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好轉,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逐步走向正軌,而境外疫情卻日趨嚴重,留學生、境外工作人員受到影響,不少人選擇此刻回國。
如果飛機上有新冠患者,那我有沒有可能被傳染新冠?特殊時期坐飛機,又該做好哪些防護呢?江蘇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航空旅行中確實存在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但做好個人防護就不用擔心。
無症狀感染者是飛機上經空氣傳播病原體的主要來源。所以對乘客而言,與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同乘一架飛機可能是危險的,特別是坐在臨近的座位上,也就是同排或前後各三排的乘客。但是對其他的乘客,這種危險並不顯著。
不過,又有好學的小夥伴會問了:「氣溶膠不會傳播新冠肺炎嗎?」(這就得回到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疾控專家表示,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而氣溶膠確實有傳播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但是要滿足以下三點: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存在高濃度氣溶膠。
那麼,飛機上會不會滿足這三點呢?
別擔心。
民航局飛行標準司相關負責人指出,飛機在設計時已經考慮了運行過程中的通風要求,客艙空氣每2到3分鐘置換一次,每小時置換20到30次。
民航客機客艙內空氣循環模式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飛機通風系統主要使空氣上下流動(如上圖),這種循環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在飛機上擴散蔓延的可能。
其實,在所有公共運輸工具中,飛機被視為疫情期間相對更為安全的一種,這得益於飛機本身強大的空調再循環系統。飛行中,由於壓差,艙內每小時要主動換氣15~20次,即每隔3到4分鐘,整個客艙的空氣就會更換一次。由於交換進客艙內的空氣是經過飛機發動機引氣系統引入的,且由超過200攝氏度的高溫氣流再冷卻而成,這個過程本身即完成了對空氣的高溫消毒。
此外,現代客運飛機上普遍都裝備了「高效微粒空氣過濾系統」 (HEPA),這一系統能清除客艙中所有懸浮微粒的97%~99%,包括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
那麼,若要坐飛機,該做好哪些防護措施?
01登機前先準備防護用品,如:幾個口罩、幾個塑料封口袋、一次性手套、紙巾、消毒溼巾或酒精消毒片。
02乘機時,儘量全程佩戴口罩,保持手的清潔衛生。
03在需要用餐時,摘下口罩和手套,放入塑料封口袋中,用消毒溼巾或酒精消毒片擦拭雙手後,再快速用餐,用餐完畢後,迅速換上新的口罩。
04如果在飛機上想上廁所,儘量減少直接用手觸摸高頻接觸的公共物體表面,如門把手、扶手等,也不要觸摸口罩外表面。如果觸摸了,需要及時清洗雙手,或用消毒溼巾或酒精消毒片擦拭雙手。
手未做清潔或消毒的情況下,不要觸摸自己的口、鼻、眼部。
如果備有一次性手套,可以佩戴手套再觸摸高頻物體表面;如果沒有手套,可以將紙巾放在手上,隔著紙巾觸碰門把手、按鈕或扶手,減少手直接接觸物體表面的機會。
05值得注意的是,口罩潮溼會影響其過濾效果,降低防護作用,佩戴時間不要超過8小時,只要潮溼了,就及時更換,因此有必要隨身多備幾個以便更換。
江蘇疾控專家提醒大家:如果要乘坐飛機或者其他公共運輸工具,請大家務必配合安檢人員的篩查措施,包括體溫檢查、填寫健康申報表等。有發熱症狀或疑似症狀的旅客不要登機或上火車。接觸過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必須在14天的隔離期滿後,才能出行。
交匯點記者 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