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新民網】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各地點燃,有這樣一群上海年輕人思量再三,最後選擇「留守」在美國紐約、英國謝爾菲德、澳大利亞雪梨、法國格勒諾布爾、日本京都。昨天,海岸君連線多位上海留學生,一探他們在當地的防疫生活和學習。
這群分散在全球的上海留學生紛紛表示,他們也曾害怕和焦慮,但是,他們選擇留守,正是因為祖國是他們堅強的後盾,也正是堅信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全球同心攜手抗疫,方能打贏這場戰「疫」。
謝菲爾德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 沈怡筠
祖國送來了「健康包」 我並不是很孤獨
冰箱裡囤著滿滿當當的食材,電腦裡囤著為畢業論文準備的資料,手機裡每天都收到中國學聯志願者搜集的各類抗疫信息……在租住的學生公寓裡,謝菲爾德大學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沈怡筠覺得,留在英國的日子,並不是很孤獨。
謝菲爾德大學現有學生4萬餘名,有6000餘名中國留學生。謝菲爾德中國學聯的同學們不僅為留在英國的學生組建了微信群,也組建了家長群,讓家長放心。本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安排在英留學生、華僑華人等與上海醫務專家視頻連線,群裡馬上有人做好了筆記,和大家分享。3月25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表示,國內準備向留英的22萬留學生發放健康包,內有普通醫用口罩、N95口罩、中藥、健康手冊、消毒紙巾等。大家已經根據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館開通的網上信息登記地址做好了登記,等著接收來自祖國的溫暖。
由於學校發現了一例確診病例,謝菲爾德大學3月13日宣布停課,校長表示會提供線上課程,並將和移民處溝通,確保學生的籤證不會受到影響。「誰沒有消毒液了,誰知道哪家超市有貨源了,大家都會互幫互助,感覺海外華人挺團結的。」沈怡筠說。除了宅家查資料,寫論文,微信群裡,大家還會丟出一段段音樂,「雲蹦迪」。
小沈告訴海岸君,英國疫情開始出現爆發趨勢時,確實很多同學都想回來。隨著機票價格一路飛升,航班不停取消,同學們的回國路也波折不斷。有的同學轉機緬甸,沒想到根據當地疫情防控要求,一下機就被要求在當地集中隔離14天;有的同學轉機衣索比亞,硬生生繞了很大一圈才回到國內,折騰得筋疲力盡。小沈的媽媽是浦東金楊新村街道的一名社區幹部,這一陣,小區裡回來的留學生多了,沈媽媽每天都要為了安排社區居家隔離各項事宜而奔忙。「我媽也勸我,說飛機上空間密閉,反而不安全,不如安心留在英國。」小沈說,一場疫情,讓連自己「千年停更」的公眾號,也終於有時間上新了。兩段Vlog,自然也是和抗疫生活有關。她笑言,留英一年,經歷了英國脫歐,經歷了英鎊過山車一樣的漲跌,這次又遇到了新冠疫情,這也是人生中很難得的經歷。
美國紐約大學數字媒體專業學生 汪立昊
宅家階段完成自我提升
當疫情在整個美國蔓延開來,紐約市及紐約州已然成為「重災區」。3月11日起,美國紐約大學宣布正式進入網課階段。「這個畢業季註定變成此生最難忘的記憶之一。儘管疫情讓前路變得迷茫,但我仍然堅信,人類可以共同戰勝病魔。」紐約大學大四的上海留學生汪立昊坦言,從沒想過自己會親歷這樣一場全球爆發的公共衛生危機,更身處風暴的中心,就讀數字媒體專業的他也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思考學業、記錄生活,與全球一起「抗疫」。
從小就對設計、媒體感興趣的汪立昊,原本計劃2月回到紐約後投入實習和求職,現在這個計劃暫時被疫情擱淺了。「春節在國內時已有了封城、疫情科普等經歷,這些知識儲備反而能讓我坦然面對紐約封城。但是,畢業計劃的打亂曾讓我一度迷茫。」汪立昊說,幸好,國內親友不斷送來關心,身邊朋友也在相互打氣,心態也已調整過來了。「我時常會查看新聞,也看到了祖國對留學生發來的慰問和關心,很讓我感到溫暖。」
如今,汪立昊每天都保持規律的作息,生活也安排得有條不紊:每天8時30分,他會按時起床,上網課、做作業、投簡歷;每隔兩天會和家人視頻通話報平安;每三到四天,他會和室友去超市採購生活物資。
