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旅行,每個人的目的都不同。有的是奔著熱門景點、拍照打卡處,發能得到更多贊的朋友圈而去,有的而是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和人文氣息而來到這個地方。
你有想過,招牌會講故事嗎?
一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我們不僅可以在當地博物館、美術館,抑或是與當地街坊交談去探索得到,還可以像一班城市招牌愛好者一樣,看似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實際是感受街道各式各樣的招牌所帶給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情。
關於字型散步是這樣的:它是新形態的休閒娛樂。其重點在於散步時必須東張西望,觀看路上字體,如路牌、招牌、指標之屬,乃至於人孔蓋上的字體,都是觀察的對象,然後擇其神來之筆者、莫名其妙者拍下照片並與親朋好友分享。
你可能覺得「街邊招牌等的字體有什麼好看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所用的字體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會覺得觀察他們很傻,甚至覺得只有字體設計師等專業人士才能看懂它們。但路上招牌的字型設計所帶來的弦外之音,訴說著他們背後的故事,舊的招牌留下的黃漬還能重現著當時歷史背景下的一切。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匯處: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我們只要擁有一雙會發現美學的眼睛,用心觀察,即使沒有專業設計背景,也能聽見他們在講述這座城市的故事喔!
在電子技術沒有出現和普及的年代,每個城市都出現了當地的Sign-Painters(招牌繪寫師)——他們負責街邊招牌、標示的製作。而室外標示的介紹可以追溯到羅馬和希臘時代,因為還沒有顏料、好的筆刷的出現,所以當時的招牌製作採用的材料非常原始,有石頭,木頭,皮革和赤陶。再由於文字並沒有那麼普及,為了方便人們辨識,信息的顯示是藉助圖像,而不是文字。招牌繪寫師會根據不同的場所——如商店和小酒館等,使用不同的圖像符號和材料。對於更豪華的地方(例如浴室),就需要用更昂貴的材料(例如青銅,銅,大理石等)來做標牌。當時,幾乎所有的商店和企業都有室外廣告, 考古家們在老城區以及龐貝古城的廢墟中發現它們被保存得非常好。
而從原始文明時代中的招牌,發展到1840年第一塊電子招牌在芝加哥的夜裡發出亮光,再到40-50年代低成本而美觀的塑膠招牌,這時候是美國手寫招牌的黃金時代,沒有列印技術的出現,各式各樣的手寫招牌遍地開花,成了美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Sign Painter 在進行手繪招牌的製作,使用專用筆刷和專業的廣告瓷漆。
Source: Film "Sign Painters"
再到如今,列印和切割技術、油墨的質量越來越好,材料的選擇更加廣泛,電子發光招牌使用的燈也越來越環保、高功率輸出⋯⋯
當我們好像習慣了如今時代所帶給我們的「完美」,是否應該放慢腳步,去探索那些老招牌給我們帶來的電腦製作招牌所不具備的溫度、靈感和故事呢?
街邊招牌本身是一種商業藝術的表現,它們並不都是搶眼、炫酷的設計。當我們在看它們時,它們也在用字型和我們交流。
很多城市現在仍保留著大量的手工招牌繪寫,可以從筆觸、所使用的顏料去感受過去的招牌職人們不同的風格、老練的技法、多年沉澱的招牌審美觀和和令人驚豔的經驗⋯ ⋯
那麼,就跟筆者一起感受生活中的城市美學吧!
說到特色手寫招牌,不得不說港澳臺地區。相信大家都對香港滿街的各具特色的霓虹燈和手寫招牌非常深刻。
香港中區警署的標示。
中文使用的是手寫體,而英文的詞間距大小不一,對不齊。
早期的中英文設計值得一看。
一直很鍾情農大舊教的棕磚與郵政編碼的標示,
豎長豎長的中文字,和醒目的阿拉伯數字「100193」,
是西校區獨特的代號。
秋日的陽光和這一切融合,倍顯溫暖。
葡萄牙首都裡斯本,分別攝於機場和國家考古博物館。
這種利用馬賽克拼貼做出的標示,
選用的材質具備了城市的特色。
拉丁文字體,無論是字間距,還是行間距,都設計得很到位。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出口的標示。
通過易讀性、美觀性也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設計水準喔!
其實當初為了維持城市市容的「整潔」,有關部門去整理、統一店招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但並沒有下功夫去研究怎樣才是真正的能保護店招的特色同時,又能看上去整潔;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而忽略了城市美學,我們還要看到有多少條上海常德路的「美翻了」的店招出現?
而層層疊疊的店招牌,會帶來很多安全性問題。以「伸出式招牌」為特色的香港也不例外,曾經多發招牌墜落砸死/傷人事故。對於文化保育和安全性問題,政府也在努力找到平衡點。
隨著設計教育的普及,國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更多的商家願意在招牌上做好視覺設計,去提高競爭力和為這座城市增添一道色彩。我想,我們會越來越好的。如果全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字型散步」,學會欣賞與批評生活中所用字型,城市美學與安全得到雙贏,這才是為城市市容進步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同時也歡迎會發現美的你
跟我們一起分享字型散步中的所見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