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品行怎麼樣,從他在餐桌上的表現就能體現出來,他的一舉一動,都能反應出他的教養程度。
古人對餐桌上的禮儀比較講究,他們從小就受到國學的深刻教育,長輩們對自己的孩子也是諄諄的教導,所以,大多數人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就餐習慣。餐桌是個小天地,但是反應的卻是一個人教養的高低。
雖然古代的那些繁文縟節,今天已不再一一推崇,但是有很多的基本的禮節,我們還需要作些了解。小時候,父母親經常給我們講怎麼吃飯,到人家作客怎麼就餐,客人來了如何招待,都是一套一套的,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受益匪淺。
那麼,具體就餐時,到底應該注意哪些呢?
1.就餐時儘量少說話
小時候父母親常常教育我們:吃飯不言,睡覺不語。那時不懂為什麼要這樣,現在才了解,原來吃飯的時候說笑,會影響食物消化,而且在笑的時候吃東西,很容易把食物嗆到氣管裡面,引起咳嗽,有時候說話的口水還會濺到食物上,造成就餐的不雅。
2.吃菜不可貪多,只能吃自己面前那一份
小時候,父母親經常因為我們吃飯不規矩發火。他們常說:吃菜不過三口,不管你多愛吃的菜都得這樣,超過了就拿筷子打手。吃菜只能吃自己面前那一份,不能到別人的面前亂動,規矩之多,是今天的孩子見不到的。母親也時常教育我們:「菜是飲食,不能貪多,水過地皮溼,吃到就好,不要多吃,你再愛吃的也不行。」
3.去人家作客,餐桌正位不要坐
去人家作客,餐桌的北面不要坐,北方為正位,是給長輩留的,晚輩不能隨便坐,否則會鬧笑話,容易被人視為不懂禮貌,沒有教養。也見過有的人不問青紅皂白,往那兒一坐,大爺一樣,結果被人一陣亂哄,搞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4.與客人一起就餐時,客人不動筷子,自己不能先動筷子
有的人跟客人吃飯,客人還沒吃,自己就先動了手,吃菜也不叫客人,不管不顧,這樣是很不禮貌的。有的小孩子在家裡有客人就餐時,也是肆無忌憚,隨便亂吃,大人也不過問,這樣沒有教養的表現,會被人家作為笑談的。所以,一定要客人先動筷子,然後自己才能開始。
5.要先給客人倒酒,最後才是自己
有的人倒酒先給自己滿上,然後才給別人倒酒,這樣是極其不禮貌的。禮貌起見,應該先給客人滿上,最後才是自己,這樣才是尊重客人的做法。
關於餐桌禮儀,還有很多,篇幅有限,難以羅列。有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