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湧而下,自西向東穿城而過,蘭州城就被禁在這四面環山一水分割之地。然而,狹窄的地形並沒有羈絆住這座城市和城裡的人,除了西北特有的豁達和豪邁,黃河母親反而給予了他們獨特的溫婉與恬靜。
清晨,西北強烈陽光映照下的中山鐵橋與平靜流淌的黃河水,同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來。許是累了,滔滔黃河水歷經了青藏高原的奔放與狂野之後,在蘭州竟然放緩了腳步,巨浪翻滾變成了溫和平順,洶湧澎湃變成了恬靜與快意。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
「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筏子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組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則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
過去,在橋梁尚未大舉興建、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既適用於短途運輸,也適用於渡送兩岸行人。後來,現代交通業的快速發展讓羊皮筏子退出了交通運輸的歷史舞臺,可是沒有羊皮筏子的黃河怎麼能是蘭州的黃河呢?再後來,無數外地遊客來到蘭州,他們渴望體驗跌宕於黃河之上的感覺,這也讓古老的羊皮筏子重獲生機。時至今日,羊皮筏子早已成為蘭州黃河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也是蘭州民俗文化的遺產,來這裡的遊客可以乘坐這種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與先祖共同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渡河之旅。
我乘坐的羊皮筏子由12隻羊皮袋組成,4隻一排,排成3列。羊皮袋在下,上面是水曲柳木條捆成的方形木框,再用麻繩橫向綁上數根木條,一隻可以載人載物、航行黃河的羊皮筏子就做好了。筏子有鏤空,所以要踩在堅硬的水曲柳木上才可以安全登上去。待所有人坐好後,筏子客木槳一撐,筏子就離岸了,這時不由得緊張起來,兩隻手抓住座下的水曲柳木,眼睛四面張望。筏子客坐在前端,奮力地划動著手中的木漿,不多時便來到黃河中心。
出人意料的是,黃河中心並沒有波浪翻滾,河水平靜地向前流淌,提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筏子客也停下手中的木漿,任由筏子隨波逐流,與黃河水一起緩緩向前。坐在這古老的交通工具上,靜靜地隨著水流的指引,經過有著「萬裡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經過可以俯瞰城市的白塔寺公園,經過蘭州水車園,經過黃河母親像。偶有水流湍急處,或有大船經過,水面泛起些許波浪,筏子客就如同千百年前那些西出邊疆的將軍一般,淡定自若地輕揮木漿,略微調整筏子的方向,避免其被水流撕扯。
蘭州原來還有一種新奇刺激的渡河方式——「吹牛皮,渡黃河」,將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又叫「出牛皮」,聞所未聞,出於安全考慮,這種渡河方式早已消失了,不然不妨一試。眼前羊皮筏子的旅程已到終點,如同歲月不可再回首。但河西之旅才剛啟程,追隨著張騫的腳步,一路向西,繼續踏上這片由「一帶一路」倡議重新喚醒的古老土地。(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