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用《羅織經》中的這3句話就夠了

2020-12-25 雨末央歌

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的一生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可不管怎麼樣,面對除親人之外的人,還是要多留一個心眼。有時傷害,往往只是短暫的一念:比如你過得幸福,他過得不幸。長年累月的妒忌,或許會在某一個時刻爆發,甚至把你推入到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在生活當中我們要儘量對他人多留一個心眼,才能避免被小人所害。

古代有人專門寫了一本害人的書,叫做《羅織經》。這本書是由唐代一個以惡毒出名的酷吏,和他的黨羽共同編制而成的。據說當時他們就是用這本書上的方法來製造一些冤假錯案,著實讓人憤恨不已。

他人的很多想法,我們並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不可能一一猜得到。那麼要怎樣才能避免別人對我們的傷害?那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把這些人的心理給研究透了。只有這樣子才能讓自己在這個複雜殘酷的世界裡,保留安全少走一些彎路。

都說人心隔肚皮,如何知道一個人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羅織經》這本書當中也提到了3句話。

1、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心隔肚皮,不要輕易以貌取人。

現在有很多人都是顏控,看到外表長得好看的人,就覺得他一定是心靈美,長得兇惡的,就覺得他是壞人。

網上還流行著一句話:「只要長得好,三觀跟著五官跑。」

有些小人很擅長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平時看著老老實實的人,往往也有可能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生活當中經常聽到某某人看著挺老實的,居然會做出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太多的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想被壞人騙,就不要以貌取人。

2、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

這句話解釋起來非常的簡單,意思就是事情成了這個人明明沒有付出努力,可卻享受了勝利的果實;如果事情失敗了,就忙著推卸責任。

我們和公司裡的一些人,一起完成一個項目。如果項目成功了,那些小人物就會在上級面前大肆炫耀;如果失敗了,小人也會想方設法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生活當中遇到這種人,還是應該多提防一些。

3、人異而心異,擇其弱點以攻之,其神必潰

有些小人,他之所以能屢獲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善於把控人心。老實人很多想法都寫在臉上,他們窺得老實人的心理之後,總把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中。

心是一個人身上最堅強,也最脆弱的地方。人一旦心房被攻破,那麼要想攻下這個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想在生活中的小人給盯上,那就儘量選擇低調一些吧!學著多觀察少說話,相信這樣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更好的。

或許有的人會說,自己明明是一個好人,為什麼還要學這個害人的《羅織經》呢?其實就像前面說的:我們不會去害人,但難保別人不會來害我們。讀《羅織經》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趨吉避兇。

歷史上有不少的名人,都曾經讀過《羅織經》,比如我們熟悉的狄仁傑,他在看過這本書之後,後背直冒冷汗,卻不敢申冤;一代女皇武則天,看了《羅織經》之後感嘆一番:「這樣的心機,就連我也未必有啊!」由此可以知道《羅織經》當中講述的厚黑學,確實對我們有所裨益。

從各方面來看,《羅織經》都應該是現代人所必看的一本書。了解壞人的心理,了解壞人的行事手段,在面對小人的迫害時,能夠及時地應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趨吉避兇的天性,或許你身邊也有很多人都在看這本書,只是因為你自己不知道罷了!因此很有必要把《羅織經》,列為我們睡前讀物之一。

假設你現在正處在官場,那麼這本書讀了能夠少受到一些同僚的迫害;如果你現在正處在職場,也不妨看一看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小人,儘早避開為好;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那更應該推薦給子女看,可以讓他們的人生走得更加平順一些。總之這本書不管對任何人,看了都是很有用的。

