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王阿提拉:迷戀羅馬澡堂,娶過三百多美女,在婚床上流血而死

2020-12-10 史海爛柯人

提起古羅馬,令人深刻的可能是鬥獸場一類的古建築。誠然富有特色的古羅馬建築至今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但還有一類建築在當時十分有名,那就是澡堂。

19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夏塞裡奧有一幅世界名畫《古羅馬的浴室》,就反映了後代浪漫主義藝術家想像中的羅馬澡堂形象,特別是盡態極妍的浴女配上規模宏大的澡堂,加上畫家對光線、比例的處理,幾乎是再現了當時羅馬的洗浴盛況。類似題材的畫作還有不少。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古羅馬人的澡堂文化,這幅畫裡的內容只是冰山一角。

歷史上的羅馬澡堂

2007年的夏天,美國和義大利組成的考古隊在羅馬近郊發現了一處公元2世紀的古浴場。這個羅馬古浴場遺址足足有5英畝,換算過來有2萬平,大概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或許在空曠的室外,3個足球場的面積並不令人震撼,但它用作澡堂呢?

羅馬古浴場遺址

對此,考古隊的負責人,美國古羅馬文化研究所的達賴厄斯·阿里亞教授都震驚了:「這麼大規模的浴場非常罕見。」這麼大的浴場,除了用大理石來鋪地板外,還有暖氣管道供熱系統。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個大澡堂的主人至少是個億萬富翁,要不然光洗澡的開銷就出不起。況且,澡堂只是豪宅的一部分。

有大澡堂肯定得有大房子,羅馬近郊的好地段,也不少一般人住的起的。阿里亞教授認為這個浴場可能屬於古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一名富翁朋友,只不過我們無法證明這個大澡堂是向公眾開放,還是只用於招待房主朋友的私人會所。

像這種澡堂在當時應該還有不少。古羅馬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愛泡澡。羅馬共和國初期,有錢人家就已經擁有了類似泳池的私人浴室。之後隨著羅馬的擴張,財力的豐沛進一步體現在了澡堂上。

除了私人浴室的遍地開花外,公共浴場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羅馬共和時期,公共浴場就已經有了熱水廳、溫水廳、冷水廳三部分,滿足不同的需求。地下和牆體內鋪設有管道以供熱和維持溫度。並且還配有休息廳、娛樂廳和運動場。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大型的浴場的設計更為富麗,噴水池、塑像、天花板裝飾得跟皇宮似的。功能也更加豐富,除了按摩室、蒸汗室以外,還有增設圖書館、講演廳和商店等。

羅馬帝國時的詩人馬提亞爾曾見到過一座裝修豪華的浴室,他向朋友奧皮阿努斯吹噓道:

「你要是沒去過埃特魯斯庫的豪華浴室,這一輩子都不算沐浴過」。

民間如此,皇帝也不甘落後。卡拉卡拉和戴克利先這倆皇帝就以自己的名字冠名了倆澡堂,這就是卡拉卡拉浴場和戴克利先浴場。規模有多大呢?它們分別能同時容納兩千人和三千人同時沐浴。而且這倆浴場的主體建築代表了古羅馬拱圈結構的最高成就之一。卡拉卡拉的熱水浴大廳的穹頂更是冠絕世界建築史,其拱圈都用天然火山灰混凝土澆築,到了現在拱圈和穹頂已殘破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屹立而不完全坍塌。

澡堂文化的擴張

澡堂帶來的享樂主義不只是讓羅馬人抵抗不住,也深深影響到被羅馬統治過的地方。

英格蘭西南部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名叫巴斯,被譽為是英格蘭最美的城市,這座小城最著名的景點,就是個浴場。其實巴斯的英文原意就是「洗浴的地方」。

傳說公元1世紀,此時的英國還在古羅馬的治下,一個名叫Bladud的王子,到雅典讀書後染上了怪病,怎麼也好不了。身體的原因使得他回國後被邊緣化,最終被放逐到鄉下養羊。專心養羊的他發現小羊們經常到山下的一處有怪味的泥塘裡打滾。

一次,小王子趕羊不慎跌入泥塘,然後去旁邊溫泉裡清洗,感覺十分舒服。放羊的他便養成了在這洗澡的習慣,久而久之,泡澡不僅治好了他的病,還把他泡的細皮嫩肉。痊癒之後的他時來運轉,接替了王位。成了國王的他把溫泉的水抽了出來,大興土木建起了古羅馬風格的「國王浴池」,每年都要帶著王公貴族來這洗幾次浴。

