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芙蓉溪路附近的魯女生吃驚發現,路口不遠處,一家開張不久的平價蔬菜超市店,其蔬菜價格與市場相比低了近一半左右,生意非常火爆。平價店裡的蔬菜為什麼這麼便宜?如此低價位下,商家又如何能實現盈利?
薄利多銷生意紅火
21日上午,芙蓉溪路入口左側,一處名為蔬菜平價超市的店外人頭攢動。門前一塊黑板上,寫著當天的蔬菜價格,不少市民正在觀看。新鮮嫩綠的青菜十分惹眼,一些菜甚至還來不及下貨就被爭相購買。店門前一輛滿載大白菜和萵筍的三輪車上,不到20分鐘,只剩下了三袋蔬菜。
「開業後,每天都是這麼多人,每天大概在1000人左右。」汪小林眼睛布著些許血絲,他擦擦額頭的汗水,告訴記者,店裡每天只營業上午半天時間,每天上午7點到10點半,是最忙的時候。
今年40歲的汪小林和妻子項竹蓉家住遊仙郊區,2009年開始做蔬菜生意。最初,他騎著摩託車,帶著自產自銷的蔬菜走街串巷流動售賣。2010年,夫妻倆的「陣地」固定在了化工廠生活小區門口。
「那時候我自己種菜自己賣,從地頭到市民手裡沒有太多環節,所以扣的利潤少。」看到一些從收購商手裡拿菜的同行直呼菜價高,而一些收入不高的市民吃不上新鮮蔬菜,汪小林和妻子想,可不可以做個平價銷售點,從地頭直接到餐桌?
積累了一定資金後,今年9月,汪小林在芙蓉溪路租下一間門面,自己到綿陽附近的蔬菜基地直接收購蔬菜,再運回店中,以高出批發價兩毛左右的價格出售。
小菜店惠民便民
因來客實在太多,10多平米的店顯得很擁擠。汪小林無奈只得將白菜、萵筍等蔬菜抬到門前讓市民挑選。不僅周圍許多居民每天來此買菜,甚至一些家住較遠小區的市民也慕名前來。
今年69歲的梁洪武家住富樂小區,和老伴每月靠領養老金生活。自從無意間發現這家平價蔬菜店後,老兩口便成了常客。
「這麼大袋蒜才花了我5塊錢,實惠!」10點鐘,從平價蔬菜店出來,梁洪武手裡提著一袋小蒜給記者算起了帳,「一斤香菇市場上至少要賣5塊錢,這裡只賣2塊錢,三塊錢一斤的土豆,這裡只賣1塊多,一頓飯下來,我省了近5塊錢。」
10點多鐘,買菜的人流不再那麼擁擠,記者走進店中看到,不大的店裡蔬菜品種還不少,青椒、土豆、香菇、生薑、紅薯等10多種蔬菜整齊地擺在貨架和菜筐中,基本上可以滿足市民的購買需求。
在採訪的一個小時裡,記者看到黑板上香菇的價格降了兩次,土豆的價格降了一次。汪小林告訴記者,店裡根據一天中各種蔬菜的銷售情況對蔬菜價格進行適時調整,以保證每天不留剩菜,第二天能進到新鮮貨。
「一般土豆進貨量每天在500~2000斤,白菜每天進500~1700斤,香菇在兩三百斤到上千斤,因為進貨量比一般商家多,在批發時菜農往往能適當降一些價錢。」汪小林告訴記者,會根據買菜市民的反映和需求適時調整每樣蔬菜的進貨量。
「老百姓過日子就圖便宜實惠,這裡的菜價比菜市場低多了,還都很新鮮,我寧可多走一段路也要每天來這裡買菜。」64歲的何阿姨彎著腰,一邊挑選著紅辣椒一邊感慨,「要是多建幾個這樣的平價菜市場,老百姓就更方便了。」
直銷模式能否推廣
隨著買菜的市民越來越多,汪小林運菜的工具從摩託車變成了三輪車,一個人賣菜變成全家上陣。儘管如此,銷售高峰期的時候仍然忙的團團轉。
「從開店到現在,很少睡過一個安穩覺。」項竹蓉告訴記者,每天夜裡一兩點鐘,夫妻倆就得起身前往批發市場收購蔬菜、搬運到店裡。因實在忙不過來,還請了幾位下崗工人來幫忙運送蔬菜。
項竹蓉說,現在進貨的主要工具就是門口那輛三輪,因為載貨數量有限,有時不得不另請人幫忙,這樣一來成本就更大。
「剛剛起步創業,資金不足,也不敢請太多工人幫忙。」項竹蓉說,因為人手不足,一些豆製品如豆腐等菜品都無法滿足市民需要。「目前經營這個蔬菜平價店,成本、門面和人手是面臨的三大難題。」
「我們收購蔬菜回來直接銷售,雖然流通環節減少了,但也更加辛苦了。」汪小林說,等資金能夠周轉,他將增加門店,門店多了,銷量大了,平攤的成本就會相應減少。
「平價店之所以便宜,主要是中間少了一些環節。」北川神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業部部長馬文舉告訴記者,從流通路線來看,直銷店農貿超市是「供應基地-短途物流-消費者」;農貿市場是「供應基地-物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消費者」;蔬菜進大型超市流通路線是「供應基地-經紀人-物流-大型超市-消費者」。
「可以看出,直銷店農貿超市的流通環節明顯少於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價格自然就低。」馬文舉說,「直銷店平價蔬菜店的出現,表明菜價有著很大的下調空間,但是這樣的平價店供貨方式單一,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出現斷貨,或因蔬菜品種太少,無法滿足需求,目前需著力解決進貨難、成本高、蔬菜質量的保障等問題。」(閆靜)
編輯: 周念慈 [關閉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