相關焦點

  • 《羅織經》:一個人是小人或君子,就看這3點,助你儘早防住小人
    自古以來寫人心的書很多,但其中有一本書以「害人經」聞名,這便是千古奇書《羅織經》,這本書的作者是唐代酷吏來俊臣和其黨羽編著而成,專門用於製造冤假錯案。這書中有三句話,不僅揭露了世間險惡,還能幫助我們如何分辨小人和君子,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 看透「人性之惡」:對付小人,忍讓是下策,聰明人用這3個狠招
    既然小人防不勝防,那麼又該如何對付小人呢?直到我讀了權謀類古書《羅織經》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羅織經》這本書,將「人性之惡」拆解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句句都是至理名言,並且分析透徹,「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下面,我來為大家分享《羅織經》裡面3句經典的話,給人支了3個狠招,幫助您看透「人性之惡」,學會如何對付小人,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
  • 《羅織經》:聰明人都悟透了3種「人性」,老實人卻一生蒙在鼓裡
    人一生遇到的人可以用「五花八門」一詞來形容,有貴人,當然也不乏小人,這個世界上小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與其說他們是小人,不如說人心就是如此,人有私心,所以當然會為自己考慮多一些。其中有3種人性,聰明人都悟透了,笑而不語,老實人卻傻傻不知。人性一、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這句話是說:人都有他們的喜好,想要拿下一個人,就從他的喜好或者厭惡入手。
  • 老祖宗的3句識人術口訣,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
    這個世界上有君子,就必然會有小人,因為人性有多善,就有多惡。老祖宗教導我們要「親君子而遠小人」,那麼我們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其實,古人早就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而且歸納總結得很好!老祖宗的以下3句識人術,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小人和君子的3個區別,看完老祖宗的這三句話,你就會一目了然。
  • 「直率坦白真君子,笑裡藏刀是小人」古人10句經典俗語,受益匪淺
    第二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關注除讀書之外的其他事情,一心埋頭於書本。古代用以表達專心致志地讀書,實際上這正是死讀書的變現。第三句: 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懂得滿足,就能夠時常感到快樂。凡事懂得忍耐,就能夠避免爭端得到安寧。第五句:鐘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鐘鼓不敲是不會響的,相同的有誤會不解釋清楚,是不會明白的,只會讓矛盾不斷累積。
  • 識人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在這四處
    自古以來,我們常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見識才華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是為良,一個人有無才華很容易判斷,對一個人德行的考察則比較困難,畢竟人性多變且狡猾,善惡在重重偽裝之下難以分辨。 熱情者有可能是笑裡藏刀,讚揚背後也可能是口蜜腹劍,若輕信了善於偽裝的人,不僅會壞了手中的事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 羅織經:這3句話揭露人心「險惡」,老實人長嘆「知道的太晚」!
    人這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要經歷很多事,遇上很多人,有給我們指路的貴人,當然也有「小人」。正所謂「人心隔肚皮」,只看外表,我們無法洞察人心,那麼該如何提防現實中的小人,避免掉入別人的陷阱中呢?這就需要我們懂點人性。古往今來,研究人性的著作有很多,其中就有一本叫做《羅織經》,書中揭露了人性的善惡,也被後世稱為「害人經」,是唐朝時臭名昭著的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權謀的書。
  • 《羅織經》:職場上,為什麼有些人不受人待見?
    《羅織經》說:「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善於暗中揣摩領導的心思,而愚鈍的人卻以為自己很聰明,喜歡自作主張,堅持自己的意見,自然所獲得的利益、待遇、未來的發展就不一樣了。無論職場、官場,還是為人處世,跟人打交道,不順利的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不會體會別人的心思,說話辦事難合人的心意,甚至讓人討厭,肯定得不到升遷、重用的機會,難以獲得長遠的發展。尤其是人情社會,求人辦事更是難上加難。
  • 《羅織經》讀後有感:理想國與現實的鴻溝如此難以逾越
    前兩月偶讀《羅織經》,本以為只是一本講述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惡書,不想甫一讀來,漸入佳境,雖不說是曠世神作,卻也令人沉思良久,驚嘆不已。只是苦於生計奔波,久之未能下筆。今偶得閒,特來說上一說。《羅織經》,武周時期著名酷吏來俊臣所作,就是請君入甕的那個。既然是酷吏,名聲自然是不太好,說是臭名昭著也不為過。
