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過不少媒體上的文章,在評論怡親王允祥時用了「常務副皇帝」這一稱呼,並且認為他是清代最有權勢的親王。對於這樣的文章觀點,筆者是不認同的,所謂的「常務副皇帝」,不過是以標新立異之說賺取他人眼球而已。至於說允祥是最有權勢的親王,其實也非歷史事實。
清代的親王是宗室中爵位最高的,有清一代大概有幾百個親王,如果要說誰的權勢最大,還有出睿親王多爾袞其右者。即便多爾袞的情況特殊,且拋開清初開國諸王不說,允祥也坐不上頭把交椅,恭親王奕就比他更為顯赫。
怡親王允祥是康熙的十三皇子,在康熙時期,允祥的政治道路並不順暢,至少在康熙末年他都沒有獲得爵位,連個貝子也不是,只是普通的皇子。但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中,允祥因擁護胤禛有功,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被封為和碩怡親王的爵位,可謂一步登天。
隨著康熙帝的去世,允祥迎來了政治的巔峰,雍正帝命他為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正式登基後,允祥的職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以親王之尊兼理戶部三庫,總管會考府、造辦處、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等。
雍正三年後,會考府解散,康熙帝的喪期已滿,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也卸任。允祥被除了兼理戶部三庫等差事外,另加議政大臣、營田水利、領圓明園八旗禁軍,以及辦理雍正陵寢事務,可謂集眾多要職於一身。
此外,允祥還參與西北軍事的統籌,和全國各大重要刑案的審斷,其職權幾乎涉及政治、軍事、司法等各大重要部門。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以後,允祥擔任首位領班軍機大臣,與張廷玉等籌劃軍國大事。
雍正八年,允祥因病去世,雍正對這位弟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另外,雍正帝還將御筆親書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號「賢」之前,這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死後諡號特殊的親王(一般為一個字)。乾隆繼位後,又頒聖旨,將他的皇叔爵位升格為世襲罔替,如此,允祥成了清代第一個恩封的鐵帽子王。
允祥在雍正一朝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他所擔任的皆為要職,但需要說明的是,允祥並沒有進入過負責皇室事務的宗人府,要知道按各衙門排名的順序,宗人府位居第一;還有,允祥很少涉及到內務府事務,沒有到擔任過總管內務府大臣,這就和後來的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奕本是皇位人選,但陰差陽錯讓鹹豐撿了個大便宜,他只是按照道光帝的遺詔被封為了親王。奕在鹹豐一朝被打壓得很厲害,只短暫地在軍機處行走,後來被鹹豐帝勒令讀書,實為閒置。
鹹豐死後,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在奕的支持下,發生了辛酉政變,兩宮太后取得垂簾聽政的大權。作為回報,奕被封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統領朝政。
奕主政時期,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尚不成熟,很多大事都須仰仗奕。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同治帝和兩宮太后不過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其實大權皆歸奕所掌。他身兼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衙門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要職,集政治、經濟、軍事、皇室事務於一身。此後,奕又屢獲殊榮,賞親王雙份,他的女兒也被封為固倫公主。
允祥儘管從職務和權勢來看,並不輸奕多少。但是他所辦的任何差事,都必須要遵循雍正的指示,不能有絲毫違背聖意;而奕則不同,在垂簾聽政初期,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無非就是少了蓋印這一道程序,兩宮太后對他所辦之事無不照準。
毫不誇張地說,奕的權力甚至有侵蝕皇權的成分在裡頭,他行使了本該屬於同治帝和慈禧的權力,這正是他後來被慈禧打壓,並最終被閒置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