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斯威夫特是18世紀英國著名文學家、諷刺作家、政治家,被高爾基譽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說《格列佛遊記》,其他作品有《一隻桶的故事》、《書的戰爭》,另有大量的政論和諷刺詩以抨擊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受到讀者熱烈歡迎。《格列佛遊記》,英國航海和啟蒙時代最大的名著之一,作者斯威夫特,一位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頗具影響力的大人物。
《格列佛遊記》是早已膾炙人口的海島冒險故事,他創造了大人國與小人國神話,還被教育部編入了教科書。
斯威夫特,商人,後來封為爵士,成為貴族。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此人1729年出版了一部書,原標題超長:
A Modest Proposal to the Public for Preventing the Children of Poor People in Ireland from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Parents or Country and Making them Benefice to the Public
意譯之為《如何防止愛爾蘭窮家兒童成為其雙親或國家的負累》。
作者認為,並非每個愛爾蘭家庭都有能力養育孩子,他建議每年出生於窮家的十二萬名嬰孩中,兩萬名應養育成人,其餘則賣給有錢人;有錢人買嬰孩不是「收養」而是做成盤中餐,「一個嬰兒可做成兩碟佳餚……」。
斯威夫特認為「賣嬰」是「理性經濟行為」(economic rationality),因為既可為父母帶來可觀金錢收益,復可使貧家免去「人多之負累」。
這位著名作家甚至建議愛爾蘭首府都柏林應開設「童肉專賣店」。
是的!你們沒看錯!《格列佛遊記》的作者確實建議公開賣人肉!
斯威夫特竟然還分析賣嬰等於嬰孩有經濟價值,因此會減少墮胎,符合教會(天主教是愛爾蘭的國教)的教義,又可紓緩家庭中的緊張關係——父母因小孩太多家累太重而經常引起夫妻齟齬及兄弟姊妹間嘈吵打架;他相信因此會有更多人結婚,死於「難產」的婦女和嬰孩數字驟降,結果令愛爾蘭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這種情況出現後唯一令人憂心的是人口可能會萎縮。但是斯威夫特認為這正是社會需要的結果,清除社會的贅瘤和垃圾——與同時代牧師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問題在於,作者作為一個貴族精英公然堂而皇之發表食用嬰孩建議,而英國社會居然平靜接受沒有反對之聲,是因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食物不充足,缺乏肉類蛋白質,因此以食人為大餐竟然是風尚。
這本小冊子,即使你視之為「怪論」,亦反映了當年大英國曾經的確盛行食嬰充飢的殘酷現實!小編感嘆,竟然要通過把無辜的嬰兒當成食物賣來促成愛爾蘭經濟發展,在那個年代習以為常而今天讀之是何等地恐怖!
不懂避孕不準墮胎令人口大增,由於經濟產能落於其後,自從中世紀開始,歐洲面對「人口急速上升、人均收入大幅下降」的悲慘前景,在經濟不可能倍增而「無法把一半人口送往美國」的條件下,「一半人民食掉另一半人民」,似為國家和人民的唯一生路。
實際上,啟蒙時代許多享大名的17——18世紀歐洲學者包括著名的「人道主義」者如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和盧梭等,都主張「同類相食」可能是解決人口過剩的有效辦法(Cannibal can be the agent of depopulation)。
英國學者露易絲·諾布爾的《早期現代英國文學與文化中的食人醫療》的書中揭露了以上歷史。對此她評論說:尚幸啟蒙運動適時而興,令科學發軔,由是提高經濟生產力,加上天主教的影響開始式微,避孕藥,墮胎藥日益普及,遂令人口與糧食漸趨平衡,人類已不必再藉食同類而求存。
若非上述這些進步的變化,歐洲「人食人」的風俗持續至二十世紀,是大有可能的。
順便應當說明,斯威夫特爵士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慈善家,人道主義者,參與很多公益事業。
他所提出的食用兒童肉體的建議,完全是出於人道主義的初心,主要是為了消滅垃圾人類,改善人類社會,讓精英更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