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餘發星、彭俊傑、華國強合作團隊研究發現RNF43在結直腸印...

2020-12-17 復旦大學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缺乏有針對性的靶向療法,結直腸癌目前已成為第二大致死瘤種。印戒細胞癌(signet-ring cell cancer, SRCC)是結直腸癌的一種特殊亞型,佔所有結直腸癌的1%左右。印戒細胞癌的發病年齡較傳統腺癌明顯提前;預後比傳統腺癌較差,5年生存率在0%-36%之間;發現時的病期較晚,約60%的印戒細胞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處於III期或IV期。此外,印戒細胞癌極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及腹膜轉移,轉移率分別高達79%及35.7%,卻較少發生肝轉移。因此,結直腸印戒細胞癌雖發病率低,但破壞力大、預後差,值得關注。然而,有關結直腸印戒細胞癌的發生、發展、轉移和耐藥的生物學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餘發星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彭俊傑及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華國強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requent RNF43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moderate activation of Wnt signaling in colorectal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的文章。該研究通過對29例結直腸印戒細胞癌樣本的全外顯子測序,結合與腺癌、粘液腺癌的表達譜對比分析,揭示了這一罕見癌的分子特徵。

在結直腸SRCC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為TP53 (55.2%),RNF43(34.5%),MUC16(31.0%),TTN (31.0%),PCDH17 (27.6%),KMT2D(24.1%)和SMAD4 (20.7%)。與TCGA中結直腸癌的腺癌(Adenocarcinoma,AC;n=458)及粘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 MAC;n=59)測序數據相比,SRCC中RNF43的突變頻率明顯增高,而APC的突變頻率僅為3.4%(1/29),後者在AC及MAC中突變率高於70%。同時,RNF43在SRCC和AC/MAC的突變模式不同,SRCC中的RNF43突變多為N端的無義突變(p.Glu43*和p.Arg132*);AC/MAC中,多數RNF43突變為C段的熱點移碼突變(p.Gly659fs)。APC和RNF43都是WNT途徑的關鍵調控因子,它們的失活可穩定β-catenin並導致核移位。這表明SRCC和AC/MAC激活Wnt/β-catenin通路的方式有所不同。此外,MAPK和PI3K通路相關基因在SRCC的突變率較低。除已報導的KRAS、PIK3CA的突變率較低外,研究人員還發現PTEN、IRS2和BRAF等驅動突變在SRCC中也很少發生。缺乏MAPK和PI3K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導致SRCC低增殖表型的原因。

該研究對6對SRCC/AC/MAC腸癌組織進行RNA-seq,發現在不同亞型的腸癌中,Wnt通路均被激活,但在SRCC中的激活狀態較弱,這可能與RNF43突變對Wnt通路的作用較弱有關。此外,SRCC與上皮-間充質轉化、血管生成和獨特的代謝基因表達譜相關,可能是SRCC高侵襲性生物學行為的原因。

該研究是首個對結直腸印戒細胞癌的較大規模測序分析,為SRCC致癌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RNF43突變是第一個被報導的可能導致SRCC特異表型的基因變異事件。該研究發現的獨特的SRCC分子特徵,為日後SRCC的基礎及轉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雅琪博士、王仁傑博士及生物醫學研究院李健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餘發星、彭俊傑、華國強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也得到了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劉贇、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黃勝林的大力支持。 

目前缺少用於結直腸印戒細胞癌發生機理及抗印戒細胞癌藥物開發的接近臨床腫瘤生物學特性的實驗材料。在前期研究中,彭俊傑/華國強課題組構建並鑑定了首例結直腸印戒細胞癌類器官系及細胞系,相關研究發表於Carcinogenesis,為印戒細胞癌的研究提供了體外研究工具。此外,餘發星及徐彥輝課題組近期在Protein & Cell發表USP47通過去泛素化YAP促進結直腸癌細胞生長的工作,提供了新的結直腸癌發生發展分子機制。 