除了大四的兩門課程,汪立昊還從興趣出發給自己「加餐」,報名了一些編程、影視製作等在線課程。「時間不該浪費在迷茫上,宅家的這段時間恰好是一個機會,讓我有了更多時間提升自己的水平。」汪立昊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雖然有人說他們是最「倒黴」的畢業生,但是,他覺得還是要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我湊巧『趕』在美國頒布旅行禁令前順利回到紐約。又比如,我的學習小組幸運地在學校封校前完成了畢業設計的拍攝任務。你看,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
生活之餘,汪立昊也參與到當地的抗疫公益之中。紐約「封城」後,一些關於疫情的不實消息四處傳播。「為了讓人了解真實的紐約,也為了讓人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科學的認識,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什麼。」身為紐約大學中國學生聯誼會媒體部部長,汪立昊前一陣還和夥伴們一起在學聯公眾號上發表了疫情相關的科普推文。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商學院大三學生 沈寅峰
加入到社區公益互助戰「疫」中
「疫情發生,誰都不是局外人,這樣的『課堂』也能有收穫。」和許多留學生一樣,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商學院大三學生沈寅峰最近一周幾乎都「宅」在學生公寓裡,忙著上學校的網課、應對期中作業,但是,又和許多學生不同,身為雪梨大學學生會學生董事的他還忙著協調各學生組織募集和調動口罩、日用品、食物等物資,零利潤甚至無償提供給有需求的學生和當地社區,加入到公益互助戰「疫」中。
「和國內大學不同,雪梨大學的學生會其實是一個NGO組織。除了每學年要組織8到10個日常的大型活動、為學生就業提供指導,它還管理著學校餐廳、商店和學校200多個社團,每年的營業額有3200萬澳幣。有這樣的平臺基礎,我們也希望盡我們所能,為學校和社區的防疫貢獻綿薄之力。」沈寅峰說,雪梨大學學生會和該校的中國學生聯合會、澳洲中國留學生俱樂部合作,從國內募集了口罩、消毒液等物資,提供給雪梨當地的同學,還和學校另外兩大學生組織——本科學生聯盟、研究生協會合作,為學生在線學習答疑解惑,提供課程指導。這幾天,他又在和其餘的董事籌劃一項新服務:應對新出現的生活物資緊缺狀況,利用學聯運營的商店、飯店庫存,為社區和師生提供平價物資包,物資包裡有牛奶、雞蛋、意面等生活必需品。
沈寅峰說,2月初時,國內疫情形勢嚴峻,為了趕回學校籌劃開學迎新活動,他曾不得不飛去泰國待了15天再轉道雪梨,沒想到經歷了人在囧途後,又遇上了疫情的全球爆發。「今天是學校封校第五天了。家人也曾勸我索性飛回國,身邊也有不少同學已經回國,但是,我覺得,不僅學生會的工作等著我去做,也有未回國的國際學生和當地學生一起同心抗疫。」如今,曾有過春節上海隔離經驗的沈寅峰儼然成了同學們中的防疫「老法師」:怎麼做好自身防護,要做哪些物資儲備,學校和學生會也推出了知識問答晚會、抖音挑戰等網上活動豐富學生生活。
在中國發生疫情的時候,雪梨大學校長施邁克博士就曾在校園「許願樹」上掛上許願卡為中國祈福。他說:「雪梨大學是一個多元化的大家庭,中國學生是這個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成員。我們對中國學生在這個艱難時期所表現出的堅強精神和勇氣感到敬佩。」據了解,雪梨大學已為受到旅行禁令影響的中國學生制定了多項財務和專家支援服務,包括提供遠程學習課程,線上學習支持,在線學習費用返還,減免費用等措施。
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碩士二年級生 周世卿
超長假期裡去圖書館打工
上午8時30分,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碩士二年級周世卿就從住所出發,前往學校圖書館,開始他本周第四個打工日。
「其實,受疫情影響,學校圖書館從3月4日起就閉館不開放了,現在要做的都是一些館內資料和藏書整理工作。」周世卿說,此時正是京都櫻花逐漸開放,但是如今的校園沒有了人聲鼎沸,顯得有點冷清,原定於3月31日的開學典禮也延期到了5月7日。「算了算今年的春假長達105天,反而給了我和書籍親密接觸的機會。」
