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是舉世公認的艱難高深的藝術品種。歌劇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整體藝術水平。中國歌劇有自己的發展史,中國歌劇誕生以來,走過的是一條坎坷曲折的多元化的道路。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音樂戲劇傳統。遠自漢代的「百戲」,唐宋時期的歌舞雜劇及後來的戲曲,構成了一幅光輝燦爛、延綿至今的音樂戲劇的獨特畫卷。然而,現代意義上的歌劇藝術,確是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之後,借鑑了西洋歌劇的形式規律和藝術傳統,融匯了中國民間音樂戲劇傳統的優秀成分的產物。
二、歌劇《蒼原》的介紹 遼寧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蒼原》是一部採用西洋大歌劇形式而又具有鮮明中國民族特色的史詩性正劇,該劇由黃維若、馮伯銘作詞,由徐佔海、劉暉作曲,自1995年首演至今,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劇經典。它突破了傳統的西洋歌劇模式,在西方大歌劇基礎上採用了西洋美聲唱法和歌劇表演形式;在音樂語言上借鑑西洋歌劇作曲技法,使之與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相融會,在試聽音樂中即可聽到富有異國特色的天山音調、俄羅斯小調和宗教音樂,又可聽到婉轉悠揚的中國蒙古族民歌曲調,幾種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音調,相互滲透,這種手法成為推動史詩性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大特色。 《蒼原》述說了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清朝乾隆年間,寄居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一百四十年的中國土爾扈特蒙古族部落,為了民族生存和對自由的追求,在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毅然舉族東歸。行程萬餘裡,歷時七個月,付出重大犧牲,終於回到中國故鄉天山。這一民族大遷徙曾被一位英國史學家稱為震撼世界的壯舉。歌劇將這一宏大的悲壯史詩,組織構成了複雜而尖銳的戲劇衝突。土爾扈特部落這一英雄的群體和他們具有鮮明特徵的代表人物,在生與死、愛與恨的火焰和血海中唱出一支支交織著生命、愛情、自由和尊嚴的悠長牧歌。
三、《蒼原》中女高音詠嘆調《情歌》的分析 《情歌》作為歌劇中唯一的一首女高音詠嘆調,音樂創作與演唱形式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很強的抒情性特點,突出了抒情性詠嘆調在該歌劇中的巨大魅力。抒情性詠嘆調向來被稱為歌劇中最具有音樂魅力的聲樂體裁,它的最大特質是充滿迷人的歌唱性格。而這種歌唱性格是通過用美麗如歌的旋律線條勾勒人的內心生活,通過藝術化的人聲抒詠及豐富表現力的充分發揮來實現的。歌曲的旋律進行起伏較大,基本情調是內在、傷感、較含蓄的,但是演唱的基調是明朗奔放的,這就要求我們演唱者從容地運用平穩的歌唱呼吸和基本的歌唱狀態來演唱。
《情歌》隨著娜仁高娃與舍愣這對戀人故事的展開貫穿全劇。這首歌是在內蒙民歌《大青馬》的基礎上提煉發展而來,全曲有舒緩悠長的慢板、輕盈跳蕩的三拍子快板加一個拉寬的短小尾聲構成,是一首洋溢著浪漫抒情氣質、具有主題歌性質的唱段。歌曲在整個歌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女主角娜仁高娃誤以為情郎去世,帶著對過去兩人相戀的美好追憶及對逝去愛人深切的惋惜之情,以綿綿悲情獨唱了一遍;第二次是重唱,娜仁高娃與舍愣久別重逢又陷入到新的矛盾中,無法決絕的痛苦表白,部分再現地演唱人物心理,體現為抉擇的矛盾;第三次是娜仁高娃為了正義而犧牲,族人以混聲合唱的形式出現,曲調之悲切充分烘託了土爾扈特人民對娜仁高娃的同情與讚美,這種由個人情感與部族情感發生矛盾時,女主人公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精神激勵著她的部族更加堅定的愛國熱情和歸鄉的信念。歌曲三次出現的情感變化帶有濃鬱的蒙古族民歌風格,柔美而深情。歌詞:「送哥送到太陽升,送哥送到星兒落,叫聲遠行的人兒呦,阿妹有話對你說:如果你是遼闊的草原,我就化作蜿蜒的小河;如果你是蜿蜒的小河,我就化作河上的清波,從你的胸膛輕輕流過,讓你緊緊的擁抱著我。如果你是河上的清波,我就化作渴飲的馬……」人們一定會被這段蒙古族民歌樸實無華的風格所打動。詞中所點出的草原、小河、清波、馬兒、牧馬人、牧歌,均是草原上的形象,彼此的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自然畫卷。
從音樂素材的角度分析,歌曲中蒙古族長調的引用使節奏自由、寬廣、綿長,從而呈現出極大的張力;旋律的大跳與流動纏綿的長線條的結合,集中體現了高亢、豪邁、流暢、抒情的音樂風格。全曲分為兩大段:A段旋律屬於流暢、抑揚婉轉的長線條的風格。採用了蒙古族音樂中音程跳進的方式,旋律的幅度寬、節奏規整、速度平穩,表現出一種開闊、肅穆的氣質。B段屬於優美、委婉的抒情性風格。它的主題是以三拍子構成的,演唱這一旋律時,首先要突出它的線條,唱得既要連貫,又要掌握它的生動地節奏美。主題中巧妙地運用了多個「如果…就…」的假設句,從歌詞中,我們也能體會出美麗深情的姑娘娜仁高娃對戀人深深的眷戀之情。在歌曲的半終止、全終止或遇到某些長音時可根據演唱者的情緒,演唱習慣等自由處理這些節奏和節拍;歌曲中有些樂句所表現出的是感懷、詢問和思考的意境,如「叫聲遠行的人兒呦!」這裡面的「叫」字是後半拍起的,這個作為樂句起音的後半拍音,應起的非常輕柔,富有流動感,呈不穩定性,當這個起音很輕柔地流向正拍時,再把聲音放出,在正拍上形成相對的穩定感。
四、歌劇詠嘆調演唱中應注意的問題 歌劇中詠嘆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歌劇藝術中的點睛之筆。歌劇演唱是歌劇藝術的生命,它是歌曲演唱者在深刻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演唱,將詞曲作者的思想、情緒、意圖表達出來,再將自己的演唱個性、風格融入其中,使無聲的作品變為有生命的歌聲,從而感染聽眾,給聽眾以美的享受,使作品具有新的生命力。 首先應注意歌劇中的語言問題。歌劇藝術是通過音樂與語言的藝術形象思維及舞臺,傳達、影響和感染觀眾的。歌劇語言是語言的聲音――語音,與音樂的聲音――樂音的有機結合。語音中融入樂音,樂音融入了語言,這正是所謂「聲中有字,字中有聲」的融合觀。
其次,我們在演唱詠嘆調時,要運用專業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將對我們更好地演繹作品,表現人物性格及特徵,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助於更好的在演唱詠嘆調時抒發人物內心的情感。 再次,還要做到對生活和演唱體驗入微,情景交融,情似神似。因為,歌劇藝術美的意境在於情似到神似。即:「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①若達此「境界」就是歌者從作品內容引發的主觀情感――「意」及其聲樂技術完美和諧所達到的「境」,即主觀情感與客觀現實達到水乳交融、情似與神似,才能迸發出藝術火花,燃燒藝術作品的生命力與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