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澳大利亞必須到咖啡館一坐!情形就如在義大利一樣,濃濃厚厚的咖啡,早已是雪梨人生活的一部分。Toby Estate賣的咖啡不像是義大利式的Capuccino與Espresso,而是自家炒制、磨練的獨門秘方。澳大利亞當地的美食雜誌早有介紹。來Toby Estate有點像到訪咖啡園一樣,大大的烘爐,炒焙咖啡豆機器就在店內上層,店員倒進適當分量的咖啡豆烘焙磨香,把整個咖啡小館弄得香味處處,就是那種磨後即試嘗鮮的衝動!
說起來,Toby Estate的位置並沒有正居市中心,位置在老型社區Woolloomooloo的街角十字路口上,來這裡可要帶點誠意。早上八時,在雪梨市繁忙的上班時間前抵達,這樣才能生動地捕捉上班族的提神活力秘方!
順帶一提的是,這裡除了賣各式咖啡飲料外,也經營批發烘焙咖啡豆給國內大小餐館。
紐西蘭The Shearer's Quarters紐西蘭南島海岸邊的一個工業式小鎮Timaru,在一條較為安靜的小路上,矗立了一座用鐵板蓋建的農村式莊園小屋。走進這個帶點美國西部牛仔電影裝潢的農莊式咖啡屋,有一種很安逸的家的感覺。露臺咖啡桌上放了一盤有趣的綿羊卡通動物棋,供客人下棋。走入這個咖啡座內,微黃帶亮的室內空間中,分別是售賣小精品的小店區、咖啡茶座與餐廳三部分,看起來就是一種與別家不同的感覺。
「星期天的下午四時,這裡還可以?」,這是女導遊說的一句。若你再早一點來,這裡全部擠滿小朋友。我腦子實在有點疑惑,導遊說:「我們到背後的小農莊吧!」這才看到小羊、小馬、雞、鴨,戶外空間,就是一個愛護動物之家,難怪自進門一刻已有一種不可言喻的鄉村味!回到咖啡茶座與店主人談到了這咖啡小店的概念,原來看似完整的一套休閒、舒適、售賣與學習(每星期有不同的課程提供)概念,從來就沒有刻意安排。
紐西蘭南島海岸邊的一個工業式小鎮Timaru,在一條較為安靜的小路上,矗立了一座用鐵板蓋建的農村式莊園小屋。走進這個帶點美國西部牛仔電影裝潢的農莊式咖啡屋,有一種很安逸的家的感覺。露臺咖啡桌上放了一盤有趣的綿羊卡通動物棋,供客人下棋。走入這個咖啡座內,微黃帶亮的室內空間中,分別是售賣小精品的小店區、咖啡茶座與餐廳三部分,看起來就是一種與別家不同的感覺。
「星期天的下午四時,這裡還可以?」,這是女導遊說的一句。若你再早一點來,這裡全部擠滿小朋友。我腦子實在有點疑惑,導遊說:「我們到背後的小農莊吧!」這才看到小羊、小馬、雞、鴨,戶外空間,就是一個愛護動物之家,難怪自進門一刻已有一種不可言喻的鄉村味!回到咖啡茶座與店主人談到了這咖啡小店的概念,原來看似完整的一套休閒、舒適、售賣與學(每星期有不同的課程提供)概念,從來就沒有刻意安排。
如果你是咖啡狂熱愛好者,必定不能抗拒這裡的誘惑。英語教師Jerry Baldwin、歷史教師Zev Siegel與作家Gordon Bowker於1971年在西雅圖派克市場創辦了全球第一家星巴克。由最初主要出售高質量的咖啡豆和咖啡器材開始,到今天發展成全球知名的跨國咖啡連鎖店企業,星巴克Starbucks這名稱,幾乎是每個以咖啡店為業的朋友終身夢想的成就!
