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新式茶飲明星品牌喜茶京東總部店,正式開業,這也是新式茶飲知名品牌首進團餐領域。
和社會門店的火爆程度一樣,開業當天即爆單。據京東員工反映,開店僅20分鐘便售罄,賣出了至少1500杯,下單小程序關閉到下午三四點才又打開,直至十天後,購買仍然要拼手速。
但另一方面,這次喜茶京東總部店產品的價格,和社會門店一致,茶飲均價在30元左右,而這樣的價格,對於人均月薪收入頗高的京東員工而言,也並非完全能承受。
也有人發出了「價格偏貴,想要奶茶自由還需努力奮鬥」的感嘆。
而喜茶這種強調小眾感、精英感,以品牌溢價驅動高售價的策略,並非僅讓消費者感到「困惑」,近兩年也被業內人士所質疑。
今年4月30號,中國知名營銷專家華與華老闆華杉就曾在微博公開diss喜茶:「沒規模、創意多難複製,都排隊,做不了多大生意,也把一大堆效仿的品牌帶到了溝裡」
誠然,華杉言論的背後,有他作為另一家茶飲品牌「蜜雪冰城」服務商,有著為其營銷的因素。
但如何離開一線城市,進一步擴張,確實是喜茶當前所面臨的最大焦慮,而在喜茶在未完成「下沉」的同時,四周則早已強敵林立,新式茶飲大戰也一觸即發。
此外相比下沉市場,團餐業態對新式茶飲的「生根成長」,則有著更為苛刻的要求。
01三類茶飲強勢崛起 新式茶飲競爭趨於白熱化
除了喜茶所佔據的所謂高端奶茶市場(25-35元杯單價)外,近些年,茶飲市場還誕生了一批定位、打法、模式與喜茶完全不同的大眾茶飲品牌,其中代表有三類:
1、深耕單點市場,高密度布局,形成地域認同感,成為當地「扛把子」,以茶顏悅色為代表;2、搶佔空白市場,將喜茶式爆款產品(鮮果茶)提前搬至低線城市,同時做強密度和供應鏈,以古茗為代表;3、做足產品差異化特色,以滬上阿姨為代表;
先來看茶顏悅色,茶顏悅色是湖南長沙的本土茶飲品牌,而它的經營之道也很湖南,即:結硬寨、打呆仗。
茶顏悅色:結硬寨、打呆仗
什麼是結硬寨、打呆仗?顧名思義就是步步為營,用整時年的時間,進行圍敵打援。
茶顏悅色的第一家門店成立於2013年,算是晚於很多競品,而創始人呂良又是一個從廣告策劃領域跨界而來的「連續創業失敗者」。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慌張,而是選擇了「最笨」的辦法——慢慢來,創業七年依舊深耕在長沙這一座城市。
在單點深耕的同時,呂良又以高密度布店的方式,逐漸支起了茶顏悅色的品牌勢能。
而這種勢能的基礎則是「這是只有在長沙才能喝到的茶」,可見地域優越感在茶顏悅色品牌中重要性。
此外,高密度覆蓋又不斷刺激人們的視覺和心智,增加消費頻次以及增強品牌黏性,還能大大降低門店的物流、巡店等成本。
因此茶顏悅色也成為如今新式茶飲中一隻極具特色的強勢區域品牌,但品牌地域性越強,副作用也大,很多支撐茶顏悅色成功的基礎,可能會隨著走出長沙而被稀釋至瓦解。
再來看古茗。
古茗:做強供應鏈,構建護城河
市面上,古茗的聲量並不大,但如今的體量卻不小。據說,古茗是唯一一家能把鮮果茶大規模帶到下沉市場的茶飲品牌。
而「照搬」喜茶的經典產品讓眾多小鎮青年喝到了一杯平價版的鮮果芝士莓莓,但價格卻是喜茶的三分之二,口味也能達到八成、甚至九成。
與此同時,在下沉市場中,同價位能夠做鮮果茶的連鎖品牌寥寥,絕大多數還在採用果醬,連能夠做到凍果配送的更是幾乎沒有。
這一切都離不開創始人王雲安對市場的敏銳嗅覺。他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還在念大學時,就涉足了茶飲市場,開起了奶茶店。
正是早期這段茶飲創業經歷,讓王雲安深刻的明白,供應鏈才是茶飲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由此在古茗創立不久後,他一方面大力發展加盟,密集布局門店,為攤薄冷鏈成本做基礎;另一方面,花重金建設冷鏈物流團隊、創建倉儲基地;同時,直達上遊,掌控所需水果的源頭產地。
這一切都使其在一個很難構建護城河的茶飲業構建出壁壘。
而和古茗做強供應鏈不同,滬上阿姨則是選擇做足產品差異化特色分到了一杯羹。
滬上阿姨:時髦親切、「現煮」和「五穀」
首先從品牌名稱上來看, 「滬上」代表了十裡洋場大魔都,「阿姨」則代表了親切,時髦+親切的組合就極具差異化的個性,而小姐姐的人設,又有利貼合了目標用戶群體——有較強購買力,已步入職場的年輕女性。
產品上「現煮」和「五穀」的健康標籤,又契合了現在用戶對養生健康理念的追求。
另一方面,五穀類熱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其他茶飲品牌存在的季節性問題,對此,我們能看到,滬上阿姨在北方市場相對受歡迎的有趣現象。
