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旦藝術家愛上中文 三十年打造瓶中「沙畫世界」
【解說】大漠孤煙、武松打虎、好山好水,色彩明麗的沙子在瓶中層層堆疊,訴說著一個個經典故事,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畫卷。瓶中沙畫又被稱為「沙瓶畫」,最早源於中東國家約旦,因當地沙漠廣袤,發展出這門以沙作畫的國寶級藝術。近日,中新社記者在臺北見到了約旦瓶中沙畫藝術家艾宏柏。他為我們現場展示了瓶中沙畫藝術。
【現場聲】
這個跟距離有關。這個藝術不能有錯,你有錯的話要重新來。(現在是在畫什麼呢?)鳥。
【解說】在沙中用鐵鉤壓出空間,舀入少許黃沙,鐵勺壓緊,除去多餘部分,用同色細沙填色,最後以尖頭細木棍調整,僅十幾秒鐘,一輪大漠圓日就畫好了。艾宏柏說,沙瓶畫易學難精,考驗的是眼力、創造力和耐心。
【同期】約旦藝術家 艾宏柏
如果你要畫一個圖案的話,你必須要從上面畫到下面去,但是沙畫不一樣的,從下面到上面去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你要算距離。我們從下面開始,我們要畫的那個房子是稍微就是要大一點的,遠一點時候,就是把那個畫的那個房子要小一點的。再來就是你後面的,再來就是那個山,所以它那個是算距離的,讓人家感覺到它是活的東西。
【解說】艾宏柏說,要把沙畫「畫活」,不僅要遵循「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則,用沙的多少、粗細,下沙的角度,用色的濃淡,細微之處,都影響著作品的美感。
【解說】記者注意到,在艾宏柏眾多的作品中,除了各色美景圖案,還有不少沙瓶中寫著「招財進寶」、「雙喜臨門」等中文字樣。他坦言,三十年的沙畫創作,相較於描繪畫面,在瓶中書寫更為困難。艾宏柏十五歲時以交換生身份來臺灣交流,一待就是三十年。回想起第一次在瓶中寫中文的場景,艾宏柏仍印象深刻。
【同期】約旦藝術家 艾宏柏
第一個字我練的時候是,倒過來的「福」,所以為了那個「福」我已經花了差不多很長的時間,已經超過兩三個月,為了畫一個字,所以我慢慢地畫,後來我就成功了,成功的時候我就很開心的,我開始跳。
【解說】如今,艾宏柏學習中文的熱情並未消退,他時常去書店翻閱中文書籍,也不斷嘗試將一些中華傳統典故運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他希望,未來能創作出更多更優質的沙瓶畫作品,讓更多人了解家鄉的藝術。
範思憶 臺北報導
責任編輯:【羅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