由於開學推遲,許多外省學生遲遲沒有返校,部分留學生則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個月開始,學校圖書館的人手就變得有點緊張。春節期間取消回國計劃的周世卿主動請纓,成為了圖書管理員「超級替補」,每周要到圖書館工作四天。「圖書館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很嚴謹也很忙碌。自從閉館後,我們就忙著錄入、更新出借書籍,將舊書整理進庫。每天工作結束後,我還能花點時間,翻閱自己喜歡的書籍。」周世卿說,到了研究生二年級,專業課程本就很少,學校也還沒開課,圖書館成了他的知識「充電站」。
周世卿說,儘管京都並非疫情「重災區」,但是,5個星期前,各商店的口罩就基本處於斷貨狀態,路上戴口罩的人也明顯多了起來。「目前,不光是留學生,周邊的居民也都處於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狀態,儲備一些生活物資,儘量自己做飯或買一些速食便當。日本人的宅是種文化,所以,大家倒也不覺得特別煩悶。除了減少出門,該幹嘛幹嘛,生活照常。」
宅家生活,也讓周世卿有了更多空閒的時間。「雖然,今年沒有回國,但是我一直通過新聞關注國內疫情的變化,我被那些抗疫凡人英雄們感動過,也為疫情的發生憂心過,更為中國在抗疫中作出的努力而驕傲。在疫情發生之初,日本就曾伸出援助之手,『山河異域,日月同天』也打動了我們在日留學生的心。因此,在這樣的非常時期,身處異國他鄉的我們也會為這份國際友誼的延續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碩士研究生 王聖明
醫學生宅家科研 線上志願服務工
瀏覽新聞、分析實驗數據、閱讀、翻譯工作、鍛鍊、做飯、寫日記……王聖明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4級臨床醫學八年製法文班的學生,目前正在法國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攻讀生命科學碩士學位。疫情影響下,法國已經頒布了禁足令,這位醫學生為自己設計了一套細緻充實的「宅家計劃」,積極抗「疫」。
疫情在境外快速蔓延時,王聖明所在的實驗室還未停工,求學也正進行到關鍵階段不便回國,但作為醫學生,他很早就關注到國內新冠病毒肺炎的信息,有了一份「敏感」,他和夥伴逐步開始採購口罩和生活物資提前做些準備。也是靠著這份「敏感」,在實驗室開放的最後一天,王聖明從早上七點半一直在顯微鏡前呆到了晚上九點,為宅家科研囤下一些數據。
「我是醫學生,知道也能做到怎麼保護好自己,不太擔心健康問題。在法國沒有行醫的資質,只能給樓道的華人拉個群,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需要互相幫助的地方。」王聖明說,他和一些留法中國醫學生一起做志願者,翻譯了國內師長的新冠肺炎線上學術研討會,希望能夠向全世界分享屬於上海、屬於中國的抗疫經驗,「志願者隊伍補充得非常快,很多上海的醫學生夥伴加入,目前視頻已經製作完成。」
法國禁足後王聖明的每日記錄已經更新到第9篇,每天整理法國疫情新聞、生活見聞思考、今日總結和明日計劃,再給自己拍一張「奧力給」的加油照,發布到社交網站上,既是分享交流,也是鼓勵自己。醫生父母鼓勵聖明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手術科室醫生,需要心態上的錘鍊,不妨將這場人在異鄉的「閉關」當做是一次修煉的機會。
透過公寓的窗口,有時能看到街邊相隔聊天的居民,有時會看到對面樓的法國鄰居在家跳舞,有時也能聽到大家為醫務工作者鼓勵和感謝的掌聲,以醫學生視角關心疫情信息,經歷並觀察這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王聖明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肩膀上的責任。「去前線支援的前輩師長是我們的榜樣,要做好準備在未來需要的時候作出同樣的選擇。在法國的經歷也讓我更覺得『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口號,在事關全球人民健康安全的問題上要信息透明,也要放下成見,客觀地吸取採納各方經驗,傾聽和講述同樣重要。或許世界人民經歷這次事件後,不用翻譯也更能體會『環球同此涼熱』的意思。」他說。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陸梓華 馬 丹 易 蓉
原標題:疫情之下,這群選擇不回國的上海留學生,過得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