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在興安縣境內,靈渠,又名澪渠、零渠、秦鑿渠、明清時期稱陡河。民國年間,也叫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它是秦代的與四川都江堰齊名的一個古代水利工程。修建於秦始皇執政的33年,號稱「北有長城,南有靈渠」,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已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據景區講解員介紹,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原後,版圖已經很大,但這遠非秦始皇心中的天下,他還想徵服南方百越各部(主要包含嶺南地區)。於是,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徵服南方百越各部。其中在越城嶺的秦軍因遭越人頑強抵抗,加上山嶺險陰,水路不通,軍糧運輸供給不上,陷入困境。公元前二百一十七年,史祿受命在今興安縣境內湘江支流雙女井溪和灕江支流始安水相距最近處築壩攔水,開鑿溝通湘、漓兩水,連接長江、珠江水系的運河——靈渠。靈渠全長34公裡,分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長 33.15公裡,分四段,大部分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開挖了5公裡;北渠的長度雖然只有4公裡,但它卻是連通湘江和灕江的航道。
如今靈渠景區有俗稱分水臺,可謂是中流砥柱的鏵嘴;用來攔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將水通過渠道引向灕江的靈渠的樞紐工程-大小天平;三將軍墓、秦堤、飛來石、四賢祠等景致。
整個景區古樸典雅,能充分體會「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的意境。
靈渠主要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洩水天平、水涵、陡門、橋梁等組成,各部分建成時間不同、功能相異,共同構成一個完美的水利工程體系。建鏵嘴,使河水三七分流入灕江、湘江;築大小天平作攔河壩,攔水經南北陡門入南北渠;在南北渠上各建陡門,以提升水位行舟通航;築秦堤,以導渠水防滲漏;築洩水天平,以洩汛期過高之渠水;築水涵,以引水灌溉周邊農田。
靈渠的開通,最直接的是連通了湘、漓二江,雖湘江水位比灕江低,但秦人最早運用提水通航的辦法,解決了舟楫、貨物從湘江通往灕江的問題。湘江屬於長江支流、灕江屬於珠江的支流,靈渠連通湘、漓二江,實際上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得以貫通。自秦代至民國兩千餘年來,成了嶺南和中原唯一水上交通通道。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連通,就接起了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人員和貨物高效、快捷交流的紐帶。靈渠是實現多民族融合的通道,是實現國家統一的保障要道,也是國運的通達。
秦始皇北築長城、南鑿靈渠,這些都是偉大的工程。相比長城,靈渠則更勝一籌,自鑿通以來,一直造福人民,直到解放後,當地水利部門還對渠道進行過疏通,建國之初仍依靠秦鑿渠通航灌溉、潤澤良田,此時的長城基本成了歷史遺蹟和旅遊景點。當然,秦始皇築長城、修靈渠,展現的是雄才大略,體現的是家國情懷,目的是為保江山永固。
如今靈渠已成為旅遊勝地,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