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 石油工人一聲吼

2020-12-15 中國法院網

2003-06-18 14:30:39

  鐵人——石油工人的詩

  王鐵人文化不高,他自己說「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但他仍以詩抒發了當代石油工人特有的粗獷和豪邁: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幹!幹!幹!

  當新中國迎著高天滾滾的寒流,戰勝重重困難走向初步繁榮富強時,湧現出了有「鐵人」之稱的英模王進喜。他不僅是大慶精神的象徵,更是社會主義時代中國工人階級骨氣和志氣的象徵。他去世雖然已有許多年,但「鐵人精神」卻深深根植於人們的心中。

  生平

  ■十幾年雜工在解放後成了鑽井隊長;他用帶傷的身體做攪拌機,贏得了「鐵人」的美譽

  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甘肅玉門亦金村。6歲時因家貧,用棍子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8歲時給有錢人家放羊。1938年他進玉門石油公司當徒工、幹活時被砸傷了腿,被廠主趕出大門,傷好後才頂了別人的名字混了個差使。當時,玉門油礦的美國技帥壟斷了採油技術,王進喜在礦裡幹了十幾年沒有上過一次鑽臺,沒有摸過一次石油鑽機的剎把。他作為一個幹雜活的窮工人,多少年裡連鋪蓋卷也沒混上,蓋的是破羊皮,鋪的是稻草。

  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鑽,1956年升任1259鑽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共產黨。當時中國的鑽井技術還很落後,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鑽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杆」的口號。在1958年,他領導鑽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OOO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鑽機最高標杆單位,榮獲「衛星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那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以禁運方式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而我們的國產石油量又很少,中國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極其有限的外匯從蘇聯進口油料。50年代末經濟進入困難時期,中蘇關係已開始緊張。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作為採油工人的他,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因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王進喜從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當地的馬家窯,於1960年4月14日經苦幹五夜五夜後,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杆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繃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於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鑽機,工進喜身上卻被鹼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就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並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1964年,王進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國人大會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5年他任油田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1966年領導鑽井隊創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中央委員。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之後,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時年47歲。

  背景

  ■除了「鐵人」,他還有一個「工人工程師」的稱號,他們總結出的「三老四嚴」等制度成為當時全國工業系統學習的榜樣

  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由苦難的舊社會解放出來,在新社會裡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據大慶油田負責人宋振明說,王進喜率領的12O5鑽井隊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從1960年6月1日大慶運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後大慶油田會戰結束,中國石油結束了用「洋油」的時代,實現基本自給。毛主席非常高興,於翌年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儘管這是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上的一種嘗試,但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人的奮鬥精神仍是永遠值得學習的。

  王進喜在技術上也肯於鑽研,他曾帶領夥伴用40年代的老鑽機,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創造了用舊設備打直井的先例。他與工友們發明了鑽機整體搬家、鑽頭改進、快速鑽井等多項技術革新,對改進鑽井工藝技術做出突出貢獻,被油田黨委授予「工人工程師」的稱號。王進喜等人的經驗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規章制度。如「三老四嚴」(即當老實人、說老實話、做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和「回訪」制度等,還在全國工業系統推廣。

  故事

  ■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槓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採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鬥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

  在玉門油田的一段時期,很多鑽機因為沒有鑽頭而停鑽。當時還沒有國產鑽頭,靠進口來不及,王進喜便組織青年突擊隊從廢料堆裡找到許多舊鑽頭,架起大鍋煮去油汙和泥沙,擦去鏽,修修配配,拼裝成可用的鑽頭,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給國家節省了開支,又不耽誤生產,經驗在全油田推廣。

  王進喜剛到大慶時,腳下荒原一片,朔風呼嘯,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麵炒麵,住的是四壁漏風的馬棚。沒有公路,吊車、拖拉機不足,設備在火車上卸不下來。他當時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全隊30多個人用繩子拉,撬槓撬,木塊墊,將60多噸重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打井需要水,可當時沒有水管線,沒有水罐車,為了搶時間他決定用臉盆端。有人說這是「瞎胡鬧」,沒見過哪個國家端水打井。他說:「有,就在中國。」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讓機器動起來。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他與工人們日夜奮戰在井場上,餓了就啃幾口凍窩頭,困了就躺在鑽杆上睡一覺,他率領的1205鑽井隊被譽為「硬骨頭鑽井隊」。

