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的「羊皮筏子」由12隻羊製成 沒坐過就不算來過蘭州

2020-09-11 亂碼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在甘肅民間一直流傳著「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之說。當你在中山橋附近的濱河路上遊覽時,偶爾會看到有小小的皮筏子在湍急的黃河上猶如一葉扁舟,隨著河水起伏顛簸而行,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就是黃河沿岸的古老擺渡工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用羊牛皮扎制而成的筏子。據《後漢書》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縫革囊為船」領兵士渡黃河;《水經注·葉榆水篇》記載:「漢建武23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皮筏)南下」。以上文獻證明,羊皮筏子在古代黃河兩岸至少已存在了1500多年。

羊皮筏子能綿延1500多年不衰,與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等諸多優點有關。黃河上遊的青海、甘肅部分地區草原畜牧業繁榮,所產的皮毛是製作羊皮筏子的主要原料。工匠們製作的羊皮筏子,最大的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載重可達30噸,普通的羊皮筏由12隻羊皮袋紮成,主要用於短途運輸。

此外,羊皮筏子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由於黃河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在沒有輪船的古代,只能順著水流往下遊運輸貨物,然後將船隻經陸路運回上遊,輕便的羊皮筏子也由此應運而生。據了解,一艘由12張羊皮製成的筏子載重可達1500斤以上,一個人就能舉起來。

在甘肅民間,自古有「隔黃河如隔天,渡黃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行船時稍有不慎,就會有筏翻舟覆之險,與普通木筏或竹筏相比,羊皮筏子的操作更為容易,也更為安全。由於羊皮筏子浮出水面的部分至少有30公分,還可以確保貨物不被浸溼,堪稱黃河沿岸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製作羊皮筏子的工藝不複雜但有技巧,最好選用3年以上、無傷疤的公山羊,首先從羊頸部開刀,把整張皮囫圇個兒剝下來,待其發酵腐敗後將羊毛拔除乾淨,然後塗抹胡麻油,置於高溫環境使其鬆軟,待表面全部呈現金黃色後,用線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給羊皮充氣。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蘭州從事皮筏運業的有400多人,每年外運羊毛超過250萬公斤。隨著八十年代公路、鐵路運輸的發展,羊皮筏子漸漸失去了實用功能,曾一度消失不見,製作羊皮氣囊的手藝人與駕駛的「筏子客」也越來越少、越來越老,這門手藝已經處於瀕臨失傳的地步。

2006年,蘭州羊皮筏子作為黃河文化的一部分,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制定了對蘭州羊皮筏子保護的5年計劃。如今,羊皮筏子作為水上娛樂項目之一,已成為蘭州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乘坐地點主要在中山橋附近與水車園。