星巴克得名於麥爾維爾的著作,《白鯨記》中亞哈船長的大副名字—Starbucks。雖然星巴克咖啡在世界上到處都喝得到,但能坐在派克市場的第一家咖啡店,卻又多了一層歷史意義。這裡的「拿鐵」咖啡為冬日飽受寒冷海風侵襲、渴不可耐的西雅圖人提供了溫暖,也因它的成功,把這種溫純的口味滲入到較中性又從未被開發的咖啡市場,使得星巴克能席捲全世界,把西雅圖咖啡的精神象徵帶到全球各地。
星巴克本店,建於派克市場戶外菜販區旁的一層陳舊建築,在旅客眾多的派克市場上並不起眼,但是要找到它卻並不困難,因為大門外總是有不少好奇窺視或排隊買咖啡的人。由於店內空間不算大,只有少量站立的位置,所以買了咖啡的旅客也只能帶走。星巴克派克市場店多年來已有多次翻修,與別的星巴克裝潢也相近,走進店門,右前方就是一個標註「First Starbucks Store」、「Established 1971」的大型銅徽飾,傳達著這家店的身份。
Snel佇立在阿姆斯特丹新拓的文化社區Eastern Docklands的Lloyd酒店內,遠眺臨海的人工島住宅區與長島一帶。1918年,荷蘭成為歐洲貧窮者移民到美國打工的外勞輸出中心,當時興建的目的是讓不斷湧來的歐洲人在酒店暫居,還提供身體檢查及防疫注射的服務,待通過體檢後從旁邊的碼頭乘輪船前往美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人佔領,建築變為監獄。
荷蘭市政府在戰爭後收回該建築,於1999年將建築劃分兩部分,恢復原狀變成今天的酒店與一樓咖啡館Snel佔一幢建築,咖啡廳四方貫通建築各部分,可通往另一幢大使館文化處。兩個不同形態的社區和諧共存,盡顯荷蘭人精打細算與自由開放的個性。
在Snel不能安靜坐著享受咖啡,因為座上客可以自助形式探索監獄四周。於1940年設立的監獄及拘留所,今日所見樓梯迴廊布局仍滲透出懾人氣氛,不禁叫人屏息。沿透明樓梯拾級而下回一樓Snel,建築透視出簡潔明淨與超時代感,半透明樓梯施展魔法,來回穿梭讓人摸索建築存在的意義。
從來喝咖啡都喜愛一個人去,愛咖啡店的靜謐,一個人伴著咖啡香氣看書是人生中一大快事。19世紀中葉,歐洲現代咖啡館起源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咖啡館內,喝咖啡原是一種政客的社交活動,咖啡館是音樂藝術家的落腳點,或是偉大文人與作家的精神居所。
浪特曼咖啡館首先吸引遊客的是門前的露天茶座,再沒有其他咖啡館的露天茶座比浪特曼更舒適。外圍是爭豔鬥麗的鮮花,配合陽光照耀偌大的茶座,構成光明豔麗的畫面。不少遊客喜愛坐在最外圍,觀賞國會大廈、市政廳公園及城堡劇場等雄偉建築,聽著一輛又一輛接載遊客環繞大道的馬車「咯咯」經過,仿佛回到盛極一時的哈布斯堡皇朝時代中。
今日浪特曼是維也納政府官員及戲劇藝術表演者的專用咖啡館,不少在城堡劇場表演完的演員都愛到鄰近的浪特曼輕鬆一番,順道研究下一套劇本的細節。而市政廳的政府官員更喜歡到室內特設的「會議咖啡廳」開會,討論政局之餘也喝口浪特曼的咖啡提提神。
想從另一角度去領略維也納的政治及演藝軼事,浪特曼咖啡館是唯一選擇。
頭一回聽聞To Die For咖啡餐廳,是在曼谷時尚朋友口中。在曼谷朋友帶領下,到了這個咖啡茶座,感覺很悠閒,別具一種異地風味,才知是飲食、咖啡茶座!To Die For的主要創作人MR. BHANU INKAWAT,曾是曼谷市內國際4A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1997年與數位志同道合人士以玩票形式創建Greyhound時裝品牌,誰知道反映良好,銷售高速倍增。To Die For是Greyhound時裝品牌站穩腳後的最新挑戰,設於曼谷休閒區Thong Lor內的H1 Place內。
誠然,這裡的咖啡味道不能算是很美味的那一種,但別具創意的Food Concept,加上十分家庭式的茶座感覺,令人自在逍遙!愛上這家小咖啡餐館,愛它的全面性,菜單是包羅萬象,具時尚感覺之餘,食物又有現代人所謂的Contemporary口味。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便宜的價錢卻又有高級的服務。