16世紀後,這旁邊又建起了「王后浴池」,澡客眾多。如今在巴斯浴場的博物館裡陳列著許多珍貴的文物,真實地記錄著當時澡堂的盛況。在北至英格蘭,南到土耳其的廣袤大地上,像這種的古羅馬澡堂,還有好多。

澡堂文化的反噬

就像是泡澡所帶來的血脈舒張式的快感,澡堂的盛行使得古羅馬人的思想中充滿了享樂主義。這種享樂主義帶來了許多的靈感,全都體現在了澡堂裡。例如裝飾越來越華麗,澡堂的功能越來越豐富。

11世紀的時候,男女共浴就成了古羅馬澡堂的一大景觀。有些失足婦女便以此為家,長期泡在澡堂裡,男人們也樂意往澡堂跑。由此導致古羅馬帝國奢靡成災,統治者倒在澡堂的溫柔鄉裡。澡堂文化的反噬不可避免。

除了患上花柳病外,也有一些人因為作風問題而喪命。比如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就是因為睡了別人的老婆,而被暴脾氣的丈夫給活活揍到歸西。

如果只是個人層面的倒也好說,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便難以抵抗風險了。

話說西羅馬帝國荷諾裡皇帝在位時,曾抓了匈人的貴族小孩阿提拉做人質。阿提拉曾試圖逃跑失敗後,漸漸「融入」到了羅馬的生活中去,對羅馬的結構、運作、習慣等十分了解。成年後的阿提拉回到自己的部落,率領大批匈人打到了歐洲,迫使羅馬帝國求饒。

因為阿提拉的軍隊兇悍無比,令羅馬帝國為之震撼,因而也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率領東方的遊牧部落徵服歐洲,比成吉思汗早了八百多年,成為西方人心中的陰影。

有意思的是,功成名就的阿提拉和他的同胞們也沒有抵抗得了羅馬澡堂。據《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記載,阿提拉治下的匈人貴族生活很富足,完全不遜色羅馬貴族:

他們穿戴華麗,飲食講究,吃飯的時候還吟誦詩歌,不僅喜好香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家裡也有了羅馬式的浴室。

但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阿提拉卻死在了婚床上。這位戰功顯著的人物,在迎娶了又一位年輕美貌的妻子的當晚,飲酒作樂到深夜,沒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給出的答案是鼻腔大量出血導致的了窒息。

據說,阿提拉一生曾娶過300多美女,而他的結局也著實令人感慨——在婚床上流血而死。當然,這位迷戀羅馬澡堂的匈奴王,倒也享受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快樂。阿提拉死之後,他的繼承人們就為了龐大的帝國而爭奪,結果沒能抵擋住歐洲人的戰火被趕出了歷史舞臺。

阿提拉不只是個傳說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或許對電影《匈奴王阿提拉》有了新的認識。因為,熒幕上的英雄阿提拉不僅僅是個傳說,而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真真正正存在過的匈奴王。事實上,匈奴王阿提拉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冷血的蠻人,而是一代了不起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匈奴王》劇照

關於羅馬帝國的史學研究很多,講述阿提拉故事的圖書也不少。可是,能夠將二者講通透的學者並不多。畢竟,這需要很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淵博的知識。接下來要向大家補充介紹的這位,可以算是這一領域的翹楚了。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克裡斯託夫·凱利,擁有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博士學位,曾憑藉著《統治晚期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簡史》等作品享有盛譽,而他所撰寫的《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則是一部「另類的羅馬史」。

作者講述了阿提拉帶領匈奴人西徵的故事,不僅向我們呈現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更探究了羅馬帝國覆滅的真正原因。書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觀點,同時也是了解羅馬帝國晚期歷史的最佳讀本,令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如果大家對羅馬帝國史和阿提亞感興趣,不妨讀一下這部書。點擊下面連結,即可享受優惠購買↓

