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陽坊」,「涮肉」恐怕是每個北京人耳熟能詳的印象。究竟什麼時候開始,「陽坊」和「涮肉」緊密聯繫在一起?什麼時候「陽坊勝利涮肉」成了陽坊乃至昌平餐飲文化的一面旗幟?近日,名為「清真火鍋文化淵源與陽坊特色餐飲發展研討會」在陽坊勝利涮肉的總部召開。
「陽坊」自古是北京溝通西北等省的交通要衝,又是少數民族——回族的集聚地,自明清至今,一直是百業恆通、人文淵藪之地。眾所周知,北京傳統美食中,清真美食佔有很大比重,無論從民族飲食特色,還是歷史人文發展,回民飲食從其對食材的選取、製作技藝的兼容並包、到對民族傳統的秉承等,一直以來,是我國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中璀璨的一支。2018年,中國餐飲行業收入突破四萬億大關,據中國統計局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看,居民用於飲食菸酒的消費支出已達28.4%,佔比近三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火鍋類餐飲佔整體行業營收的近10%份額,其中,清真火鍋類餐飲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一。餐飲業在新常態經濟下持續紅火的背後,有消費升級的影響,更有投資主體多元、線上餐飲井噴、餐飲業態零售化等因素的「助力」。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火鍋委員會主席湯慶順
「餐飲是為人服務的,面對各方面的人,各個民族、各種喜好,餐飲業的文化其實是非常淵博又奧妙無窮的,北京作為八百年的首都,面對全世界的客人,能夠存活到今天的餐飲形態,一定是經過歷史和市場考驗的精品。」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火鍋委員會主席湯慶順說:「火鍋絕不是白水涮羊肉,蘸著調料吃——這麼簡單,清真火鍋於唐代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青睞。2005年,我負責成立火鍋委員會,很多人質疑,一菜成席——火鍋,有什麼必要為它成立一個協會呢?我當時就認為,中國餐飲要想走出去,火鍋是規模化、連鎖化等最好的中國餐飲代表,就像陽坊勝利集團,能在北京餐飲市場上一枝獨秀三十五年,與堅守和不斷審時度勢的改善自我不無關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書說:「文化的根本是人對自然的幹預。北京的餐飲文化歷遼、金、元、明、清等幾朝以來,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進行了融合,清真火鍋作為少數民族的飲食形態為中國餐飲的發展起到了豐富、促進的作用。再者,陽坊自古就是牛羊肉大市集,內蒙、張北等西北地區的牛羊進京第一站就是陽坊,清真火鍋食材的最好集散地也是陽坊;第三、陽坊地區有個西貫市,金頂清真寺的淵源是接待過庚子西狩的西太后和光緒皇帝,百年清真小學也訴說著回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等等,陽坊可挖掘的歷史淵源和民族特色很多很多,陽坊勝利涮肉則是陽坊地區地理歷史文化寶庫中最具包容性、最有北京特色的一頁。」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的軟實力,中國餐飲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陽坊勝利涮肉——是北京陽坊地區的一個知名品牌,打造和提升品牌是北京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從最初的全聚德、東來順申遺成功到今天,非遺成就了許多知名品牌的企業文化,無論是產品的品質和顧客的口碑,就像陽坊勝利集團的口號『以誠待人、以德經商』一樣,非遺文化代表著一種健康的市場理念。」
「陽坊是回族的集聚地,回族人習武成風、尊師重教、善於經商,我家祖上就是從事鏢局生意和牛羊貿易的,從鏢局到餐飲業,一以貫之的是我們秉承著家族的祖訓以及企業的責任;1984年,我的父親李勝利在陽坊開了第一家涮羊肉餐館,陽坊勝利涮羊肉這個品牌與陽坊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的品牌中有陽坊,我認為陽坊地區的餐飲文化與地域文化和這片土地的鄉愁息息相關。此次研討會,我們有幸為專家學者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與會專家和領導們不僅對清真火鍋的歷史淵源進行了深刻的解讀和討論;更對我們如何通過品牌與運營發展配合昌平區和陽坊鎮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貢獻一己之力而集思廣益」陽坊勝利集團總經理李晶蕾說。
會議之後,專家學者們還參觀了陽坊歷史文化牆、陽坊勝利文化廣場等;陽坊勝利集團的廚師還為與會者展示了牛羊肉回族甄選與屠宰、貯存要訣;牛羊肉卷製作及切配等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