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探究蘭州羊皮筏子的新奇

2020-12-25 懶遊的故事

繼續我的大西北的西遊記,蘭州是此行的起點。

我們這一趟的行程就算是「慢遊」了。蘭州呆了2天,敦煌呆了2天,嘉峪關1天,張掖1天,西寧停留了4天。一路遊玩的比較重要的景區景點是:蘭州黃河風景線、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質公園、玉門關、天下第一關、張掖丹霞地貌張掖大佛寺、穿越祁連山達坂山、塔爾寺青海湖和坎布拉景區等。

即便如此,還是感覺一路狂奔,走馬觀花,不夠暢快。回家後,好好補做點功課,挖掘下所玩景區的歷史淵源,感覺好像故地重遊,也是樂事一樁。

接上文,遊覽黃河岸邊的讀者出版社和水車博覽園後,沿著黃河岸邊向上遊黃河中山橋方向走去。一路,黃河風景線真是美不勝收。做一個蘭州人,真是很幸福。

黃河岸邊小憩

終於找到了羊皮筏,這可是黃河岸邊的「大明星」啊。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幾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製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我國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

「吹牛皮,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將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不過只要你願意,也可不妨一試。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鬆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驗老到的「峽把式」領航掌槳,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散步。50年代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業,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六十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在旅遊旺季,只要你運氣好,總會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蕩,或在灘邊晾曬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興致,一番討價還價後,便可乘皮筏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不過,別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個影,別有情趣,也不虛了蘭州之行。

哈哈,我們只敢和皮筏子留個影了。

皮筏漂流

這是個勇敢者的遊戲,激流中速度極快。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黃河文化特色的風景線。

自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其文化內涵真正有了「賽軍艦」升值速度。今年,蘭州市七裡河區文體局已經正式開始繼續申報,讓蘭州羊皮筏子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衝刺。

