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岱山縣衢山鎮潮頭門的浙江東邦修造船有限公司,一開春就迎來了好生意,共接到修船業務21艘,一季度實現產值3602萬元,而且船舶訂單還在逐月增加,6月份的修船訂單已經達到16艘,修船市場也從日韓擴張到歐洲。該公司生產管理副總裁盛志明在接受採訪時,心情頗為愉悅:「今年東邦年修船能力預計達150艘,目前公司正上下同心,協力工作,有信心一定能完成目標。 」
一葉知秋,從東邦身上可看到我市船舶業的「晴雨」狀況。在普陀區小幹島到魯家峙,沿岸隨處可見高聳的龍門吊,龐大的船臺上,不時閃出耀眼的電焊火花,工人們正幹得熱火朝天。在這裡的浙江歐華造船有限公司、揚帆集團都是我市的造船龍頭企業,開年都開工充足。 3月1日上午9時,歐華12500噸多用途貨櫃船項目首制船和2號船點火開工,正式進入實質性生產階段。揚帆集團一季度生產「逆勢飄紅」,實現開工8艘、上船臺(進塢合攏)4艘、下水5艘、交船5艘,共完成22個大節點。
種種跡象表明,歷經寒冬,我市船舶修造業迎來了新一輪春天。
龍頭企業再度昂首
「今年已經和國內一家船務公司籤下3條7萬噸的散貨船的建造業務,加上去年接的單,一年的『口糧』有了。 」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副部長盧建東告訴記者,「現在造船的形勢越來越好了,工作安排得很滿,每個星期六、星期天幾乎都在加班。 」目前,正和手裡攥著20餘艘船舶訂單,建造計劃已經安排到了2012年。「造船業就是靠訂單吃飯,有單子在手,有船在造,心裡不慌。 」一名業內人士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今年一季度,全市造船企業新接訂單42艘船,總量達217.9萬載重噸;手持訂單217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1.58%。「從訂單情況來看,產業正在逐漸回暖。 」市經貿委有關人士說,一季度,揚帆集團下屬舟山船廠、東海岸公司、大神洲公司三家造船子公司實現1艘9500噸多用途船、1艘57000噸散貨船、1艘900箱貨櫃船、2艘19000噸化學品船、3艘92500噸散貨船開工;2艘2750箱貨櫃船、1艘700箱貨櫃船、2艘92500噸散貨船交船等累計22個生產大節點,實現了「開門紅」。位於定海的增洲船舶、半島船業等11家企業,產值也成倍增長。
據統計,一季度我市10家龍頭企業產值達到80.36億元,同比增長72.59%,佔全市船舶工業總產值的75%。 5家龍頭造船企業目前在建船舶共計113艘、924萬載重噸,佔手持訂單總量的43%。其中金海重工有28艘17.6萬噸、2艘VLCC和13艘8萬噸散貨船在建,一季度已經交付8艘17.6萬噸散貨船,這個月還將開工建造國內最大的32萬噸原油輪。
正視隱憂調整結構
雖然我市造船業一季度交出的成績單不錯,但這背後有造船行業特殊的因素。「手上做的不少訂單是一兩年前接的,今後是否能持續保持這個成績,還不能肯定。 」業內人士這樣說。「新造的船現在還賣不出好價錢。 」市經貿委船舶局對我市造船企業摸底出來的結果是,目前的船價已回落到2008年的水平,接近成本線。該局副局長姚耀表示,造船企業受三大船型價格持續下跌及鋼材等原材料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不斷縮水,行業景氣度比上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1點。按照目前的船價,船廠就算能拿到訂單,想要實現盈利也非常困難。修船企業受市外大集團低價修船影響,也下調了修船價格,換板修理項目無贏利空間,且無船舶改裝業務。
記者了解到,雖然我市主要骨幹企業手持訂單相對飽滿,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但對於大部分中小造船企業來說,由於手持訂單不足,將會對今年後續生產帶來嚴重的影響。
產生這些問題,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雖然我市正在逐步成為國內重要的現代化船舶工業基地,但仍然「大而不強」。目前,高附加值的液貨船(LPG、LNG)、海工船市場較為穩定,船價下滑幅度不大,但我市在高附加值的天然氣船、超大型油輪、超級貨櫃船等船型的研發、工藝與生產技術上還無法自主駕馭,所以我市船企還很難進入此類船型的市場,此類船型我市目前訂單量極少。
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甦,對高附加值、高技術船的需求將增大,對於我市船企來說,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配套和科研的投入,必須不斷增強技術實力才能真正實現建成「世界一流船舶產業基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