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我的大西北的西遊記,蘭州是此行的起點。
我們這一趟的行程就算是「慢遊」了。蘭州呆了2天,敦煌呆了2天,嘉峪關1天,張掖1天,西寧停留了4天。一路遊玩的比較重要的景區景點是:蘭州黃河風景線、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質公園、玉門關、天下第一關、張掖丹霞地貌、張掖大佛寺、穿越祁連山達坂山、塔爾寺、青海湖和坎布拉景區等。
即便如此,還是感覺一路狂奔,走馬觀花,不夠暢快。回家後,好好補做點功課,挖掘下所玩景區的歷史淵源,感覺好像故地重遊,也是樂事一樁。
接上文,遊覽黃河岸邊的讀者出版社和水車博覽園後,沿著黃河岸邊向上遊黃河中山橋方向走去。一路,黃河風景線真是美不勝收。做一個蘭州人,真是很幸福。
黃河岸邊小憩
終於找到了羊皮筏,這可是黃河岸邊的「大明星」啊。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幾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製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我國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
「吹牛皮,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將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不過只要你願意,也可不妨一試。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鬆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驗老到的「峽把式」領航掌槳,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散步。50年代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業,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六十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在旅遊旺季,只要你運氣好,總會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蕩,或在灘邊晾曬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興致,一番討價還價後,便可乘皮筏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不過,別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個影,別有情趣,也不虛了蘭州之行。
哈哈,我們只敢和皮筏子留個影了。
皮筏漂流
這是個勇敢者的遊戲,激流中速度極快。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自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其文化內涵真正有了「賽軍艦」升值速度。今年,蘭州市七裡河區文體局已經正式開始繼續申報,讓蘭州羊皮筏子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衝刺。
滔滔黃河水
下文,我們的旅行仍在蘭州,一起再好好探究下百年歷史的黃河中山鐵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