滔滔黃河水

下文,我們的旅行仍在蘭州,一起再好好探究下百年歷史的黃河中山鐵橋。

相關焦點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被甘肅蘭州黃河沿岸的群眾稱為黃河上的千年古船,它是用羊皮扎制而成的俗稱「排子」,由48根細木柳棍扎製成正、長方形木架,下綁13到14個充滿氣的「渾脫」羊皮而成。羊皮筏子是把羊皮像脫衣服一樣整個從羊身上扒下,經過加溫脫毛後,用菜油、食鹽漬泡,經縫製、充氣後,氣囊便形成,然後用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 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個小孔吹足氣後扎封 ,十幾隻這樣的氣囊栓在一起,上面再綁一個大木架子(防腐又有韌性的柳木做成),皮筏子即告做成,可以載人載物。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一種擁有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本報記者田輝成攝  本報資料照片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到蘭州如不坐羊皮筏子漂一趟黃河,甚憾。  如今,羊皮筏子已退出了交通運輸大軍的行列,只是作為一種旅遊觀光的工具繼續存在著。
  • 相約白銀石林丨黃河岸邊老龍灣,羊皮筏子賽軍艦
    距首屆黃河石林國際百公裡越野賽暨首屆黃河石林國際馬拉松賽還有9天羊皮筏子黃河流經大美景泰,兩岸百姓在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下,也發明出了古老而獨特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它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的水上工具,也曾是黃河中上遊兩岸人們的重要水運工具。
  • 蘭州,百年鐵橋,羊皮筏子
    第一次來到蘭州,感覺非常不錯,天氣涼爽,微風輕拂,走走走,黃河邊逛一逛,城關區出發黃河邊上的公園>黃河邊好多這個水車,應該是用於灌溉向上遊走路過一個運動場所蘭州特有的民俗文化遺產(羊皮筏子)羊皮筏子簡介
  •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遊。」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羊皮筏子 甘肅蘭州黃河上的獨特風景標籤:旅遊風物風俗、甘肅蘭州、旅遊人文地理、蘭州羊皮筏子、旅遊地域文化隨筆黃河九曲東流,塞上駝鈴悠悠。絲綢錦緞玉門關,西域女兒羞。西北西風西漢有,當年金城最風流。
  • 蘭州黃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正式成立
    【本報訊】為了帶動「蘭州一日遊」、刺激蘭州旅遊經濟的提升。6月11日上午,在蘭州市水車園,蘭州市首個黃河羊皮筏子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的成立也是為了配合水車園景區的整體提升和改造,爭創國家三A級景區。
  • 搏浪--乘羊皮筏子漂流在黃河上的日子[圖]
    用古老的黃河水上交通工具漂流黃河,重走唐漢以來直至抗戰時期幾度繁榮的黃金水道。1999年7-8月,由蘭州大學學生和記者組成的黃河漂流探險考察隊,以古老的羊皮筏子為漂流工具,選擇蘭州至包頭這一羊皮筏子傳統漂流路線,對佔黃河流程五分之一的上中遊地區進行了一個月的漂流探險考察。本文是親歷者日記中的精彩部分。
  • 省體彩助羊皮筏子漂黃河(圖)
    「體彩杯」蘭州第二屆羊皮筏子黃河漂流活動13日「開漂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外形像豬的羊皮筏子,冬天跑到黃河邊上玩新鮮,蘭州之最
    羊皮筏子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這種古老的運輸方式現在還存在,在甘肅蘭州黃河邊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體驗,氣鼓鼓的山羊皮扎到一起,據說曾經能日行200裡,我們都非常驚訝。冬天過來蘭州,風沙大,冷的發抖,黃河的水不到汛期,也開不了大船,羊皮筏子一般也少有人坐,這種天氣下水是很需要勇氣的,大老遠的跑來只好硬著頭皮下了。在2006年的時候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蘭州市民自然是很少有人來坐的,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感覺很是新奇。
  • 黃河岸邊的筏子客
    筏子客在黃河漂流前對羊皮筏子進行清洗。午休時間也顧不上回家了,就在筏子下面眯一會。遊客們乘坐羊皮筏子,體驗黃河漂流。筏子客們在生意蕭條的時候坐在岸邊聊天。一名筏子客正在接聽遊客的電話,多年的漂流經驗讓筏子客們逐漸有了「老客戶」。筏子客將羊皮筏子背到黃河邊。古人稱之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 黃河的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那些筏子客和這種古老簡易的行船,如今僅作為旅遊項目保留了下來。張海龍《西北偏北男人帶刀》之羊皮筏子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傳奇,羊皮筏子就是蘭州的傳奇。此物與西北地域出產極有關係:羊多,樹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萬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強健肉身的「黃河膀子」外,便要與羊來謀皮。
  • 必看| 組圖揭秘蘭州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
    0201-2018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為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 組成。羊皮筏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主要用於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羊皮筏子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羊皮筏子究竟是怎樣製作的?艄公笑著說,怕漏氣只能用公山羊皮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多少人醉倒在羊皮筏子的詩情畫意當中,西北人家的筏子客豪飲一壺烈酒,沿著奔騰壯麗的黃河水漂流而過,岸邊響起一曲曲滌蕩人心的山歌對唱,讓人們不禁心生好奇,羊皮筏子對於這裡的老百姓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在遙遠的西北腹地,寬闊遼遠的黃河上遊仍能看到穿梭於浪尖的羊皮筏子,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河上代步工具已存在了三百多年。
  • 寧夏銀川的千年渡口,黃沙古渡上體驗奇特的羊皮筏子過黃河
    這些年到處旅行,國內國外各種稀奇古怪的交通工具都有搭乘過,但到了寧夏黃河古渡景區,才真正見識了我國西部地區黃河沿岸古老的民間擺渡工具:羊皮筏子。雖然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羊皮筏子的介紹,但在現實中,這還是頭一回見到「實物」並乘坐,很是新奇。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走過沙坡頭的那一端,仿佛只是一道牆的屏障,轉眼就到了黃河。從沙漠到黃河有落差,滑沙而下,長長的滑道,就是此時到彼時、此地到彼地的時空隧道吧。黃河蜿蜒,時刻出現圓弧,像一個無法丈量的擁抱,把陸地包裹起來,世世代代地保護著自己的子民。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
  • 瀕臨失傳的「羊皮筏子」
    在蘭州中山橋附近的濱河路附近,偶爾會看到有小小的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猶如一葉扁舟,隨著河水起伏顛簸而行,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就是黃河沿岸的古老擺渡工具——羊皮筏子!    乘坐羊皮筏子度黃河,已成為了特色旅遊。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