相關焦點

  • 匈奴單于阿提拉覆亡羅馬帝國 被稱為「上帝之鞭」
    然而,就在阿提拉率領的大軍令整個羅馬城都瑟瑟發抖的時刻,他突然間放棄了攻打的計劃,一個以女人換和平的計劃在他的心裡油然而生——他看上了羅馬帝國的公主霍諾裡阿。這無疑令西羅馬教皇大喜過望。  美麗的霍諾裡阿公主,於是成為羅馬人的王昭君,被送給匈奴人的單于,以她柔弱無骨的身體,阻擋了匈奴的鐵騎,女人溫柔多汁的身體,再一次神奇地介入了歷史。
  • 匈奴王阿提拉橫掃歐洲,他死後為何一手創下的帝國為何迅速瓦解?
    ,他抬頭看到牆壁上懸掛的一幅畫,畫中的羅馬皇帝坐在金光燦燦的寶座之上,腳下橫七豎八都是死去的匈人屍體,阿提拉憤怒至極,找來畫師,讓他重新作畫,畫中的阿提拉坐在王座之上,羅馬皇帝肩膀上扛著袋子,向阿提拉腳下倒著黃金。
  • 一樁荒唐的婚約:羅馬公主竟求嫁匈人王阿提拉?
    匈人王阿提拉,在西方人想像中,一直都是極其野蠻而恐怖的形象,是與羅馬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蠻人。高高在上的羅馬公主怎麼會看上阿提拉這個野蠻人?在他看來,霍諾裡婭向阿提拉求助,無異於對羅馬皇室的背叛。兩人之間的爭端讓加拉·普拉西提阿坐不住了,她覺得他們做得過分了。她沒能幫助瓦倫提尼安坐上統一的羅馬皇帝的寶座,因而他現在才這樣侮辱自己的姐姐。同時,霍諾裡婭蒙羞也是羅馬外交策略的失敗。這樣做,有可能讓阿提拉認為,把霍諾裡婭送出拉文納,說明帝國打算不惜一切代價以避免與匈人之間發生衝突。
  • 匈奴王阿提拉並非匈奴人而是愛斯基摩人?專家:證據確鑿
    這個帝國一度叫羅馬人打的體無完膚,動搖了羅馬帝國根基。這個帝國將日耳曼人從叢林中趕出,迫使他們大批湧入羅馬帝國,成了帝國的僱傭軍,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這個龐大的帝國就是匈人帝國。匈人帝國的領袖叫做阿提拉。匈人,是公元三世紀開始,突然在歐亞交界的烏拉爾河流域出現的一個民族。
  • 羅馬城40年3次大難,1次死哥特王、1次死匈奴王,第3次影響700年
    有人說,羅馬城是受聖彼得和聖保羅庇護的城市,阿拉裡克是受到懲罰。事情還沒有結束,阿拉裡剋死後,哥特人命令羅馬戰俘給他建造墳墓。他們引開布森託河水,在乾枯的河床上開建墓穴,把大批掠奪自羅馬城的珍寶放入其中。當墳墓被石板和泥土封好之後,又恢復原本的河道。而那些造墓的戰俘們則全部被處死,通過這一方法,阿拉裡克的安息之地成為歷史之謎。
  • 讓歐洲驚恐的「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算不算是中國人?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有的現在依然存在,有的卻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對於這些周邊民族,千百年來,以漢人為核心的中原王朝經常稱其為蠻夷戎狄。比如,匈奴與我們不同文,不同種,可是他們又反覆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那麼……《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是夏的末代君王桀的後人,夏覆滅以後,這群落魄的夏人就遷往北方。
  • 阿提拉既非匈奴也從未橫掃歐洲
    匈人戰績最輝煌的時候,是在5世紀匈人完成了自身的統一,並迎來了自小在羅馬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阿提拉成為領袖之後。447年,趁東羅馬發生饑荒和大地震的時候,阿提拉一路從巴爾幹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面對修整一新的君堡城牆,只有少量攻城武器的阿提拉只能望城興嘆,最終撤去。
  •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正如指出的那樣,亞歷山大一路走來。所有這些人都是偉大的指揮官,但亞歷山大是唯一一個以領導前線而聞名的。成吉思汗必須是一個強大的戰鬥勇士來團結蒙古人。蒙古人是非常厲害的戰士。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于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徵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
  • 「上帝之鞭」阿提拉
    說起阿提拉,現代社會裡西方人相對於啊東方人在民眾心裡是不一樣的。某種程度來說西方人對於阿提拉的記載和了解比東方人更加深刻一點。這個阿提拉,首先說一下他是個匈奴人。而對於匈奴我們好像更加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最後的羅馬人」與「上帝之鞭」間的戰鬥,阿提拉唯一的一次慘敗
