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貓兒山下來,去興安縣城午餐,吃臭桂魚火鍋,順道去看水街。水街為靈渠的一部分,但不屬於靈渠景點,是興安的一個開放式景點。靈渠是秦時的一個水利工程,修建於秦始皇33年,是與四川的都江堰齊名的一個古代水利工程,號稱「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靈渠全長三十四公裡,建於秦始皇執政時期,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興安水街是指古靈渠附近流經興安縣城長約一公裡的街市,歷史上俗稱水街。
我們從「秦皇宮」進入水街,也是水街的入口,秦時古風的歷史感油然而生。據史料記載,秦朝統一中原以後,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徵服南方百越各部。其中在越城嶺的秦軍因遭越人頑強抵抗,加上山嶺險陰,水路不通,軍糧運輸供給不上,陷入困境。公元前二百一十七年,史祿受命在今興安縣境內湘江支流雙女井溪和灕江支流始安水相距最近處築壩攔水,開鑿了溝通湘、漓兩水,連接長江、珠江水系的運河——靈渠。
進入水街,便被水街濃厚的文化氣息所陶醉。滿眼風光如鏡的清水、參天古樹、樓榭亭臺、假山垂柳、小橋流水、對聯碑文、文風古韻、市井風情等,鮮活地再現著千年歷史文化,整條街裡飄著古典音樂,仿佛置身於遠古時代裡閒庭信步……
水街有10餘座古橋,那是數千年歷史留給水街的痕跡。比較有名氣的是萬裡橋、馬嘶橋、接龍橋、娘娘橋。萬裡橋是秦軍從南往北時經過最多的一個橋;馬嘶橋則是水街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橋跨二水的「水立交」,據說是因當年漢代將軍馬遠之馬不肯過橋而得名;接龍橋則因其僅半邊臺階而得名,是目前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據說此橋乃當年足智多謀的懷丙和尚的智慧,其一改古法將橋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橋東修有九級石臺階上橋,而橋西不留石階,成就了接龍橋的千古之迷,娘娘橋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
娘娘橋,位於秦文流觴景區上遊約100米,又名天后橋、滄浪橋,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題。
萬裡橋位於娘娘橋上遊約100米,唐寶曆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裡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39;,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裡橋記》一文和&39;題詞兩塊石碑。 馬嘶橋,位於萬裡橋上遊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願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原為與靈渠水街南北路並行的兩座橋,2004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橫跨靈渠的連橋,形成了&39;的奇觀。橋亭為漢代建築風格。
萬裡橋
走在水街的林蔭道上,一邊是古老的建築,一邊是潺潺流水,大大小小的店鋪。
水街的迷人之處,不只在這些刻滿歷史痕跡的石橋之上,還在於古香古色的水街民居寧靜、平和的質樸生活。水街兩岸的民居,鱗次櫛比,均為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清涼的河水,被岸邊的樹林的倒影染成了綠色,河邊垂釣的人們,三五成群,安靜地守侯快樂的收穫。河水中央偶爾行船而過,並不打攪兩岸居民的生活,更似一幅和諧的畫卷。
清清潺潺,垂柳幽幽。到處是竹子,走在竹子架起的迴廊,別有一番情趣。竹亭兩側的對聯,或許就是興安人生活的寫照吧,快樂原本這樣簡單。
很有意思的是他們門上的燈,竟然都是一樣的,莫非這是他們古城文化的一部分。
岸邊頑童笑鬧嬉戲
「小橋流水人家」之下,閒庭信步的古鎮居民,臉上的安逸就像橋下的流水一般清澈。看著幽幽柳樹下,漫漫水階上,少婦提籃洗衣洗菜的景象,老人們在店鋪門口擺起了龍門陣,有趣的是,他們用的牌竟然是不一樣的牌,有普通的撲克,還有他們自製的撲克。一幅「唯有門前靈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與舊時浣沙女的油畫躍然眼前……
整個水街走下來,不禁深深感嘆:古老而寧靜的水道、南來北往的橋,不知記載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和風華歲月,水街有一種特有的意境,特有的那一份古樸的寧靜與和諧。水街最美的是水,從古老的靈渠裡蜿蜒流淌出來的水,就像一條綠色的飄帶,律動著千年的秦風遺韻,又載著今人的對古風的追崇,流出水街的神奇古韻。
古韻典雅的水街,以她獨有的歷史文化,讓我們看到一個文化的、生態的、休閒的、充滿活力的水街,讓人在流連忘返中似乎作了回秦人的感受 。
這條充滿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千年古街,摻雜進一點兒現代生活元素,也成為一種古典與現代生硬結合的產物。門和窗外面有古代的實木裝飾圖案,招牌大多用實木製成,家家掛木刻對聯,特別是一些酒家用的是布的酒幌,更顯古色,但門實際用的卻是現代式的防盜鐵門,窗是鋁合金做的,便形成強烈的反差,當然也有可喜的地方,便是沿河的遊廊和橋皆是原木搭成,古色古香,與小河以及小河裡的水草相映成趣,渾然一體。這是一條有著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古街,而現在一般的古街,原居民都搬遷走了,剩下的都是琳琅滿目的商家店鋪。總體來說,水街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古樸、和諧、充滿生命力。特別是作為出行時的一種偶得,於我更是一種欣喜。
徜徉在中國古典音樂的水街裡,仿佛也回到了從前,她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具有濃鬱嶺南風情的市井畫圖,再現了清代詩人蘇宗經曾經描繪的水街:「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棹揮波易,蓬窗買酒便。」
再見了水街,下午2點離開水街,踏上回程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