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鎮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34;,其最廣為人知的標籤便是&34;,中秋佳節臨近,豐鎮又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購買一份甜而不膩、新鮮出爐的月餅,再登上豐鎮的薛剛山極目遠眺,才不浪費這難得的中秋與國慶假期。
薛剛山地處豐鎮市城東,形狀好似圓石,所以也被稱為&34;,四周平坦,山底如盤,孤峰突兀獨秀,別有一番風景。顧名思義,薛剛山與唐將薛剛有關,他多次作為隋唐英雄出現在影視劇作品中,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
據傳,薛剛是一個好打抱不平的人,時值正月十五鬧花燈,其誤殺太子,連日奔逃,逃脫至古時的豐鎮附近,眼看水天一色,無路無船,可說是無處可逃了,故仰天長嘆:&34;便由於多日奔逃勞累,就地睡去,他的鼾聲正巧驚動了路過的八仙之一鐵拐李。此時曙光將破,鐵拐李感念其英勇過人,一代英豪,不忍其死在這裡,就請日神延遲天亮的時間,趁著夜色將天庭的一口鐵鍋扔落凡間。
鐵鍋落在水面上,驚醒了薛剛,他見鐵鍋大喜過望,心想:&34;便跳進鐵鍋,準備划水前行,不料鐵鍋卻突然翻轉,直直沉入水中。薛剛被翻入水中,掙扎中連嗆幾口,正當他以為自己將命喪於此時,身邊的水極速褪去,好似被鍋吸入,露出了一望無際的平原,同時鐵鍋越變越大,變成了一座山峰,薛剛就站在半山腰上。
薛剛登頂遠望,此山方圓二裡,山邊流水潺潺,是一塊奇蹟的寶地。他便將此山取名&34;,從此駐紮於此,廣納豪傑,招兵買馬,因其治軍嚴明,深受附近百姓愛戴。經過十幾年的養精蓄銳,薛家軍銳不可當,為復興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為紀念薛剛功績,遂將此山更名為&34;。
然而實際上,薛剛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其歷史原型應為薛仁貴的孫子薛嵩,此故事僅為民間傳說,見於清代小說作家如蓮居士的小說《薛剛反唐》中,在評書和戲曲中也常出現,是藝術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形象,使當地習武之風盛行,但並無正史記載。
隨著豐鎮人民追求美好的心願,故事口口相傳,&34;之名在當地家喻戶曉,反而不知&34;真名了。故事來源於現實,薛剛山看起來真像一口倒扣的大鍋一般。山腳確有一潺潺清泉,名為&34;,為古時遭逢大旱求雨所用,據傳將瓶子投入水中,有&34;將瓶子傾倒灌滿水,此為靈驗,必有雨下,故被譽為豐川第一泉。依著泉水的靈氣,於1119年在一旁飛來峰上修建了&34;,背山面水,雕梁畫棟,九百年古剎搭配周圍的綠樹掩映,愈添風採。
如今,薛剛山上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山石綠樹,山下果樹果園眾多,田疇交錯,翠綠如茵,山上山下各成盛景。更有隔河相望的二龍山,重巒疊嶂,與薛剛山呈迭宕之勢,相得益彰。
古人楊子華讚嘆這裡說:&34;元宵佳節即將來臨,各地人民匯聚於此鎮,只為品嘗那一口甘甜的&34;,那麼也別忘了去景色奇絕的&34;薛剛山看看吧。