  • 如何區別君子與小人?老祖宗的這2句識人口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喜歡從道德層面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但是,到底該如何區分呢?曾國藩的識人標準也和這差不多,他說:「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所以說,我們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來給人貼標籤,感情上先入為主,而是要客觀理性分析利益得失、是非對錯。
  • 《羅織經》入木三分的一句話,僅20字,說透太多人的職場困境
    那麼如何在職場裡打拼呢?其實在職場裡打拼就是在職場中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性是什麼呢?人性其實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雖然都處在自然的規則之下,但是人會偽裝,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表裡不一的人,有些小人總是躲在厚厚的偽裝下,那麼這些小人就特別的難對付,而你一旦被他纏住那你就很難脫身。
  • 《羅織經》:做人一定要低調,嚴防小人和最親的人
    臣子的榮華富貴都是君王給的,這也是天大的恩惠了吧,可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卻從未斷絕,即使深受皇恩,卻圖謀篡逆,不費一兵一卒,奪取帝位,改朝換代。農夫與蛇的故事當然不只是在書中才會有,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你才能看懂人性。現實的經歷總是在給我們不斷地上課,被閨蜜坑,被兄弟坑的例子不在少數。越是親戚親人朋友,越是怕你過得比他好。沒錢的時候不搭理你,有錢了都算計你。
  • 稻盛和夫告誡: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善用「君子」,用好「小人」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自古以來我們就有的理念,但作為一個企業家,一個用人管人的領導者,稻盛和夫認為:君子和小人都要用,君子要善用,小人要用對地方,這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君子我們都知道,那小人又如何用呢?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用才,苛辨君子小人太過,反生害也。乃因自天地開闢始,世十之七八皆小人。善察小人之情,取其長用以小職,盡其才藝也。用人的時候,太過於計較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反而容易發生不好的情況。因為一直以來,人性就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誰的心裡都有著自己自私的一面。
  • 羅織經:狄仁傑看了直冒冷汗,武則天看了自嘆弗如!
    在我們的一生中,如何避開小人,躲過災難,非常重要。只要能避開不幸,悟透玄機,就能安然度過一生,並且創出屬於自己的奇蹟,中國有一本奇書,被稱為權謀極致之作,如若能讀懂此書,一生足以平步青雲。這本書就是來俊臣所寫的《羅織經》。說到來俊臣,就需要說說他的時代。
  • 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圖 / 來源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們常把「沉默是金」掛在嘴邊,可是這句名言的出處卻鮮有人知 - 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 光武帝劉秀有一次吃了敗仗,夜裡巡視營房,想看看這些士兵們戰後的狀態。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那人生這麼長,選擇這麼多,我怎麼知道自己如何選擇?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回答。就像人人都想做個好人,但是現實中,做好事卻被冤枉,做壞人反而沒有報應,也總是讓我們堅定做好人的這顆心發生動搖。究竟該怎麼選擇呢?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1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說「小人冤枉做小人」?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記牢這三句「口訣」,一看一個準!
    但是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同樣一個人的人品,也不是能掩藏得住的,有時候日久見人心,往往會來不及。想要看清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記牢這三句「口訣」就夠了,一看一個準!。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孔老夫子思想的濃縮,裡面的一字一句都值得推敲。
  • 老祖宗提醒:看人不看臉,記住這三句口訣,讓你不吃小人虧
    特別是人到中年,蹉跎半生,一事無成,煩惱需要訴說,憤怒需要吶喊,委屈需要傾訴,悲傷需要慰籍,這就是人生本色,這就是現實真相。人到中年,終於學會萬事看淡。在摸爬滾打中吸取教訓,在經歷坎坷中總結經驗,不和小人計較,不和愚人爭論。
  • 可能無意中踩了這些坑
    公司裡確實有這麼一個人,嘴巴特別甜,樹上的鳥兒都誆得下來的人物,做事情偷奸耍滑,邀功請賞第一個,一有責任她總是完美避開。所有才來的人都無一倖免上過她的當。大家對她恨之入骨,卻又奈何不了她,因為領導喜歡她,相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