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帶著37名工人,坐了10天的火車來到了薩爾圖。他們被分配到薩55井從事鑽井工作。而因為路上運輸的不便,鑽井設備比工人晚到十多天。而這段時間裡,王進喜卻閒不住。自己寫詩唱歌,鼓舞工友們與惡劣的環境抗爭。
王進喜
一天晚上,薩爾圖的氣溫降到了零下20多度,王進喜和工友們住的牛棚裡面結滿了冰霜。大夥根本就睡不著,這個時候,王進喜提議說:「咱們來作首詩怎麼樣?」這個提議把大夥都給逗樂了,因為他們都知道王進喜什麼都行,就是認字不行,更甭提作詩了。可王進喜卻說:「你們別笑我,作高水平的詩咱們不行,咱可以作簡單的啊,只要能鼓舞士氣就是好詩。」於是,王進喜想了想,然後作了一首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能跟著一起背出兩句的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
王進喜
十多天後,消息傳來,鑽井設備終於運到薩爾圖了。可王進喜左等右等,眼睛都望穿了,還是沒看到設備運到工地上。他一打聽才知道,設備一直擱在火車上,根本就沒卸下來。王進喜得知後火爆脾氣立馬就上來了,大吼:「為什麼沒有人管鑽機?」旁邊的人馬上解釋:「不是不想卸,是因為吊車還沒有到,這鑽機有60噸,沒吊車根本就沒法卸。不然再等兩天。」
王進喜和工友們
一聽還要等兩天,王進喜的倔脾氣一下子就火了:「這還要等到什麼時候,我現在恨不得把鑽頭安在腦門上,砸出一口井來。」王進喜一回頭就集合隊伍,帶領1205鑽井隊的三十多名成員,把設備化大為小、拆整為零。然後,足足奮戰了整整三天三夜,硬是用肩扛手挑的方式,把重達60噸的設備運到了十幾裡外的井場。
那時候,王進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30多個人就是吊車,就是拖拉機,就是大卡車,絕不能等!在大會戰最為艱苦的日子裡,王進喜還有一句口頭禪叫做:有也上,無也上,天大的困難也要上!
王進喜和大家在搭建鑽井設備
由於沒有起重機,沒有吊車,因此王進喜他們就採取人工組裝的方式,用木頭搭架子,一層一層把鑽機零件推上去,60噸的鑽機,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搭建起來。4月19日,王進喜帶領的1205鑽井隊,終於在薩爾圖草原上不用吊車起重機,全靠人力搭建起了第一座井架,並且這座井架至今還在使用。
搬運物資
自從噴出了石油,王進喜就沒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了。他在油井旁邊的土地上挖了一個大坑,稱為「地窨子」,上面鋪點草,實在累了才去躺一躺。安排王進喜住宿的趙大娘見人就說:「看看王進喜,不吃飯、不睡覺,他可真是個『鐵人』哪。」於是,這鐵人的稱號,就這樣被叫出來了。
王進喜和工友們圍在薩55井前討論工作
很快,王進喜的事跡就傳遍了薩爾圖,當然也傳到了會戰總指揮餘秋裡的耳朵裡。於是,餘秋裡派出記者去1205鑽井隊核實王進喜的事跡。調查清楚後,餘秋裡親自組織幹部會議,通知機關和各井隊,向「王鐵人」學習,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豎起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在講話
1960年4月9日到11日,薩爾圖火車站的鐵路部門的會議室,會上,餘秋裡看著參會的人問:「王進喜來了沒有?」王進喜正做在後面的小凳子上,突然聽到喊自己的名字,趕快站起來回答說:「來了!」餘秋裡說:「來來來,到中間來,讓大家看看!」王進喜有些不好意思地走上前。他又黑又瘦,鬍子很長,舔了舔乾裂的嘴唇,很不好意思地站了過去。餘秋裡指著他說:「同志們,這就是王進喜。我們大會戰中的第一個英雄!我們的『鐵人』,我們的『王鐵人』。這就是「鐵人」這個稱呼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