    沙隆,位於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馬恩河蜿蜒在它旁邊流過,這裡曾是一個著名的古戰場——451年9月20日,就在這個平原上,爆發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會戰一方是日落西山的羅馬聯軍,而另一方是號稱「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
  • 歐洲人為什麼幾乎不談匈奴人?中國史籍為證,說多了怕成中國後裔
    匈奴是我國古代時期非常不服管教的民族,他們一直以來都在邊境騷擾百姓,由於太過張揚,於是很多朝代都在致力消滅匈奴,但是匈奴本就是一個特殊的文化,並且部落人數強大,所以想要消滅他們,談何容易,直到霍去病衛青等出現,才算是消滅了匈奴的主力軍,但是關於匈奴的身世,很多人都持有不同的態度,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匈奴並不是中華的後人,而是歐洲的,那麼歐洲人為什麼幾乎不談匈奴人
  • 「最後的羅馬人」末代帝國的中流砥柱,卻喪命於自己人手裡
    此時西羅馬帝國強敵環伺,西哥特首領阿拉裡克曾帶兵攻陷了羅馬城,而高登提烏斯為了國家,用各種手法與敵人周旋,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將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埃提烏斯先在西哥特人那做人質,後來西哥特王阿拉裡剋死後,他又到匈奴人盧阿的營帳中做人質,不過他在那結識了日後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 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刻板印象,被西方人翻案
    阿提拉12歲那年就被送往西羅馬的宮廷為人質,小的時候他在阿提拉的王庭中接受軍事和語言訓練,到西羅馬宮廷他更是熱心觀察,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羅馬的風俗。後來,出使匈人王庭的歷史學家普利斯庫斯竟看到了羅馬式的澡堂,可視作阿提拉生活方式的延續。
  • 匈奴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真是一家人?北匈奴西遷,滅了羅馬
    匈奴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真是一家人?北匈奴西遷,滅了羅馬匈奴,中國歷史上一個赫赫有名的遊牧民族,馬背上的匈奴,戰鬥力強悍,配備一把圓月彎刀,和強硬的弓弩,善於機動作戰,騎兵神速,來無影去無蹤。經常入侵我中原土地,搶劫糧食,擄掠婦女,搶奪金銀珠寶。
  • 羅馬公主私通後找阿提拉做老實人,他因此血洗羅馬,卻暴斃在洞房
    而阿提拉自來到羅馬帝國之後,他所接觸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頂級的文化之一。羅馬人在方方面面的成就給了年少的阿提拉十足的震撼和成長,特別是那濃富羅馬特色的浴場經濟,讓阿提拉自登上帝位之後,就一直嚮往在大草原上也挖出一個大大的私人澡堂。
  • 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真的是被漢朝打敗西遷的匈奴後裔嗎?
    可以說,阿提拉領導的匈人帝國曾令整個西方世界無比恐懼,兩個羅馬帝國的歷史都因他而改寫。也正是由於對匈人王阿提拉的恐懼和其對歐洲歷史的重大影響,歐洲人將阿提拉奉為了第1代上帝之鞭。
  • 「匈人帝國」之六-阿奎利亞攻防戰,威尼斯,阿提拉之死及評價
    所以,當現代人遊覽威尼斯時,沒想到這個美麗的水城的建設,竟然還要感謝阿提拉。從公元542年春天到秋天,阿提拉一直在義大利北部肆虐。這期間,曾經打敗阿提拉的埃提烏斯呆在高盧南部,沒有任何行動。羅馬頂不住了,由兩位元老院議員和主教利奧三人組成一個「談判小組」,去見在曼託瓦的阿提拉。「付錢給你,請你回去」。於是,阿提拉按照承諾,翻越阿爾卑斯山,回到了多瑙河中遊。
  • 匈人帝國的傳奇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貴族和野性的整合者
    事實上,阿提拉出生的匈人帝國,生活環境還真的不太好。你要說大部分的人民,是用最低水準的物質條件在過日子,也並不為過。這也造就他們在作戰上,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召集大量軍隊的特性。但是,阿提拉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他其實是有背景的。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匈奴人善於牧馬,故而來去如風,漢人士卒多以步兵為主,追又追不上,防也防不住,只能被動防禦。被動防禦中原人最為拿手,那就是建城牆,於是趙武靈王、燕昭王與秦昭公與匈奴接壤處分段開工建設城牆,這就是後來秦長城的雛形。正如泰戈爾對長城的評價:「長城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映射著古老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