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以後哪個親王的權勢最大?怡親王允祥只能排第二

2020-12-18 左都御史

最近看過不少媒體上的文章,在評論怡親王允祥時用了「常務副皇帝」這一稱呼,並且認為他是清代最有權勢的親王。對於這樣的文章觀點,筆者是不認同的,所謂的「常務副皇帝」,不過是以標新立異之說賺取他人眼球而已。至於說允祥是最有權勢的親王,其實也非歷史事實。

清代的親王是宗室中爵位最高的,有清一代大概有幾百個親王,如果要說誰的權勢最大,還有出睿親王多爾袞其右者。即便多爾袞的情況特殊,且拋開清初開國諸王不說,允祥也坐不上頭把交椅,恭親王奕就比他更為顯赫。

怡親王允祥是康熙的十三皇子,在康熙時期,允祥的政治道路並不順暢,至少在康熙末年他都沒有獲得爵位,連個貝子也不是,只是普通的皇子。但在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中,允祥因擁護胤禛有功,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就被封為和碩怡親王的爵位,可謂一步登天。

隨著康熙帝的去世,允祥迎來了政治的巔峰,雍正帝命他為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正式登基後,允祥的職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以親王之尊兼理戶部三庫,總管會考府、造辦處、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等。

雍正三年後,會考府解散,康熙帝的喪期已滿,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也卸任。允祥被除了兼理戶部三庫等差事外,另加議政大臣、營田水利、領圓明園八旗禁軍,以及辦理雍正陵寢事務,可謂集眾多要職於一身。

此外,允祥還參與西北軍事的統籌,和全國各大重要刑案的審斷,其職權幾乎涉及政治、軍事、司法等各大重要部門。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以後,允祥擔任首位領班軍機大臣,與張廷玉等籌劃軍國大事。

雍正八年,允祥因病去世,雍正對這位弟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另外,雍正帝還將御筆親書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號「賢」之前,這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死後諡號特殊的親王(一般為一個字)。乾隆繼位後,又頒聖旨,將他的皇叔爵位升格為世襲罔替,如此,允祥成了清代第一個恩封的鐵帽子王。

允祥在雍正一朝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他所擔任的皆為要職,但需要說明的是,允祥並沒有進入過負責皇室事務的宗人府,要知道按各衙門排名的順序,宗人府位居第一;還有,允祥很少涉及到內務府事務,沒有到擔任過總管內務府大臣,這就和後來的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奕本是皇位人選,但陰差陽錯讓鹹豐撿了個大便宜,他只是按照道光帝的遺詔被封為了親王。奕在鹹豐一朝被打壓得很厲害,只短暫地在軍機處行走,後來被鹹豐帝勒令讀書,實為閒置。

鹹豐死後,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在奕的支持下,發生了辛酉政變,兩宮太后取得垂簾聽政的大權。作為回報,奕被封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統領朝政。

奕主政時期,慈禧太后在政治上尚不成熟,很多大事都須仰仗奕。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同治帝和兩宮太后不過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其實大權皆歸奕所掌。他身兼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總理各國衙門大臣、宗人府宗令、總管內務府大臣等要職,集政治、經濟、軍事、皇室事務於一身。此後,奕又屢獲殊榮,賞親王雙份,他的女兒也被封為固倫公主。

允祥儘管從職務和權勢來看,並不輸奕多少。但是他所辦的任何差事,都必須要遵循雍正的指示,不能有絲毫違背聖意;而奕則不同,在垂簾聽政初期,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無非就是少了蓋印這一道程序,兩宮太后對他所辦之事無不照準。

