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在甘肅民間一直流傳著「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之說。當你在中山橋附近的濱河路上遊覽時,偶爾會看到有小小的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猶如一葉扁舟,隨著河水起伏顛簸而行,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就是黃河沿岸的古老擺渡工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據《後漢書》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縫革囊為船」領兵士渡黃河;《水經注·葉榆水篇》記載:「漢建武23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皮筏)南下」。以上文獻證明,羊皮筏子在古代黃河兩岸至少已存在了1500多年。
羊皮筏子能綿延1500多年不衰,與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等諸多優點有關。黃河上遊的青海、甘肅部分地區草原畜牧業繁榮,所產的皮毛是製作羊皮筏子的主要原料。工匠們製作的羊皮筏子,最大的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載重可達30噸,普通的羊皮筏由12隻羊皮袋紮成,主要用於短途運輸。
此外,羊皮筏子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由於黃河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在沒有輪船的古代,只能順著水流往下遊運輸貨物,然後將船隻經陸路運回上遊,輕便的羊皮筏子也由此應運而生。據了解,一艘由12張羊皮製成的筏子載重可達1500斤以上,一個人就能舉起來。
在甘肅民間,自古有「隔黃河如隔天,渡黃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行船時稍有不慎,就會有筏翻舟覆之險,與普通木筏或竹筏相比,羊皮筏子的操作更為容易,也更為安全。由於羊皮筏子浮出水面的部分至少有30公分,還可以確保貨物不被浸溼,堪稱黃河沿岸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製作羊皮筏子的工藝不複雜但有技巧,最好選用3年以上、無傷疤的公山羊,首先從羊頸部開刀,把整張皮囫圇個兒剝下來,待其發酵腐敗後將羊毛拔除乾淨,然後塗抹胡麻油,置於高溫環境使其鬆軟,待表面全部呈現金黃色後,用線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給羊皮充氣。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蘭州從事皮筏運業的有400多人,每年外運羊毛超過250萬公斤。隨著八十年代公路、鐵路運輸的發展,羊皮筏子漸漸失去了實用功能,曾一度消失不見,製作羊皮氣囊的手藝人與駕駛的「筏子客」也越來越少、越來越老,這門手藝已經處於瀕臨失傳的地步。
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作為黃河文化的一部分,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制定了對蘭州羊皮筏子保護的5年計劃。如今,羊皮筏子作為水上娛樂項目之一,已成為蘭州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乘坐地點主要在中山橋附近與水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