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一地雞毛?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閆楷 新零售商業評論 收錄於話題#社區團購3#競爭2

作者:閆楷,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

「社區團購博弈背後,是要速度,還是要深度?是破壞,還是創新?」

好文3902字 | 7分鐘閱讀

社區團購被推到了十字路口,是攻,是退?

近日,有著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的社區團購,被潑了一盆冷水。在《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的波瀾之下,「吃瓜」聲四起。

網傳阿里、美團、拼多多等均表示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隨即又集體出來闢謠;同時,有報導稱,多家供應商已表示斷供社區團購。就在「看空」社區團購的風口浪尖,京東豪擲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社區團購被認為是消費網際網路行業的最後一座「金礦」,因此,大廠們荷槍實彈而來,這本無可厚非。而零售君更關心的是,在這場博弈背後,入局者們的競爭是要速度,還是要深度?社區團購是破壞,還是創新?

團長並不都是炮灰

「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有人如是形容社區團購的團長們。不過,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團長終將要淪為平臺的炮灰,只是未到卸磨殺驢之時。

據零售君採訪觀察,團長這一身份,既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光鮮,也並非悲慘到全都當炮灰。而今,在社區團購的瘋狂狀態下,團長們的情況各不相同。

第一種,是速成型的團長。

有門店就可以當團長,是此類團長的「任職」資格。門店老闆們之所以願意成為團長,也各有各的算盤。

有的老闆認為,當前社區團購正在打價格戰,是吃紅利的最佳節點,他們的門店類型更偏服務,如彩票點、理髮店、送水點。

而有的老闆則是為了搭便車——推平臺產品時,順勢推銷自己店裡的商品。「與其讓平臺來搶生意,不如一起入局,一起搶。」一小區生鮮便利店的老闆小慧,告訴零售君。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此類團長入局時間不長,拉人、建群、對接平臺賣貨等都採取速成法。從中折射的是,社區團購群魔亂舞的現狀。

在江湖混戰之時,先成為「偽團長」再成為真正的團長,是這類團長的策略。

第二種,是菜鳥驛站等渠道角色型團長。

「快遞引流是基礎,否則做不好團購。」昌哥如是說。昌哥是一家菜鳥驛站的老闆,此外,還身兼4個社區平臺的團長。昌哥認為團購業務再火也只是門店的增值項,做的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團購轉化要靠收取快遞的流量來帶。

昌哥既有良性循環的流量基礎,又能承擔訂單收、發、售後等職能,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團長。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此類團長生在數位化基礎設施即物流的末端基底之上,是零售數位化滲透的「天選之子」。

第三種,是私人團長。當巨頭們入局之時,私人團長也出現了分野,有的轉型擁抱平臺,有的堅持自己做;有人過得很滋潤,有人卻淪為了炮灰。

「平臺進來之後,越來越不好做了。同樣的品類,我們不怕比貨,怕的是比價。哪怕是兩毛錢的差價,大家就會覺得你賣貴了。但轉型平臺錢也不好掙,你想想,1塊錢的蘿蔔、9毛錢的豆腐,提點再高能有幾個錢?」雯雯向零售君吐槽。

雯雯自從懷上二寶,便在家帶娃的同時兼職做私人團長,有時候推銷一些土特產,有時候是一些本地供應商提供的貨。

巨頭入局社區團購後,她轉型成為平臺上的團長,雖然平臺訂單成交量不錯,但只有一個群且不善運營維護的雯雯,每天的利潤也就30多塊錢。

雯雯告訴零售君,等二寶斷奶之後,她要脫離團購的苦海,重新去上班。

桂姐就不一樣了。由於手裡有三個團購微信群,而且購買轉化率很高,平臺入局不僅沒有對她造成影響,反而會給更多的獎勵傾斜。

目前,桂姐一個月GMV能夠做到10萬~20萬,且沒有租金壓力,若按照10%佣金來算,她每月收入一兩萬,這在三四線城市絕對不是小數目。

桂姐和雯雯是私人團長轉戰平臺的兩個典型。不過,也有不轉型的私人團長,她們堅信只要社群在自己手中,做貨品差異化是有競爭力的。然而,零售君發現,私人團長不轉型一來是不想被平臺束縛,更重要的底氣在於,團購只是她們的副業。