毫不誇張地說,奕的權力甚至有侵蝕皇權的成分在裡頭,他行使了本該屬於同治帝和慈禧的權力,這正是他後來被慈禧打壓,並最終被閒置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雍正帝的鐵桿十三弟,探訪允祥的魂歸處河北淶水怡賢親王墓
    怡賢親王雍正八年五月,雍正最親愛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絕,親臨其喪,並輟朝三日悼之。封諡為「賢」,明配享太廟。詔令怡親王名仍書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將御書八字 "忠敬誠直勤慎廉明" 加於諡上。恤葬從優。雍正帝在諸兄弟中,為確保帝位,嚴厲打擊其政敵,唯獨對怡親王允祥恩寵有加,情同手足生死與共。
  • 最後一位怡親王——十三賢王,雍正視為心腹!被稱「拼命十三郎」
    雍正時期,能被真正稱為心腹重臣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怡親王允祥。或許很多人對此持否定態度,因為雍正朝可稱心腹的並不在少數,諸如位居首席軍機大臣的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直隸總督李衛以及河南巡撫田文鏡等人。雍正無法揣測允祥的心思,對他最後的請求,只能答應。得知雍正不再堅持後,病榻上的允祥竟「喜極至於踴躍」。為了防止雍正變卦,當天允祥 命令家人立刻前往淶水取土。取到土後,允祥急「取一塊捧而吞之」。早年大起大落的人生,使允祥知道了皇家的險惡。親情友情人情,在權力的漩渦中,都是浮雲。相貌英俊的允祥,眼角中流淌的卻是無限憂傷,他所能做的,只是謙恭溫馴謹慎的活著。
  • 怡親王胤祥受到雍正的重用,他的做法,普通親王、皇子學不來
    正因為如此,生性多疑的雍正才會信任他,依靠他。 胤祥的政治春天 康熙61年,胤祥的春天來了,他最好的兄弟雍正繼位了。他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並賜封怡親王,讓他總理戶部三庫,雍正3年,他又負責直隸營田事務,雍正7年,設立軍機處,胤祥為軍機大臣。
  • 同樣是康熙的兒子,為何雍正和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和慎貝勒不是
    甚至同為皇帝的兒子,貝勒最後竟然不算是王爺,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而且親王郡王一字之差,地位待遇也不同。比如俸祿,親王每年能拿到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而郡王每年只能拿到親王的一半俸祿,一般是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同是皇帝的兒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 真實歷史上的怡親王允祥是怎樣的一個人?真的是俠王嗎?
    不過按照康熙當時對保護太子胤礽的人都是十分欣慰,比如老三胤祉和老四雍正在一廢太子之後都被晉封為親王,那麼如果當時胤祥真的是在一廢太子中出於保護太子胤礽而觸怒康熙,他不至於後來失去康熙的喜愛,那麼既然不是保護包庇胤礽而觸怒康熙,那胤祥很有可能是想自己爭奪儲位參與了陷害胤礽的事情,因此事後被康熙所憎惡。當然沒有任何歷史資料能證明胤祥在一廢太子時曾經參與陷害胤礽,所以這也只是猜測而已。
  • 乾隆登基後,奉雍正遺詔善待果親王,雍正此舉到底有何深意?
    譬如由孫儷主演的宮鬥大劇《甄嬛傳》熱播以後,劇中的一些鮮活人物形象也深受大家的關注,例如囂張跋扈的華妃,機關算盡的皇后娘娘,以及宮鬥最終勝利者甄嬛,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刻畫的過於飽滿,但實際卻與真實有很大的出入。
  • 雍正臨終前,遺詔中為何要求善待果親王?現在來看,雍正是真英明
    然而,因為雍正長期透支身體,他知道自己身體不好後,就開始下詔書,除了一些必要的內容外,還加了一條,就是特別強調一定要善待果親王。那麼雍正為何在頒布詔書時強調要善待果親王呢?果親王的出生背景果親王是康熙十七世,也是最小的兒子,康熙當政時,他對果親王的態度不冷不淡,他雖然聰明懂事,但康熙沒有給他任何獎勵。
  • 雍正登基以後怎樣對待他的兄弟?
    老七允祐,出生後由康熙四妃之首的惠妃撫養,雖然和老大允禔和老八允禩從小一起長大,但他腿腳不行,所以沒有對雍正造成多大的威脅。雍正繼位後封他為淳親王,是康熙諸子中在雍正時期封親王第一人。 老八允禩,雍正皇帝最顧忌的人,雍正元年先封其為廉親王、總理王大臣,與允祥、馬齊、隆科多為雍正前期四大議政大臣之首。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西北王年羹堯被雍正除掉冤枉嗎?
    第一,他們是郎舅關係,因為年羹堯的妹妹嫁給胤禛做側福晉;第二,他們還是主從關係。因為胤禛晉封為雍親王后,兼任了鑲黃旗旗主,因為年羹堯妹妹嫁給了雍親王胤禛,所以年氏一家的旗籍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中的鑲黃旗,按旗人的規矩胤禛為主子,年羹堯為奴才,胤禛在年羹堯面前以「本門之主」自居。胤禛娶年羹堯妹妹為側福晉那年,正好是年羹堯爬上四川巡撫位置的時候。
  • 雍正王朝-歷史簡介
    在當政後出現的山西諾敏案、科場舞弊案中,雍正殺了一批牽扯進去的朝廷中樞重臣。「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河南罷考案」、「鐵帽子親王大殿發難逼宮」、「含淚殺親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紳斂財和宮廷內部黨爭、擠壓的歷史事件貫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 這些兄弟的遭遇,讓我們認識了雍正的另一面
    境遇比較好的有三人,即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允祥(劇照) 雍正即位後,立即詔封允祥為怡親王,格外信用。允祿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為後,襲封莊親王。
  • 雍正帝駕崩時,為何囑咐乾隆要善待果親王?專家:他活著皇位才穩
    尋賜親王雙俸,免宴見叩拜。」果親王允禮不僅掌管刑部,位列重臣之一,還享有「親王雙俸」等尊貴殊榮,可謂榮寵備至。縱觀雍正一朝,由於奪嫡風波,雍正皇帝的諸多兄弟或被圈禁、或被貶謫、或被殺害。果親王允禮能夠安穩度日且平步青雲,可謂十分幸運。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清朝時期,特別是清朝初年,想要被封為王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晉封為親王爵位,那更是難上加難。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雍正死前下了兩道密旨,第一道讓乾隆做皇帝,第二道誰都猜不到
    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康熙之後的皇帝是雍正,雍正之後的皇帝才是乾隆。因此,康乾盛世也稱為康雍乾盛世。但是現在大家一般的稱呼是康乾盛世,也就使得一些不明就裡的人認為,夾在中間的雍正沒有什麼貢獻。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