前後,是養殖戶向灘涂上投放沙蟲種苗的最佳時節。
記者:要撒多少苗?
養殖戶陳振國:我們這裡撒種苗的標準是一平方米20條。
記者:撒完這個小苗,多久可以挖上來?
陳振國:大概要一年左右。
記者:一畝地可以產多少?
陳振國:按照標準一平方米20條,畝產差不多250斤。
沙蟲外形裸露,可以說自身沒有任何防護能力,在大海眾多的生物中,它應該是一個弱者,魚、蝦、貝、蟹等都是它的天敵。
一隻小螃蟹跑過來了,別它的個頭不大,可相對於沙蟲來說,有可能就是強大的殺手!
為了躲避天敵的侵襲,沙蟲在很小的時候就必須練就快速鑽沙的本領,它們用吻部在沙裡挖掘一個洞穴,然後就躲藏在這個洞穴裡,洞穴的深度往往達到四五十釐米甚至是八九十釐米。如果餓了,就直接吞食沙面上的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所以人工養殖的沙蟲是不用投餵任何餌料的。
記者:撒苗的時候對這個沙地的選擇是不是也很重要?
陳振國:很重要,一般我們撒會養在中沙的地方。
記者:中沙?什麼樣的沙是中沙?
陳振國:一般用腳踩下去的話有一種柔軟的感覺,你把腳抬起來的時候就會有一個腳印。
記者:啊?就這樣是吧?
陳振國:對。
記者:像其它更細的沙就會更硬?
陳振國:對,細沙特別硬,踩上去就沒有柔軟的感覺。
被譽為「沙蟲之鄉」的草潭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的西北部,瀕臨雷州半島北部灣,這裡海灘面積寬闊、灘涂潔淨,沙泥的混合比例和深度非常適合沙蟲的繁殖生長。投放的沙蟲苗在灘涂上生活一年左右後,漁民們就可以採挖了。
記者:你每天都來嗎?
養殖戶2:每天都來。
記者:幾點鐘來?
養殖戶2:今天八點多。
記者:八點多,這已經挖了四五個小時了,每天大概能挖出多少斤?
養殖戶2:十斤八斤。
記者:一斤多少條?
養殖戶:30多條。
葉偉鋒:賣到本地湛江地區,有些也賣到廣州還有臨近的那些城市。
記者:一天收購多少?
收購商胡大春:收一百多斤。
記者:賣到哪裡?
胡大春:湛江。
收購商龐偉業:一般都三十多元一斤,春節時貴一點,一般四十元一斤。
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多年來人們就有用沙蟲做菜的習俗。由於沙蟲是以吞食沙面上的有機物為生,所以肚子裡難免會留有一定量的沙,因此在製作菜餚前,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清理沙蟲腸內的泥沙。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潭溪鎮養殖戶陳蝦:這是頭,這是尾,先穿頭,再穿尾。
記者:你看,這沙蟲搞乾淨之後,整個身體顏色要淺很多,就是透明的樣子,就是一眼看上去就搞得非常乾淨。
沙蟲雖然長相難看,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在當地有「海洋蟲草」的美譽。可對於第一次品嘗沙蟲菜的人來說,還是得需要一定勇氣的。
酒店負責人徐東:小王,今天我請你吃沙蟲刺身。
記者:這個真的能生的吃嗎?
徐東:可以,我們經常吃。
記者:剛入口的第一口,有點軟,但是嚼到後面,有脆脆的口感,而且是一點腥味都沒有,跟我之前想的不一樣,而且到最後有一點點的甜味,其實味道還是不錯的,真的品嘗這個沙蟲確實需要一定的勇氣,但是可以挑戰一下。
消費者1:有點脆,有點鮮。
消費者2:因為吃起來比較香。
消費者3: 非常喜歡吃。
在當地,沙蟲養殖戶除了賣鮮品外,還喜歡把沙蟲加工成幹製品向外出售。
記者:現在經過三個小時的烘烤,鮮沙蟲已經被烤成了這樣的沙蟲幹,脆脆的,硬硬的,這樣看起來,聞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只有一點點的海腥味,咱們這個是賣到哪裡啊?
養殖戶陳蝦:一般都是提前訂購。
記者:多少錢?怎麼賣?
陳蝦:650~700元一斤。
記者:怎麼賣這麼貴?
陳蝦:10斤、11斤或12斤鮮沙蟲才能製成1斤沙蟲幹,也不算很貴。
記者:一年出多少沙蟲幹?
陳蝦:可以搞三四百斤沙蟲幹,一年可以賣20多萬元。
陳蝦家的沙蟲幹剛剛烘烤好,已經有遊客慕名前來品嘗燒烤沙蟲幹了。
陳蝦的兒子陳振華:如果誰不敢吃的話,真的很遺憾。
記者:啊,好脆啊,這個,恩,好香啊,而且我覺得它除了本身的鮮味之外,還有嚼起來脆脆的香味,還有烤香味和海鮮味結合在一起,好好吃。
在當地,漁民們除了把沙蟲幹用來燒烤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炒著吃。油鍋中放入沙蟲幹,小火中不斷地煸炒翻動,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遊客1:原汁原味,很好吃。
遊客2:非常鮮美。
遊客3:誰不敢吃,就非常遺憾。
沙蟲長相雖然難看,但憑藉它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再加上當地養殖戶已經掌握了沙蟲的繁殖技術,養殖過程中管理也比較簡單,所以養殖戶大多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陳振國:一畝地差不多產250斤,現在價格在30元一斤左右,差不多一畝7500元的產值,去掉成本,差不多3000元左右。
廣東省遂溪縣草潭鎮黨委書記李強:我們鎮沙蟲的養殖面積大概是1.3萬畝,我們登記在冊的養殖戶就有863戶,一年下來產量是1300噸左右,將近一個億的產值。
聯繫電話:陳振國:138271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