「得團長者得天下」,這或多或少被認為是社區團購成功的法門之一,原因很簡單,團長手中有流量,同時,解決了「預售+自提」的社區團購模式中核心一環。

興盛優選的崛起,不同程度地證明了從中心倉,到網格倉,最後到團長(三點兩段)是解決倉配效率的最優解之一。因此團長不可或缺。

於是,大廠們對團長的爭奪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它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踏破了社區周邊的便利店、洗髮店、小餐館、彩票點的門檻。

這樣的爭奪仍會繼續。

總體來看,目前在團長返傭層面並未出現惡性競爭,每個平臺的提點都穩定在9%~11%。

不過,橫亙在團長面前的將會是更殘酷的末位淘汰,有數據表明,一個500~1000戶的小區,會留存2名團長,而目前的配比是5~10個。

可以預見,在競爭法則之下,團長的馬太效應將會出現,昌哥和桂姐這樣的團長將更有競爭力。

要速度,還是要深度?

平臺運營:「不管業績如何,都有4K底薪,只要去搶就行了。」

用戶:「1分錢一袋鹽,1毛錢一個橙子,這些日子盡情薅羊毛。」

傳統商家:「價格戰,我這生意也沒法活了。」

以上是社區團購賽道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心聲,從中可以看到網際網路大廠的一貫打法:燒錢搶市場,速戰速決。

一位生鮮領域的創業者告訴零售君,如果平臺不補貼,社區團購做到20元左右的客單價便可盈利,但是,目前處於燒錢階段,社區團購的菜價比傳統市場零售價低20%,這意味著,一件5元的商品,賣出去就虧3元。

「電商行業目前有四大機會:生鮮(電商還做得不好的品類)、線下(新場景和新流量)、社交(新的流量邏輯)、下沉(新的電商用戶),全部都是社區團購的核心能力覆蓋範圍。」十薈團CEO陳郢曾經如是定位社區團購。

憑藉著高頻、剛需的場景定位,社區團購被認為是電商行業的「最後一個藍海」,自然成為網際網路大廠的必爭之地,其中又屬下沉市場的競爭最為激烈,從團長的數量便可說明一切。

據《新經銷》與開源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目前,四線以下城市的社區團購團長數量達到了46%,三線城市的團長數量則為24%,超70%的社區團購團長都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

下沉市場正是巨頭們尋找的增量,在這樣的機會面前,誰也不甘落後。它們的入局,再次點燃了社區團購的戰火。

然而,表面上看社區團購是高頻、剛需、高毛利,從長期來看,卻對供應鏈、管理、資本以及品牌優勢提出了巨大挑戰。這也是其和共享單車、打車、外賣等模式不盡相同的地方。

在社區團購模式中,需要突破以下兩個核心要素:

首先是便利性。便利性的核心在於時間和距離上的「短、平、快」。

為了在時間上獲得便利,社區團購的履約模式已經從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即時配送」,迭代為興盛優選的「三點兩段」,其中變化的主旨就是為了履約效率的提高。

其次是產品。產品是零售的本質。

目前社區團購更聚焦於下沉市場,相對而言,價格敏感性用戶居多,因此,其產品不僅要質量好,而且還要便宜。然而,社區團購的生鮮產品又具有高損耗,不易標品化等特點,因此,對冷鏈倉配、控品、控貨等諸多環節,有著高標準的要求。

可見,社區團購併不是一個能單純靠資本驅動的爆款模式,其中涉及產業鏈環節多且複雜,並且其中很多環節是網際網路和技術無法替代的。

近日,美團優選被曝商家在平臺上出售涉疫豬肉的風波就充分說明了問題。平臺如何控貨,是問題所在。

由此可見,社區團購,既要有速度,更要有深度,這是根本的生存法則。

是創新,還是破壞?

