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這種古老的運輸方式現在還存在,在甘肅蘭州黃河邊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體驗,氣鼓鼓的山羊皮扎到一起,據說曾經能日行200裡,我們都非常驚訝。
冬天過來蘭州,風沙大,冷的發抖,黃河的水不到汛期,也開不了大船,羊皮筏子一般也少有人坐,這種天氣下水是很需要勇氣的,大老遠的跑來只好硬著頭皮下了。
在2006年的時候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蘭州市民自然是很少有人來坐的,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感覺很是新奇。
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很有意思的部分,它俗稱排子,看起來特像豬!實際上分為「牛皮」和「羊皮」的兩種,這是黃河沿岸民間保留下的古老擺渡工具,一般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渾脫將羊皮完整蛻下來,軟化後,四肢和脖子紮緊向裡吹氣形成飽滿的氣囊組成。
划船的都是弄這些的老手,動作乾淨利落的就把羊皮筏子給安排上了,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們真的很懷疑,這樣的東西真的能漂流嗎?和平時玩漂流的工具差遠了,四周什麼都沒有,幾個人擠在一起,也可以蹲著。
開始劃之後完全沒有想像中害怕,意外的平穩,用樹枝和羊皮簡單綁起來的排子,讓人心情複雜,古人的智慧和膽量讓人驚嘆。
冬天的黃河有種寧靜的美,周邊草木枯黃,視野開闊,蕭瑟但不失繁華。我們一行人擠在這小小的羊皮筏子上,從這裡飄過,看著岸邊的景色和遠處的山,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景。
如今的羊皮筏子早就成了稀罕物,也是一件藝術品,造型獨特的它,慢慢被做成雕塑和工藝品等,以此來傳播黃河文化。雖然多用來娛樂,但是需求太少,來蘭州旅行的人並不算多,對於羊皮筏子的體驗就更加的少,以至於它曾經差點消失在這裡。
我們對於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還是應該多多支持,無論在哪裡,主動去了解和體驗不同的項目,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但我覺得羊皮筏子是無可取代的,如果你來蘭州旅行,你會願意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