論文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3238-020-00691-0 

相關焦點

  •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2020-12-17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倫敦學院大學劉會贇-巫江研究團隊和蘇州大學鄒貴付研究團隊合作...
    2016年蘇州大學鄒貴付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大尺寸、超平整、導電的玻璃石墨烯薄膜(Science Advances, 2016,2 e1601574)。事實上,與單晶石墨烯和非晶玻璃碳不同,玻璃-石墨烯薄膜是一種表面平整的獨特二維碳納米片,它具有高透明性、高傳導性、柔性和穩定性好等優勢。
  • 復旦大學與盧森堡大學籤署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協議
    12月18日,復旦大學與盧森堡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籤署了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協議。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和盧森堡大學校長斯泰凡·帕拉吉(Stéphane PALLAGE)先後發表致辭。盧森堡駐滬總領事賀文晟(Vincent HIEFF)親臨復旦大學見證,並發表了祝賀詞。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主持籤約儀式。
  • 新發現!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
    我校科研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揭示雄性七鰓鰻吸引異性的秘密》近日,PLOSBI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我校水產與生命學院科研團隊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的合作研究論文「Spermineinsemenofmalesealampreyactsasasexpheromo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IF=9.311),報導了精胺(Spermine)作為一種高效的雄性性外激素能夠特異性的吸引性成熟雌性海七鰓鰻
  • 復旦速度!張文宏教授新書法文版、西班牙文版翻譯團隊和合作出版社...
    4月15日,該書法文版、西班牙文版13人翻譯團隊也順利集結。與英文版相同,因時間緊迫,鑑於全書共26章,法語版、西語版也分別由13名譯者合作翻譯,每位成員負責翻譯兩章。計劃於4月22日交稿,5月底正式出版。
  • BoCo中國與復旦大學開啟認知障礙的骨傳導音樂治療研究合作
    一項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前瞻性觀察研究顯示,老人聽力損失與老年痴呆有密切關聯。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聽力每損失25分貝,在認知退化上的作用就相當於老了七歲。聽力損失越嚴重,患認知症的風險也越高。根據第二屆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戰略計劃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輕度、中度、重度聽力損失的老人,其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分別是聽力正常老人的 2 倍、3 倍和5 倍。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USMSTF)於今年11月,發布了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建議,對以上幾個問題做了解答。重點內容搶先看!該建議圍繞6個關鍵問題,提出以下中心觀點:內鏡下發現結直腸息肉伴深層黏膜下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應直接提交外科手術;當發現淺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風險增加時,應予以最佳的內鏡切除技術和標本處理;當發現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潤時,應權衡外科手術的風險和益處。
  •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研討會 專家積極看待中日韓自貿區建設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新時代的中日關係:課題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心成立30周年紀念活動。圖為中國原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永華(中)在會上作報告。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22日電 (王廣濤 張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籤訂標誌著中日兩國第一次建立了直接的自由貿易區,為今後中日兩國深化合作打開了一扇大門。」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近日在一場活動上說。
  • 上海重點大學介紹: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復旦兩字由學校創始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先生從《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選齲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內遷重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
  • ...傳重要信號|上海交大|復旦|華為公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_網易新聞
    7月29日至31日,任正非帶隊到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參與任正非大學行的還有兩位華為高管,分別是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和2012實驗室總裁何庭波。在每所大學,任正非均與專家進行了座談,討論話題涉及校企深層合作,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培育高科技創新人才,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等。
  • 復旦大學:助力形成更加開放、包容、平等、互建的國際教育合作體系!
    委員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主持會議並總結講話。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何納、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作專家報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分會理事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作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2020工作總結和2021工作計劃匯報。分會秘書長、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玉剛作「高等教育境外辦學調研項目」工作匯報。
  • 2019年,復旦大學表現怎麼樣?
    2019年4月25日,金力院士團隊研究成果以《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這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它是由中國學者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具有全球視野的研究。」 清華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院底騫如此評價。該篇論文還入選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9年度最佳論文。10月31日,《自然》發表兩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重磅研究成果。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榮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
    2020年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暨2020復旦科技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2020年「復旦-中植科學獎」。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為薛其坤頒獎。
  • 日本胃腸內鏡學會結直腸EMR/ESD指南
    在結直腸ESD/EMR中應避免過度鎮靜,因為常需要改變體位。通過注入二氧化碳可以減少腹脹,從而減少鎮靜劑的用量。 術中管理 當需要採用鎮靜和計劃長時間手術時,術中應監測氧濃度、心電圖和血壓。
  • 中國高校自貿區研究聯盟2018年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中國高校自貿區研究聯盟2018年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2018年05月10日 19: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高校自貿區研究聯盟2018年會現場
  • 「中國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視野」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辦
    在此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間信仰在內的中國宗教傳統,又找到適合各自研究對象的具體方法,並且能認真地回答社會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問題,是擺在中國宗教學者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聯合發起系列研討,共同反思和推進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論。
  • 復旦大學發明「小分子膠水」,助力細胞自噬「吞沒」致病蛋白
    2019年10 月 31 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與丁澦課題組和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費義豔課題組等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Allele-selective
  •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新時代的中日關係:課題與展望」國際...
    人民網北京11月25日電 11月21日,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舉辦第30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心成立30周年慶典,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8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在紀念慶典上,復旦大學領導對30年來支持學校日本研究中心事業發展的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等社會團體、企業及個人頒發了感謝狀。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趙啟正發表了「籤訂RCEP後對中日關係的展望」特別紀念演講。
  • 新石器時代晚期,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復旦團隊揭示全球第二大...
    圖說:漢藏語系中109種語言的譜系樹 復旦大學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了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12月主要科研成果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團隊在糖尿病視網膜血管病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院在糖尿病視網膜血管病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新調控基因——環狀RNA-HIP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