開業近2年的To Die For,裝潢上仍居潮流最前沿。這裡聞名的甜食,配上了咖啡別具一種風味。吃To Die For的甜食配咖啡,應該是一種感覺,一種童年快樂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覺。
臺北咖啡館,或者是臺灣人對飲食的文化,未曾體驗過,也一定聽聞過。基本上,臺灣人習慣城市咖啡文化,幾乎可以說生活在咖啡世界。臺北最火的咖啡熱話已轉到一系列的山區咖啡館。蒙馬特影像咖啡館,館主賴嶽忠本是一位臺北著名的人像攝影師。因他喜愛巴黎,很想在臺北尋回巴黎的氣味,所以在陽明山一角闢出屬於自己的咖啡新天地,盡情釋放巴黎的咖啡香氣。
有識之士在臺北開設咖啡館值得慶幸,因不乏捧場客趁夜幕低垂之際從老遠城中前來落腳,咖啡館最繁忙之時正是由晚飯後開始。館子分三個區域,分別是館前的露天茶座、主館和後館。炎夏的臺北,戶外茶座也大有人坐,可見臺灣年輕一輩對咖啡文化鍾愛有加。主館及後館內布局有如美術館,館內也騰出偌大的空間來放置一張床,儼然一副下午茶的格局。
峇里島東邊小鎮Manggis,與主城庫塔(Kuta)及南部旅遊重鎮努沙度瓦(Nusa Dua)都沒有繁華的購物街,四周所見都是零星小村屋、稻田及樹林,沿岸只有數艘漁船出沒。
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旅遊後,以大洋洲及歐洲客為主的旅遊人士不斷進出該島,改變了小島的人物生態文化。人們慢慢察覺,峇里島的寧靜、靈氣與文化遺產漸漸變質。為保存這些寶貴財產,以體驗峇里島文化特色的生態旅行快速抬頭並盛行至今。
駐紮此區的設計旅館Alila Manggis,順應潮流策劃出一系列的「體驗之旅」。其中一個遠足行程是登上東部山頂,潛入梯田間的一座以竹搭建的小涼亭,品嘗爪哇豆磨成的黑咖啡,沾口地道椰子糕點充當幼糖,眺望峇里島東岸顏色從梯田茂密叢生的嫩綠漸變成一望無際的澄藍。享用這麼自然味道的午後咖啡後,導遊準時亮相,引領探訪當地農民耕作的梯田,了解梯田內充滿古代智能的灌水系統運作,也學習農民種植本土有機小番茄。
Het Pomphuis坐落於安特衛普海港旁一座舊建築,是一座由造船泵房改建成的咖啡館、餐廳與酒吧混合體。咖啡館名叫Het Pomphuis,荷蘭語意指The Pump House,建於1918年的泵房,是當時歐洲最大型的鐵鑄泵房。
Het Pomphuis咖啡館只佔整座泵房的前三分一範圍,中央部分的木地板被挖空,泵房全景一目了然。餐廳範圍由泵房樓層特設的餐桌VIP專位開始,延伸至最深處的廣闊用餐區。天花板換成玻璃透入日光,環繞室內如鋼鐵般的冷感稍得緩和。咖啡廳座位圍繞水泵房7米之上,距天花板達13米高。俯瞰三座已鎮守差不多一百年的鐵鑄水泵,鮮見寶綠色牆色與掛在牆上的鐵鑄電話,即使水泵再沒有迸發出隆隆巨響,廣闊空間仿佛凝重地描繪建築背後的故事,徐徐墜入往日的場景故事裡。
姓名、身份不再重要了;為了咖啡館,辭掉了工作,全心全意投入短暫美味的咖啡世界!也許,只有斯德哥爾摩人,才會對「自家理想」愛得如此瘋狂。這一所無名咖啡館位於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外的小船塢上,只在夏季開放。咖啡館本該就是修船工人出沒的熱點,店主偏偏要在這裡開設咖啡小店。
從外形看來,小店是艘引路入港口的拉船。進門處有長長木條(破落但頗具藝術感),客人像走平衡線般進入店東的海洋咖啡茶座。無名咖啡館,只有餐檯四張,在煙囪兩旁,既是咖啡茶座也是客人互訴心聲的地方。
無名咖啡店,有著同一樣的浪漫感覺!因為它的瘋狂與創意藝術,使人有了崇拜的情感。相信找遍整個斯德哥爾摩市,沒有比這裡更富「自家理想」,又同時開闊人們生活視野的咖啡座了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