  ■工人們說,你就是把王鐵人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

  「鐵人精神」是什麼?工人們總結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為錢、不為名,一心為國家,一切為革命。

  1961年工進喜當了大隊長,1965年又當了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卻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較多,身體也不好,黨委決定每月補助些錢,他說什麼也不要,實在推脫不掉的,在病危期間交了黨費。他的胃不好,上級為了照顧他,送來一些豬肝和蘋果,他馬上就分給了工人病號。當了大隊長之後,管理員要給他換一把新辦公椅,他說有個板凳坐就不錯了。給他發的新勞保鞋,他說什麼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

  工人們說,王鐵人這個人,國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頭砸碎了,也找不出半個「我」字。他當領導之後很少坐辦公室,試驗打直井的時候親自扶剎把。鑽頭卡住了,他親自去提鑽,怕的是萬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傷。他在現場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襖脫下來和工人們擠一擠。工人們說:「我們身上有多少泥,咱鐵人隊長身上就有多少泥。」

  王鐵人的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過錯誤,出過婁子,卻勇於承認並加以改正。他的隊曾經打廢過一口井,每次隊裡來了新工人,他都要帶著去看,吸取教訓。有一次開大會,臺上領導批評他們的射孔錯誤,王進喜去的晚了,門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說:「披紅戴花的時候,你讓我搶著往頭裡走;批評了,就叫我悄悄趴下當狗熊?我不當這個狗熊!」

