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既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又是一座充滿想像力的新城。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松江「會務谷」推介會10月25日在世界建築奇蹟之一的佘山世茂洲際酒店舉行。
作為本次推介會的舉辦地——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深坑酒店)可謂松江會務谷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
松江,古稱華亭,別稱雲間、茸城、谷水,明清時成為全國紡織業中心,曾有「蘇松稅賦半天下」和「衣被天下」之稱。
如今的廣富林文化遺址,成為了追尋上海歷史之根,探究海派文化之源,品味自然生態之美,是上海最具魅力的旅遊休閒勝地之一。
在上海開埠之前,松江一直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有「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之說。
推介會後,我受邀與上海眾多商會領導和企業家一起參觀了廣富林。
距今4000多年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展示了所展示的開放、包容、創新的氣質,正是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城市精神的基因密碼。
廣富林文化遺址,述說著千年古城的前世今生,可謂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因2400年前春申君黃歇疏浚得名,而黃浦江的源頭就在松江境內。
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
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
現在的崧澤村當時瀕臨東海,是一片沼澤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處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適於遠古人類生息的地區之一。
以紅陶為主是崧澤文化早期陶器的特色。
崧澤文化陶器,除炊器(夾砂陶)仍為紅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為主,紅陶偶見。灰陶的燒成,是陶器在窯中將要燒成時,將陶窯封閉,使窯內形成高溫和缺氧,迫使陶土中的鐵元素還原,因而出現灰陶。
崧澤文化時期的制陶,在中國新石器諸文化中,可謂是進入了一個劃時代成就的時期。
首先開創了輪制陶器。崧澤文化陶器不僅製造技術方法較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講究造型和裝飾。
從各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和陶器的羼和料有較多稻殼可知,崧澤文化的先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生產。
廣富林文化是介於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之間的一種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之間。
廣富林,原稱皇甫林、廣福林,位於松江城西北6公裡,辰山塘東岸。
廣富林地區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孕育了燦爛的廣富林古文化,是上古時期東吳東部文化、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
明朝正德年間,廣富林已是「市」。到了清代,廣富林已成鎮。
廣富林文化的發現,解決了過去對於良渚和馬橋文化之間年代缺失的疑惑,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譜系。
廣富林文化不限於松江地區,其實地域範圍是以上海市原松江縣佘山鎮廣富林村為核心,西至太湖西岸的江蘇宜興(駱駝墩遺址),北與江蘇興化南蕩及王油坊連接,南至浙江餘杭、蕭山一帶(以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最為典型)。
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增補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組成系列,為環太湖地區增添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廣富林文化發現了從黃河流域來此居住的移民,這是考古中發現的上海地區首支移民,這對於主體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廣富林文化初步發現這裡在周代已有城鎮聚落,這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
古老的廣富林聚落,具有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特徵。
白天,男人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女人從事家務和家禽養殖等相對輕便的生產勞作。
女人以動植物纖維為原料捻成線,用紡輪等工具紡織,再用骨針縫綴遮體禦寒的衣裳。晚上,家人吃飯時,男子多有飲用米酒的習慣。
隨著犁耕和牛耕的廣泛運用,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和發展,人口也越來越稠密。
從遺址情況來看,廣富林地區已經不是一般的村莊,出現了龐大的建築群,有墓葬區、居住區、耕作區、市井區幾個分區,逐漸形成了規模相當的廣富林古鎮。
中原文化的影響使聚落在自然條件優越的情況下注重社會開發,從而使廣富林地區相對富饒,並成為松江最早的歷史古鎮。
隨著考古的深入,這裡可能會發現更為豐富的文化寶藏,該遺址的地下可能隱藏著一部中國史前文明史。
……
好一個「佘山大境界、問根廣富林」!不虛此行!
因為時間關係,這次走馬觀花廣富林,還有不少地方沒有一一細看,留下了一些新的念想。
有位同行的商會領導稱,路過好多次廣富林,以前不知道原來它的地下,還有那麼豐富的內容,讓人目不暇接,看來松江真是全域旅遊的好地方!
松江,上海之根!
愛上松江,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