社區團購併不是新鮮的事物。

開著一輛車,備上一些貨,招一個團長,在每個小區裡做地推,做一場活動給物業300塊錢,然後把貨賣給小區業主,這是2016年社區團購的雛形。然而,當巨頭湧入這個關乎民生的「菜籃子」時,便掉入了價格戰的漩渦。

「社區團購原本是一門慢生意,需要在供應鏈後端下功夫,但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的下場加速了行業的發展,這其中,不可避免的會有一些離譜的行為,比如招募團長時無所不用其極。如此一來,它們打亂了原來的秩序,讓行業置身於混序中,這就很容易被大眾解讀為破壞。」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

自古以來,大魚吃小魚的生存法則不會改變。但是,網際網路買菜模式到底是創新還是破壞?社區團購能否實現「降本增效」?

如果不能提升全鏈路的履約效率,提升倉儲能力,讓平臺、消費者、供應商三方獲利,那麼這一模式存在的價值便有待商榷。

據相關研報數據顯示,傳統生鮮電商UE(單體經濟模型)全鏈條履約成本在25%~30%,社區團購通過履約模型優化,成本下降為10%左右(若考慮團長端的履約功能則為15%左右),與此同時,社區團購還能通過大幅提升周轉速度,實現效率提升。

顯然,這是社區團購的價值內核,它的創新之處在於用數位化、信息化來武裝農業,服務民生——真正實現了這一點,才是社區團購的意義所在。

至於巨頭之間的價格戰,零售君想要強調的是,過去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拼的是資本、運營、服務,如今這些變量已經改變了。

先看資本。在網際網路發展的蠻荒時期,巨頭們可以通過燒錢來買市場,迅速勝出;而如今社區團購場中的阿里、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哪一個缺乏資本的加持?毋庸置疑,資本不是競爭點。

再來看運營。在社區團購戰場上,各平臺要麼派出老將,要麼創始人親自帶隊,比拼運營自然難分伯仲。

最後說說服務。據零售君了解,目前各團購平臺在售後問題上都能實現秒退,團長不用墊付資金。此外,提點方面也快,隨時隨地24小時可以提現。網際網路服務已經到了相對成熟的狀態。

除去上述競爭變量後就不難看出,用戶黏性、與服務商的深度綁定,以及平臺的協同效應才是目前巨頭競爭社區團購的重要變量。

比如,由於疫情的物理隔離,培養起了用戶線上買菜的習慣,社區團購才得以大放異彩。如何提升用戶的復購,接下來將會是競爭點。

可以說,社區團購的競爭才開了個頭,淘汰仍會繼續,熱議還會繼續。

快來說說,參與社區團購,你最看重的是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處告訴我們,留言點讚數過10的同學(統計周期為7天,同一帳號只可領取一次),零售君將送上愛奇藝月卡一張~~