相關焦點

  •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這句詩竟是王進喜所作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帶著37名工人,坐了10天的火車來到了薩爾圖。他們被分配到薩55井從事鑽井工作。而因為路上運輸的不便,鑽井設備比工人晚到十多天。而這段時間裡,王進喜卻閒不住。自己寫詩唱歌,鼓舞工友們與惡劣的環境抗爭。
  • 鐵人王進喜一生:密集表彰後遭批鬥
    識字不多的王進喜,卻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最知名的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 你看過鐵人王進喜的筆記嗎?
    圖片來源:《石油老照片》王進喜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裡,從小一直沒有讀書的機會。1960年4月,會戰總部要求石油部全體職工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當時大慶石油鑽井隊有幾位來自北京石油學院的大學生,王進喜就拿著全國各地寄給他的信去找這些大學生們,想讓「老師們」教他學寫字。讀書時,王進喜也會把心得感想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請人幫他修改,自己再抄寫。
  • 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新華社哈爾濱1月15日電(記者董寶森)「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滿懷愛國豪情,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向遊人的介紹,正是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
  • 【民族脊梁】鐵人王進喜:用生命踐行誓言
    他以樸素的報恩思想和極大的勞動熱情,投身於祖國的石油事業。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不久,擔任「貝烏5隊」隊長。1958年9月,王進喜帶隊創造了月進尺5009米的全國鑽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鋼鐵鑽井隊」。「國家都沒有油用了,石油工人還有什麼資格受表揚?」在北京出席勞模大會的王進喜看到公共汽車上背著煤氣包,感到了壓力和責任。
  • 「鐵人」王進喜語錄
    「鐵人」王進喜語錄 2020-11-1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種精神融於一身,他是王進喜,「鐵人」稱號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而這一切,都在「鐵人」王進喜的身上完美體現。「鐵人」,是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中人民給予鑽井隊長王進喜的稱號,在人們心中,王隊長是在豁出命來為人民謀利益,是建設時期的革命戰士,也是黨和人民的老黃牛。「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 王進喜迷霧:「鐵人的事跡都是真的」?
    王進喜識字不多,常畫圖表達。南都記者 韓福東 翻拍  識字不多的王進喜,卻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最知名的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這首詩以宋振明名義發表過,但最開始是王進喜喊號子喊出來的。被大家稱作王進喜「秘書」的孫寶範對南都稱,「王進喜的那些詩,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寫的。個別找知識分子潤色了一下。」   2010年11月15日,和40年前的舉國哀榮比起來,這一天,冥冥中的「鐵人」王進喜顯得有些落寞。   當日,在甘肅玉門市,進行了「爭做新時期鐵人」誓師活動。
  • 王進喜逝世50周年!線上、線下共緬懷:鐵人,我們想您……
    王進喜逝世50周年!身在這片土地上的大慶人,對王進喜的名字再熟悉不過。1960年,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於3月25日到達薩爾圖火車站。
  • 「鐵人」王進喜47歲不幸離世!留下來的兩子三女,現在過得怎樣
    而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人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他是一個堅毅之人,做著平常卻不平凡的事,我們能從他的行動中感受到他對自己工作的熱愛與忠誠,甚至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他就是咱們的「鐵人」——王進喜。鐵人——王進喜出身於怎樣的一個家庭,他又是如何「一成名」的?
  • 鐵人王進喜的國慶歲月
    1959年,在甘肅省勞模會上,王進喜被推舉為國慶觀禮代表。10月1日,慶祝建國十周年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王進喜同來自祖國各地的代表一起站在觀禮臺上。她希望有生之年再來大慶油田,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看望她心中永遠的兄長——王鐵人大哥。2019年7月28日,85歲高齡的韓秀芬老人終於如願以償,她在家人的陪同下,不遠千裡從丹東來大慶參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完成了她近半個世紀的夙願。
  • 戴玉強化身石油工人重溫「鐵人精神」
    上周五,「時代號子手」戴玉強在《勞動號子》的舞臺上唱響了《我為祖國獻石油》,將觀眾帶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油工人們投身祖國建設的火熱場面。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首歌曲是反映石油工人生活、致敬石油工人的作品,也是屬於所有「石油人」的感情符號。
  • 紀念鐵人王進喜逝世50周年
    1950年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他勤快、吃苦耐勞、從不抱怨他曾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幹活。」「鑽井闖將」1960年王進喜主動請纓參加大慶石油大會戰面對各種困難他率1205鑽井隊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
  • 「鐵人」王進喜的子女有這麼優秀的父親,他們長大後都做了什麼?
    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的石油工人王進喜!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名號,用自己的身體制伏井噴,這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一件事情。「鐵人」王進喜的子女有這麼優秀的父親,他們長大後都做了什麼?王進喜算是老來得子,所以父母對他非常重視,從小給他良好的教育,但是在那個年代四處兵荒馬亂,又剛好趕上了大饑荒,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和父親乞討為生,因為年齡太小,還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不過王進喜從來不是那種打罵不還手的人,他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才使王進喜更加成熟,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就成為了一名石油工人。
  • 「鐵人」回家鄉——張懷德回憶王進喜
    張懷德說,他小時候和王進喜生活在一個村(當時叫赤金區,後改為巷口子村、和平村,現在叫「鐵人」村),兩家住得很近。 1960年2月,大慶石油會戰開始後,按上級要求,玉門油田要給予會戰大力支持,全力支援人員和設備。王進喜於1960年3月15日帶領貝烏五隊鑽井隊36名隊員,前往大慶參加會戰。同時去的還有1.8萬名玉門石油工人。
  • 鐵人王進喜手跡,非常罕見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祖籍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
  • 「鐵人」王進喜,死後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過著怎樣的生活?
    無數工人在崗位上燃燒自己,照亮社會,其中「鐵人」王進喜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為心中信仰,為祖國河山,王進喜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1950年春,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不像其他長工那樣磨磨蹭蹭地幹活,他總是衝到最前面帶領全隊創造鑽井佳績。
  •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新書再憶鐵人王進喜 為深切緬懷這位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英雄,大慶油田首次推出了修訂再版的《鐵人傳》和新出版的《鐵人詩話》、鐵人文集《為石油事業艱苦奮鬥一輩子》、連環畫《鐵人》。  於2000年11月出版發行的《鐵人傳》,全書約40餘萬字。此次修訂再版的《鐵人傳》,既校正了部分史實,又充實了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
  • 「鐵人」王進喜47歲病逝,死後葬入八寶山,5個子女近況咋樣?
    「鐵人」王進喜就是在這個時候,勇敢地從眾多愛國人士中站了出來,投入石油事業的建設中。他一生始終追隨祖國,追隨信仰,服務人民,誓要將中國從一個石油弱國轉變成為體系完備的石油強國。憑藉著堅毅剛強,百折不撓的「鐵人」精神,他和其他同事一起為我國打下了第一口油田「大慶油田」,並且從未停止奮鬥的腳步。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讓「鐵人精神」生生不...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於靈爽):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而建成的。該紀念館於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發現47周年紀念日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石油魂」為主題,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石油發展歷史為副線,集中展示了鐵人王進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崇高精神的感人事跡,對傳播「鐵人精神」「大慶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