相關焦點

  • 黃河邊的「羊皮筏子」 12隻羊才能做一個 沒坐過就不算來過蘭州!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 蘭州黃河邊的「羊皮筏子」12隻羊才能做一個 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匯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必去的景點,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急流中一遊,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旅遊體驗項目。
  • 羊皮筏子:黃河上流動的記憶
    「羊皮筏子也作舟,一槳黃沙任我遊。」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蘭州黃河特有的風景和特殊的運輸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有300多年歷史的羊皮筏子,早年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
  • 蘭州:羊皮筏子劃出的一座黃河城市
    原文配圖: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蘭州羊皮筏子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閒漂蕩。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跟羊皮筏子一起飄進黃河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古代沿習至今的擺渡工具。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
  •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本報記者田輝成攝  本報資料照片  漂浮在羊皮筏子上的黃河記憶  「蘭州三樣寶: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到蘭州如不坐羊皮筏子漂一趟黃河,甚憾。  如今,羊皮筏子已退出了交通運輸大軍的行列,只是作為一種旅遊觀光的工具繼續存在著。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這個念想,不止一次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尤其是上了那隻由13隻羊皮囊組成的羊皮筏子的時候。13隻羊皮囊被繩索綁在水曲柳木棍上,整整齊齊,他們是列好隊的士兵。羊皮筏子的皮囊排列有固定制式,一般按照4、5、4的方式排列,每張羊皮都被認認真真地處理過,一整張皮不能有丁點兒破損,一隻只吹得圓鼓鼓的羊皮被灌進少量清油,清油塗抹均勻,再經晾曬,羊皮囊就不再怕水,此時,它的作用也就與羊無關了。
  •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裡黃河第一漂」,探究蘭州羊皮筏子的新奇
    接上文,遊覽黃河岸邊的讀者出版社和水車博覽園後,沿著黃河岸邊向上遊黃河中山橋方向走去。一路,黃河風景線真是美不勝收。做一個蘭州人,真是很幸福。黃河岸邊小憩終於找到了羊皮筏,這可是黃河岸邊的「大明星」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
  • 羊皮筏子是怎樣製成的?
    扎羊皮  「踹死一隻羊,扒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灌上一斤油,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漂它幾十年,快活似神仙。」筏子客何太景嘴裡說著順口溜,手中的活也不停歇,麻利地製作羊皮筏子,數分鐘後,一個羊皮筏子已經做成。
  •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
    羊皮筏子,是蘭州的工藝、記憶、風景羊皮筏子 甘肅蘭州黃河上的獨特風景標籤:旅遊風物風俗、甘肅蘭州、旅遊人文地理、蘭州羊皮筏子、旅遊地域文化隨筆黃河九曲東流,塞上駝鈴悠悠。絲綢錦緞玉門關,西域女兒羞。西北西風西漢有,當年金城最風流。
  •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千年歷史的擺渡工具
    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被甘肅蘭州黃河沿岸的群眾稱為黃河上的千年古船,它是用羊皮扎制而成的俗稱「排子」,由48根細木柳棍扎製成正、長方形木架,下綁13到14個充滿氣的「渾脫」羊皮而成。羊皮筏子有大有小,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日行200多公裡,小皮筏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便於短途運輸。串聯起來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 有「羊皮筏子賽軍艦」之說。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遊地區,羊皮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 羊皮筏子:黃河鮮明文化的交通工具
    一句民諺道盡了蘭州三大特色:刻花葫蘆、牛肉麵和羊皮筏。身在黃河岸邊,就先放下刻花葫蘆和牛肉麵,先去乘坐一下這「最具蘭州特色」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舊稱「革船」,這種古老而原始的交通工具早在《後漢書》就有記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宋史》中說,「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
  • 蘭州青年乘羊皮筏子黃河畔邊護生態 籲守護「母親河」
    5月3日,在有著「母親河」之稱的黃河畔邊,古老的羊皮筏子上載著蘭州青年志願者在黃河上清除垃圾,成為黃河風情線上靚麗的一道風景。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5月3日電 (史靜靜 李亞龍)3日,在有著「母親河」之稱的黃河畔邊,古老的羊皮筏子上載著蘭州青年志願者在黃河上清除垃圾,成為蘭州黃河風情線上靚麗的一道風景。
  • 黃河的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那些筏子客和這種古老簡易的行船,如今僅作為旅遊項目保留了下來。張海龍《西北偏北男人帶刀》之羊皮筏子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傳奇,羊皮筏子就是蘭州的傳奇。此物與西北地域出產極有關係:羊多,樹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萬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強健肉身的「黃河膀子」外,便要與羊來謀皮。
  • 外形像豬的羊皮筏子,冬天跑到黃河邊上玩新鮮,蘭州之最
    羊皮筏子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這種古老的運輸方式現在還存在,在甘肅蘭州黃河邊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體驗,氣鼓鼓的山羊皮扎到一起,據說曾經能日行200裡,我們都非常驚訝。冬天過來蘭州,風沙大,冷的發抖,黃河的水不到汛期,也開不了大船,羊皮筏子一般也少有人坐,這種天氣下水是很需要勇氣的,大老遠的跑來只好硬著頭皮下了。在2006年的時候羊皮筏子被甘肅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蘭州市民自然是很少有人來坐的,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感覺很是新奇。
  • 蘭州黃河羊皮筏子漂流中心正式成立
    【本報訊】為了帶動「蘭州一日遊」、刺激蘭州旅遊經濟的提升。6月11日上午,在蘭州市水車園,蘭州市首個黃河羊皮筏子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的成立也是為了配合水車園景區的整體提升和改造,爭創國家三A級景區。
  • 【蘭州故事】坐筏子走黃河 當年平常事如今成絕響
    >  講述人:韋博文 著名油畫家 2003年大河上下萬裡行文化考察活動主持人  如今在蘭州的黃河上坐羊皮筏子,無疑是最為愜意的一件事。大木船裡娶新娘、羊皮筏子上聽水聲……大量的黃河文化細節就藏在他記憶深處。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韋博文先生講述他記憶中坐筏子走黃河的往事。
  • 蘭州,百年鐵橋,羊皮筏子
    第一次來到蘭州,感覺非常不錯,天氣涼爽,微風輕拂,走走走,黃河邊逛一逛,城關區出發黃河邊上的公園>黃河邊好多這個水車,應該是用於灌溉向上遊走路過一個運動場所蘭州特有的民俗文化遺產(羊皮筏子)羊皮筏子簡介
  • 黃河橫穿而過的城市,古老的羊皮筏子,難忘的拉麵都在蘭州
    在中國有一個黃河橫穿而過的城市,代表了黃河流域的淵源文化,這個獨特的城市就是蘭州。蘭州又名金城,對於這個稱呼,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在戰亂年代,蘭州作為戰略要塞,易守難攻,固若金湯。在蘭州,有著黃河上的第一座橋,屹立百年,像一條鋼鐵巨龍一樣盤踞在黃河之上
  • 黃河「渡手」——羊皮筏子
    「九曲黃河十八彎 ,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皮筏子是我國黃河地區特有的一種皮船。據說是黃河中上遊的古代先民為運輸人員和物資而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皮筏子原有兩種:用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用牛皮製成的牛皮筏子。
  • 寧夏銀川的千年渡口,黃沙古渡上體驗奇特的羊皮筏子過黃河
    這些年到處旅行,國內國外各種稀奇古怪的交通工具都有搭乘過,但到了寧夏黃河古渡景區,才真正見識了我國西部地區黃河沿岸古老的民間擺渡工具:羊皮筏子。雖然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羊皮筏子的介紹,但在現實中,這還是頭一回見到「實物」並乘坐,很是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