原標題:《社區團購,一地雞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觀察:警惕社區團購「薅一把羊毛,留一地雞毛」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5日電 (常濤)網際網路風口上的社區團購近日站在了輿論的風口。不僅如此,在產業及資本層面也引發了不小的反應。一時間,社區團購最終會不會「一地雞毛」的討論聲不絕於耳。   目前,社區團購仍處在早期階段,在補貼的誘惑下,其「預售+次日達+自提」的模式是不是真需求還有待驗證。
  • 社區團購,一場資本的狂歡,狂歡過後是一地雞毛還是雞毛飛上天?
    社區團購這種銷售模式,乘著2020年疫情的東風,規模迅速壯大。各大資本紛紛進場,跑馬圈地。聯網巨頭企業如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等都紛紛湧入這一賽道,創建或投資社區團購平臺。騰訊投資了生鮮連鎖品牌誼品生鮮、生鮮電商平臺每日優鮮、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以及永輝超市。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在本身的電商渠道上就有生鮮零售,現在也在布局社區團購。美團除了與生鮮超市、菜市場合作配送生鮮,今年7月成立優選事業部,將「社區團購」業務定為一級戰略項目,滴滴目前專攻社區團購,今年6月上線的橙心優選目前已經覆蓋7個省市,10月日訂單量超過280萬單。
  • 社區團購運營「五大元素」分別是什麼?
    目前,阿里、京東、蘇寧、美團、拼多多、物美等相繼入局社區團購。再加上此前創業公司中誕生的頭部玩家興盛優選、十薈團等,社區團購賽道一時間硝煙瀰漫。 這個此前幾乎要被資本拋棄的賽道,為何重新爆發引得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社區團購真的適合我們入局嗎?
  • 姜兆華:社區團購是「風口」還是「陷阱」
    來源:金融界網站「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們無不熟稔這一道理,但似乎又很少有人能真正抵禦「盛宴」開始的誘惑。從共享單車、到P2P、再到長租公寓,凡是裹挾著網際網路平臺,摻雜著資本大鱷的行業,大多已是「一地雞毛」。
  • 供應商斷供社區團購!社區團購這門好生意是怎麼被做砸的
    它憤怒地貼出了一則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的通知,將戰鼓擂得震天響。通知顯示,它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這樣的行為影響嚴重,損害客戶的利益。
  • 謹防社區團購步入共享單車的老路
    珠 江瞭望 今年下半年,社區團購確實很火,火到讓人有點吃不消——河北滄州市一家糧油調料公司日前發布了「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公司供貨的通知」,通知稱,其收到多方投訴,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影響嚴重,損害客戶利益。
  • 社區團購、網上買菜,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貪婪,該收一收了!
    所以網際網路巨頭也瞄準了社區團購這一風口,從今年6月份開始,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滲透布局。甚至還有跨界做社區團購的,比如滴滴。滴滴收購了2年前成立的橙心優選,在今年6月份再次調整上線。橙心優選沒有和京東,淘寶等電商巨頭參與雙11的比拼,更沒有把目光放在大眾化的電商產品上,而是針對人們日常生活的購物超市,零售店。憑藉低價策略,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用戶。
  • 社區團購最終能不能幹掉大型超市——唯有拭目以待
    社區團購興起,成為壓倒超市的最後一根稻草,失去了生鮮市場的超市,未來將會是什麼前景。超市不同於小商販,為了生存,必然反擊,整個市場將會血雨腥風,擊殺過後一地雞毛,最終誰會成為贏家,我們不可而知。江湖,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想當年,超市的興起,衝擊了很多攤販的飯碗,搶走了市場流量。
  • 社區團購攻城拔地,又一職業將慢慢消失
    社區團購給我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每天小區群裡那些寶媽們,發布著優惠的信息,雞蛋、肉類直接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遠遠比超市便宜的價格,充斥著我們的眼球。下單的人不在少數,一個是因為便宜一個是因為方便,慢慢地成為了生活中選擇的一種消費方式。
  • 京東也加入社區團購混戰?網際網路巨頭密集發力的社區團購真香?
    文|江瀚視野觀察最近一段時間,如果要問哪個產業最紅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這就是社區團購,最近一段時間,京東、美團、淘寶、拼多多幾乎是數得上號的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衝進了社區團購的紅海,把這片原來不受重視的產業,變成了一場大混戰,為啥巨頭們集體看好社區團購,社區團購真是香餑餑嗎?
  • 社區團購瘋狂擴張燒錢背後,又折射出什麼樣的市場經濟?
