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2021-01-11 環球網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黃河從青藏高原奔湧而下,自西向東穿城而過,蘭州城就被禁在這四面環山一水分割之地。然而,狹窄的地形並沒有羈絆住這座城市和城裡的人,除了西北特有的豁達和豪邁,黃河母親反而給予了他們獨特的溫婉與恬靜。

清晨,西北強烈陽光映照下的中山鐵橋與平靜流淌的黃河水,同這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一起慢慢醒來。許是累了,滔滔黃河水歷經了青藏高原的奔放與狂野之後,在蘭州竟然放緩了腳步,巨浪翻滾變成了溫和平順,洶湧澎湃變成了恬靜與快意。平緩的水面上出現了三三兩兩的羊皮筏子,擺渡的筏子客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穿行往來。

「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筏子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組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則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

過去,在橋梁尚未大舉興建、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既適用於短途運輸,也適用於渡送兩岸行人。後來,現代交通業的快速發展讓羊皮筏子退出了交通運輸的歷史舞臺,可是沒有羊皮筏子的黃河怎麼能是蘭州的黃河呢?再後來,無數外地遊客來到蘭州,他們渴望體驗跌宕於黃河之上的感覺,這也讓古老的羊皮筏子重獲生機。時至今日,羊皮筏子早已成為蘭州黃河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也是蘭州民俗文化的遺產,來這裡的遊客可以乘坐這種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與先祖共同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渡河之旅。

我乘坐的羊皮筏子由12隻羊皮袋組成,4隻一排,排成3列。羊皮袋在下,上面是水曲柳木條捆成的方形木框,再用麻繩橫向綁上數根木條,一隻可以載人載物、航行黃河的羊皮筏子就做好了。筏子有鏤空,所以要踩在堅硬的水曲柳木上才可以安全登上去。待所有人坐好後,筏子客木槳一撐,筏子就離岸了,這時不由得緊張起來,兩隻手抓住座下的水曲柳木,眼睛四面張望。筏子客坐在前端,奮力地划動著手中的木漿,不多時便來到黃河中心。

出人意料的是,黃河中心並沒有波浪翻滾,河水平靜地向前流淌,提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筏子客也停下手中的木漿,任由筏子隨波逐流,與黃河水一起緩緩向前。坐在這古老的交通工具上,靜靜地隨著水流的指引,經過有著「萬裡黃河第一橋」美譽的中山橋,經過可以俯瞰城市的白塔寺公園,經過蘭州水車園,經過黃河母親像。偶有水流湍急處,或有大船經過,水面泛起些許波浪,筏子客就如同千百年前那些西出邊疆的將軍一般,淡定自若地輕揮木漿,略微調整筏子的方向,避免其被水流撕扯。

蘭州原來還有一種新奇刺激的渡河方式——「吹牛皮,渡黃河」,將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又叫「出牛皮」,聞所未聞,出於安全考慮,這種渡河方式早已消失了,不然不妨一試。眼前羊皮筏子的旅程已到終點,如同歲月不可再回首。但河西之旅才剛啟程,追隨著張騫的腳步,一路向西,繼續踏上這片由「一帶一路」倡議重新喚醒的古老土地。(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