而上述三類新式茶飲的強勢崛起,也預示著新式茶飲競爭趨於白熱化,以喜茶為代表的高定價茶飲品牌,想要下沉擴張,勢必壓力重重。
那麼新式茶飲未來在下沉市場不好做,跨界到團餐就好做嗎?實則更難。
02新式茶飲進駐團餐 面臨三大痛點
一、場地、運營模式限制
社會餐飲品牌可以一個模式打天下,甚至連店面選址都可以遵循同一個邏輯,但在團餐,則萬萬不能。
這是因為,能夠像喜茶進駐京東總部這樣,以獨立門店方式存在的少之又少,這裡既有場地空間制約的原因,也有傳統團餐模式的限制,因此餐飲品牌進駐更多的是以檔口形式的存在。
眾所周知,團餐運營模式基本上是甲方單位委託第三方餐飲公司全權經營,為了豐富產品線,第三方餐飲公司可以以轉包或加盟的方式邀請不同的小吃品牌入駐,但餐飲品牌入駐不僅要受甲方單位監管,更多的要與承包食堂的團餐公司打交道。
那麼品牌檔口運營就必須適時調整運營關注點,及與不同團餐公司的溝通模式。
比如有的團餐公司會格外注重價值觀的灌輸、體現,有的團餐公司則隨時隨地要檢查衛生;如果進駐的是以午餐和晚餐為主的食堂,那麼需要匹配菜單的產品,和進駐的以早餐為主的食堂,就不能一模一樣。
二、價格受管控、客單價不高
在客單價方面,團餐因主要是福利性質消費場景的原因,不僅價格普遍偏低,更是會受到限價管控。
因此,我們能看到,2-6元一杯的茶飲是常態,而這個價格區間甚至比某些四、五線小城市小品牌的茶飲價格還要低。
所以,在這樣的價格區間內,社餐一些茶飲品牌入駐後,能否在保證品質不變的情況下,還能攤住成本直至盈利,就必須提前扣問自己。
而這個價格區間也並非不能生存,而且要看對成本控制的能力,有些源於團餐業態的茶飲品牌就在此生存的很好,有的甚至開出了幾千家門店。
如專注於學生奶茶市場的益禾堂,創立於2012年,如今已開出了3900+門店,而客單價僅在6-9元之間。
另外還有,如重慶區域的團餐飲品品牌豆漿記憶,創立於2009年,截止2018年,門店超過200家,他們的客單價更是能維持在2-6元之間。
而價格低並未影響他們產品的品質,他們的豆漿不僅是現磨生產,而且種類豐富,除了原味豆漿、玫瑰豆漿、紅棗豆漿等傳統口味的豆漿,還根據年輕人口味喜好研發有燕麥米漿、五穀養生漿、核桃花生露、琥珀紅茶、豆腐奶茶、雪布蕾等等飲品。
三、餐飲品牌是食堂的一部分,步調要一致
和社會門店不同,團餐檔口總體上是食堂的一部分,因此經營管理必須按照食堂的整體規划去做,
比如在營銷方面,不能像社會門店一樣,可根據自身需求去營銷推廣,更多是要配合整個食堂去完成營銷工作。
說白了,餐飲品牌經營要與食堂步調統一。
因此像喜茶這類強營銷屬性、客單價較高的新式茶飲品牌,入駐團餐可能僅能在某些企業食堂單點開花,要想在團餐生根,很困難。
而雖然從整體上來看,社餐新式茶飲品牌入駐團餐可能還有諸多不便,但「餐+飲」成標配已是標配,千億飲品市場大有可為。
03「餐+飲」成標配 千億飲品市場大有可為
2019年整年,不少大牌中餐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爆款飲品或飲品品牌,pick了一波「餐+飲」的神仙操作:
如海底撈新出的「火鍋伴侶」(乳酸菌飲品)——鮮小菌、西貝的沙棘汁、德克士一口氣推出6款檸檬飲;湊湊推出了茶米茶、小龍坎推出了龍小茶、渡娘火鍋推出度娘的茶……
另外,英敏特Mintel公司在近年出具的消費者外出就餐報告也指出,15%-20%的飲品銷售額能為整個餐廳貢獻50%的利潤。根據一些餐飲老闆的經驗,不重視飲品,就可能丟掉5%-20%的業績增長或者10%的純利。
而很多團餐企業也密謀過這個事。
「我們之前嘗試過做過獨立飲品品牌,但是都沒有成功,只從銷量來看,就很低迷。」萬喜集團聯合創始人李洋告訴龍德,「而且很諷刺在是,在自己經營在美食檔口,竟然是一個咖啡品牌做得還不錯,但是新式茶飲的火爆和我們沒關係。」
振達集團總經理李應華直言,一直在關注茶飲圈的動態,從企業角度,也一直在探索「餐+飲」的產品組合,不過,目前還沒有想好從哪個角度切入,「目前沒有嘗試,是因為沒有找準差異化的點,但同行很少有做這塊的,所以也在觀望。」
團創創始人禹化強分析,其實團餐做茶飲難以做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需求。
「從用戶的角度,一份餐補12塊,很難再花同等價格買一杯水;而且場景受限,除了高校食堂,大部分企業食堂沒有在食堂喝下午茶的地方。」
不過,不少團餐人也認為,「團餐+飲」是有機會的,如果配上適合的飲品,可以達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