    在共享經濟、網約車、團購這些熱點之後,社區團購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現在巨頭企業們要爭的是"最後一公裡",爭的其實也是流量。因為在這之前網際網路流量該挖的已經挖得差不多了。而在社區團購瘋狂擴張燒錢的背後,又折射出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呢?我們很多人經歷過快的VS滴滴大戰,那段時間雙方補貼大戰陷入瘋狂狀態,背靠著阿里和騰訊兩大財主,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燒掉數十億元,堪稱慘烈。最終結果是兩家合併,到了現在,不論是網約車司機還是消費者,得到的只不過是打車方便而已。
  • 一分錢一盒雞蛋、九分錢一棵白菜……瘋狂的社區團購,會「消滅」菜...
    >一般來說,社區團購是以社區為單位,以社群為交易場景,依靠團長向社區居民推薦商品、促成交易的一種電商模式。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消費者是社區團購中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團購平臺根據需求採購貨品,然後送至團長指定地點,由消費者自提,也有少數團長(或其團隊)會送貨到家,幾種模式都是團長從中抽取佣金。
  • 200多家社區團購企業爭搶千億元「蛋糕」
    不過,社區團購概念股近期紛紛有所回調。傳阿里美團拼多多退出社區團購?謠言!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資料庫顯示,從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6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26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17億元。
  • 放心吧,社區團購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最近,網際網路行業最火爆的風口非社區團購莫屬,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騰訊等各路兵馬齊上陣,好不熱鬧。不過,熱鬧歸熱鬧,如果社區團購只依靠補貼搶市場而不能做到穩定盈利,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為什麼?
  • 南京規制社區團購,低價傾銷該踩剎車了
    近日南京市場監管局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要求經營社區團購的平臺不得以低價傾銷等方式,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這也是全國首個城市的政府監管部門向「電商菜品」社區團購,踩上的規制性剎車。    南京出手,不是保守,而是保護。不是扼殺,而是規範。社區團購是一種模式創新,本身並沒有原罪的。
  • 社區團購齊聚信陽,年輕人在線上秒殺,老人們去往超市打折路上
    #致2020#社區團購自2016年起就小有發展,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社區團購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凡是有名的網際網路巨頭一一跑步入場布局社區團購。今年6月份,滴滴旗下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今年「雙11」全國日訂單已超過1000萬;。
  • 被資本收割前,不妨多薅一把社區團購羊毛
    可惜,以往北京、上海等被各種網際網路新鮮事物重點關注的區域,卻被這次的社區團購浪潮拋棄。身處一線城市的我們,只能無比眼饞地看著朋友圈那些其他城市的朋友們,每天曬著各種「幾乎等於白送」的菜價。儘管社區團購不是啥新鮮事,但當各路巨頭帶著巨額補貼湧入之後,總會引來無數討論甚至質疑。就在上周,央媒「不要總惦記幾捆白菜流量」的點評,更讓這個行業充滿了不確定性。
  • 怎麼做社區團購?如何做好社區團購?
    如今,新零售好像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這個概念已經廣泛地融入我們的生活。社區團購是新零售模式之一,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也把手伸向了社區團購,一時間它成為了一個新的風口。那麼,怎樣做社區團購呢?如何開做好社區團購?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揭曉。
  • 社區團購的較量,是大零售攻防戰的一段序曲
    當然,隨著「美團優選」獨立App的推出,社區團購競爭的加劇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前不久,美團優選就在擴大招募團長服務商和地推人員,已經是在做準備。「美團優選」獨立,進入類似單打獨鬥的狀態,需要聲量、流量、業務量,按照網際網路項目的慣性,規模化的補貼會提上日程,畢竟,一方面,自身要發展,另一方面,其它平臺也在積極布局。
  • 社區團購「百團大戰」開打 長沙成為「網際網路+社區新零售」策源地
    「新鮮豬腿肉只要16元一公斤。」「2公斤大白菜0.99元。」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一種名為「社區團購」的消費模式迅速席捲長沙各大小區,在這裡賣的貨「廉價」得多,晚上線上下單、次日線下自提的方式備受市民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