相關焦點

  • 古老水上工具「羊皮筏子」已成一種黃河文化 成今朝旅遊致富
    古老水上工具「羊皮筏子」已成一種黃河文化 成今朝旅遊致富 2020-10-14 17:20: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中新網記者 於晶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因河道較寬,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時代,羊皮筏子成為黃河兩岸居民交通往來的主要工具。
  • 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沙坡頭景區供圖   中新網寧夏中衛10月14日電 題:黃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昔日渡人謀生 今朝旅遊致富  中新網記者 於晶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滔滔大河,蜿蜒九曲,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綿延5464公裡,流經9省區,東入渤海。
  • 黃河的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那些筏子客和這種古老簡易的行船,如今僅作為旅遊項目保留了下來。張海龍《西北偏北男人帶刀》之羊皮筏子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傳奇,羊皮筏子就是蘭州的傳奇。此物與西北地域出產極有關係:羊多,樹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萬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強健肉身的「黃河膀子」外,便要與羊來謀皮。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羊皮筏子是把羊皮像脫衣服一樣整個從羊身上扒下,經過加溫脫毛後,用菜油、食鹽漬泡,經縫製、充氣後,氣囊便形成,然後用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 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個小孔吹足氣後扎封 ,十幾隻這樣的氣囊栓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防腐又有韌性的柳木做成),皮筏子即告做成,可以載人載物。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一種擁有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遊。」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黃河羊皮筏子夏日漂流正當時 2017-06-08 12:57:0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靜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本報記者田輝成攝  本報資料照片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到蘭州如不坐羊皮筏子漂一趟黃河,甚憾。  如今,羊皮筏子已退出了交通運輸大軍的行列,只是作為一種旅遊觀光的工具繼續存在著。
  • 羊皮筏子,世界上最古道的運輸工具之一,很多年輕人沒見過
    你能想到的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是什麼?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是對黃河兩岸的羊皮筏子念念不忘。2018年冬,零下17度左右,於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下的黃河石林龍彎村河段,體驗了這迄今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
  • 羊皮筏子是怎樣製成的?
    大公報特派記者 王尚勇  在寧夏中衛沙坡頭區的黃河岸邊,有這樣一群手藝人,有了他們,在黃河上運輸和漂流也就有了交通工具。扎羊皮  「踹死一隻羊,扒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灌上一斤油,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漂它幾十年,快活似神仙。」筏子客何太景嘴裡說著順口溜,手中的活也不停歇,麻利地製作羊皮筏子,數分鐘後,一個羊皮筏子已經做成。
  • 羊皮筏子、華陰腔!黃河流域傳統工藝匯聚泉城濟南
    【解說】近日,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今年特設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展,活態傳承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  【解說】色彩豔麗的河湟刺繡、材質獨特的蘭州羊皮筏子、歷史悠久的魯錦織造……10月24日,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代表著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的非遺傳統工藝類項目齊聚一趟,通過展現黃河流域的衣、住、行、用,來講述黃河故事,展現黃河精神。
  •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探究蘭州羊皮筏子的新奇
    接上文,遊覽黃河岸邊的讀者出版社和水車博覽園後,沿著黃河岸邊向上遊黃河中山橋方向走去。一路,黃河風景線真是美不勝收。做一個蘭州人,真是很幸福。黃河岸邊小憩終於找到了羊皮筏,這可是黃河岸邊的「大明星」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
  • 零下17度體驗羊皮筏子,遊客卻稱這是世上最殘忍的水上工具
    在唐朝,一開始是以牛皮為船以渡,到了宋時,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古稱「革囊」,今稱「羊皮筏子」。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運載貨物這種交通方式,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以蘭州一帶為最多。第一次坐羊皮筏子是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下的黃河石林龍彎村河段,黃河石林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但在這裡,古老的羊皮筏子卻最讓人感到新奇和意外。
  • 黃河旅遊亮點:羊皮筏子,也像皮包一樣需要保養,你知道麼
    羊皮筏子是和黃河沿岸的民間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用羊皮做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羊皮筏子已經有300多年歷史,早年在蘭州黃河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接下來為大家講解一下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及如何保養。
  • 羊皮筏子非遺傳承人高勇「黃河弄筏」今何在?(追夢·傳承)
    73歲的高勇,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羊皮筏子的傳承人。1963年高中畢業後,高勇便跟隨爺爺、父親學習製作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一定要選用山羊皮,山羊皮厚實,韌性強!做好的羊皮胎又名『渾脫』。」高勇一邊介紹,一邊從家中取出一個麻袋,一個一個拿出已經做好的「渾脫」。
  • 中衛羊皮筏子,你了解多少?
    這是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的詩句,「皮船」就是羊皮筏子。 如果說九曲黃河是一部歷史的話,那麼羊皮筏子在這部史書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的羊皮筏子已經是旅客們遊賞獵奇的工具了。在中衛沙坡頭旅遊區,坐羊皮筏子已經成為遊客的必然項目。坐於羊皮筏子之上,在濤翻浪滾的黃河中顛簸漂流,既刺激又新鮮。有詩讚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黃河岸邊的筏子客
    筏子客在黃河漂流前對羊皮筏子進行清洗。午休時間也顧不上回家了,就在筏子下面眯一會。遊客們乘坐羊皮筏子,體驗黃河漂流。筏子客們在生意蕭條的時候坐在岸邊聊天。一名筏子客正在接聽遊客的電話,多年的漂流經驗讓筏子客們逐漸有了「老客戶」。筏子客將羊皮筏子背到黃河邊。古人稱之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