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以來,禮門鄉著力挖掘培育棕衣編制、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篾藝、評話等傳承人、民間藝人,加強非遺人才等鄉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節、非遺知識展示、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走進村莊、走進千家萬戶,助力全域旅遊。
9月18日,禮門鄉舉辦第四屆文化旅遊節暨第十屆陳峭旅遊推介會,邀請了省內外眾多旅遊人才及李樹文、張昌智等市縣非遺傳承人參加活動。本次活動宣傳、推介周寧縣禮門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遊等特色優勢資源和產品,推進禮門鄉文旅產業融合,展示禮門鄉非遺人才,為禮門鄉文旅產業和非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窗口和平臺。
推介會現場
本次活動邀請了來自福建、浙江等省內外的23家旅行社旅遊領域經營管理人才,為宣傳禮門、宣傳周寧搭建起了一個交流對話平臺。
旅行社經營管理人才代表發言
會後,陳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同參會旅行社籤訂合作框架協議。下一步,禮門鄉將加強與省內外各地的旅遊對接,擴大旅遊合作覆蓋面,持續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展示區
各非遺傳承人還開展了精彩的《唐宮走禮》民俗展示、木拱廊橋營造技藝、虎樁拳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唐宮走禮》
禮門鄉仕本村李唐後裔表演《唐宮走禮》。「唐宮走禮」又稱「禮生走禮」,是周寧李氏「三年一貢」祭祖習俗的主要儀式之一,既有唐朝王室風格,又兼具當地特色。
禮門鄉仕本村李唐後裔表演《唐宮走禮》
王詩琦 攝
木拱廊橋營造技藝
禮門鄉秀坑村被譽為「中國木拱廊橋營造技藝之鄉」,其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秀坑村的張氏家族有二百多年的木拱廊橋建造歷史,由其建造的廊橋遍及閩東北、浙西南地區。張昌智是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第八代傳承人,2014年還曾應邀前往德國雷根斯堡建造廊橋,是海外建成的首座中國木拱廊橋。
禮門鄉秀坑村張昌智指導六中學生進行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展示
魏孫亮 攝
虎樁拳
禮門鄉秀坑村南少林拳歷經二百多年,共有十八代傳人,相傳為南少林寺武僧因躲避清廷圍剿,流落閩東深山,感恩秀坑村民收留而傳授。秀坑武術曾傳播閩東、閩北、浙南等地,目前,秀坑南少林拳中,以虎拳(虎樁拳)傳承最為完整。現今,秀坑南少林拳第十六代傳人以張必西為代表,第十七代傳人中張昌貴、張昌清、張林祥最為突出。
禮門鄉秀坑村武師展示虎樁拳
林文輝 攝
來源:周寧微黨建
ND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